摘要:愚公移山,到底该拍手叫好,还是另眼相看?大多数中国人认这个典故,小学里滚瓜烂熟地背,长大还三不五时用来自己鼓劲儿。但没想到,有一天,竟然有个大名鼎鼎的诗人会在大学讲坛上喊道:咱们是不是一块儿把它“投票踢出去”?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席慕蓉。你说怪不怪?
愚公移山,到底该拍手叫好,还是另眼相看?大多数中国人认这个典故,小学里滚瓜烂熟地背,长大还三不五时用来自己鼓劲儿。但没想到,有一天,竟然有个大名鼎鼎的诗人会在大学讲坛上喊道:咱们是不是一块儿把它“投票踢出去”?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席慕蓉。你说怪不怪?
听众们一瞬间都安静了,仿佛课桌下顿时藏起一窝小鼹鼠。席慕蓉望着讲堂里几百双错愕的眼睛,像忽然有人在饭桌上磕了牙,气氛尴尬又新奇。她微微一笑,说:“我觉得,这故事太可怕了。”你别急着下结论,等我慢慢说下去。
说移山这事,我们小时候可都觉得是天大的壮举。那面老愚公一脚踢翻锄头,一边叹气一边唤来儿孙,从爷爷到孙子,个个掀袖子下地。家门口两座大山挡着,天气倒好不容易,出门买个豆腐都得来一场“登山探险”。于是愚公和家里人一合计,干脆挖山吧,不管要多少代,我们家只要不断有人,一直干,总能移平它。
旁边那位智叟不乐意了,缺心眼儿么你,九十多了,还不够折腾?智叟边摇头边碎碎念,愚公却像被钉死了似的,不听也不恼。他说,大山不会长高,我们家倒是会代代有新人,有什么可怕干不完的?
多少年后,这股劲儿被夸成民族精神。你看毛主席那会儿,特别喜欢这个典故。抗战时几乎逢人便讲,革命不容易,咱中国要搬掉头顶上的“三座大山”,得有愚公那样认死理的狠劲和望不到头的耐力。
再后来,移山和“自强不息”沾上边,还成了中小学课本里必背的“老三篇”之一,跟“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排排坐。一代又一代小朋友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觉得愚公像啥硬骨头的代表,一棵刨不烂的老槐树。
可是,故事说得越多,难题也跟着冒出来。尤其是近几年,环保成了大事。掀山填谷、疯狂开矿,新闻里一提就是“不可持续”、“环境灾难”。这时候,席慕蓉出现了。
她原本是大草原上的孩子,童年时在蒙古、重庆、香港、台湾辗转,长大成了诗人。她的画在欧洲卖得不错,诗歌在两岸三地颇有名气,既当老师又写散文,看起来温文尔雅,是有点理想主义的那种人。可正是这样一个人,把矛头对准了《愚公移山》。
那一天的演讲,起初学生们问的是“人类要保护生态,靠技术厉害,还是靠价值观?”席慕蓉慢悠悠地说,若是人心贪婪,技术和文明就是毁灭地球的魔鬼。她提到煤矿开采,翻山挖地,只顾眼前利益。然后,话锋忽然一转:“愚公移山,这故事很危险。我们要学会对地球退让。谁赞成删掉课本里的愚公移山,请举手。”
她说的时候,声音不大,却不容置疑。有学生窃笑,也有的悄悄翻白眼。讲堂里有点乱子,那感觉像是端午节去跳广场舞,偏遇个外国小伙在一旁扯着嗓门说糯米不好吃。
席慕蓉的理由也简单:愚公值得佩服吗?为什么非要死磕?要真遇见大山,没听说能绕着走?山不能爬出一条小路?难不成执着到忘记人和世界的界限,不也是麻烦事?甚至,她当场喊“我们一起把它否掉!”场面一度有点滑稽。有人欢呼,有人嘀咕。大家心里的算盘各不相同。
其实她想说的是,别把斗天斗地的劲头当成唯一的答案,更不能教孩子“只要硬憋着干,结果就一定好”。毕竟,现在的大山,经常是环境的伤痕。她觉得,这样的课文,应该搬走。
可是,问题真有这么简单吗?愚公的故事,本就不是鼓励你挖矿毁山。换个角度说,愚公移的那座“山”,其实谁没遇到过?考大学、找工作、谈恋爱、养小孩、纠结人际关系……有时人家一句“算了吧”你真能听进去?生活哪有那么多绕路可走,山前站着的人有时就是你自己。
有意思的是,席慕蓉的批评,把我们捏成了一团和泥。有赞成的人说:要懂得顺应自然。老师和家长也有人觉得:孩子太倔,将来未必是好事。但也有不少人气不过,说她想得浅,把寓言当成新闻联播看,没看到精神,不明白国人几千年来那点脊梁气在哪里。
其实愚公和智叟的争论,如今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有影子。是把难题拆成一块一块啃,还是兜个圈避开它?是和家人一块儿折腾着干,还是知难而退?课本上删不删一篇《愚公移山》,远不止是个教学内容的事儿,背后藏着一代又一代人对“理想”“现实”“度”的琢磨。
细想想,席慕蓉提“环保”,没错。时代变了,孩子应该多学会尊重生态,这很难反驳。可我们要不要因此把“努力改变命运、不认命”的劲头一块儿搁下?愚公精神从来不是单纯的“砍树填谷”,它更像是一种信念:面对山一样的难题,不管多难,还是有人愿意干下去,而且拉着家人一起。好多时候,人生的事,没法儿靠技术兜圈子,有些山,你只能搬。
所以,愚公与席慕蓉,两种思路,擦出了一点火花。也许那个下午,课堂上的学生举手赞同的,其实是对环保的渴望;而没举手的,更多是对某种吃苦耐劳、有时候甚至有点傻傻的坚韧的留恋。
旧故事新解读,一张课桌,两个世界。席慕蓉在南开讲已经快十年了,这事后来时不时还被翻出来说笑,仿佛尘埃永远下不完。大山在,不在课本上,也还在我们眼前,在日子里,在心头。
如果有一天,你带着孩子翻开老课文,说起愚公移山——你会选择删掉,还是留着让他们自己体会?你会希望他们学会绕开障碍,还是宁可蹲在那里,一点点挖?
谁知道呢。也许人生,到最后,总是跟移山掘井差不多,多是苦点乐点,摸索着过下去的。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