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不怪爸妈没钱,但我恨他们从来没把我当个‘能出头’的人看。”看完这句话,我脑海里只蹦出一个念头:这孩子活得得多委屈,多孤独啊!
大家好,我是辣妈
前几天有个网友的留言,看得我整个人都沉默了:
“我不怪爸妈没钱,但我恨他们从来没把我当个‘能出头’的人看。”
看完这句话,我脑海里只蹦出一个念头:这孩子活得得多委屈,多孤独啊!
一个孩子,从小到大这样活在父母的眼神里,那眼神估计从来都写着两个字:失望。
你是不是也见过类似的场景:
父亲那张永远不苟言笑的脸,一皱眉就像乌云压顶:“你看看你,好不容易做个饭都能把饭给烧糊了,是不是脑子有问题?”
母亲则总是一边叹气一边收拾屋子,嘴里不忘嘀咕:“你看人家隔壁小李毕了业就找了好工作,再看看你……唉,烂泥扶不上墙。”
其实你不知道的是,这种“没有刀子的家庭”,才是很多孩子最深的伤疤。
01很多人以为,教育孩子嘛,嘴快一点、话狠一点没关系,反正“是为你好”,孩子长大了就懂了。
可你有没有想过,你随口一句“你真没一点出息”,孩子却能反复在脑子里循环播放十几年。
你以为自己是在“激将法”,但孩子可能听到的是:“我果然是个废物,是个不被爱的失败者。”
比起棍棒,冷眼和轻视更能把孩子“打进地底”。
网友@皮皮鲁大大:小时候,我们会因为爸妈一句批评偷偷掉眼泪;长大了,我们可能已经不哭了,但我们早就学会了不相信自己、不敢尝试,甚至不敢被人喜欢。
有个三十多岁的朋友说得让我特别难受:“我现在年薪几十万,职位也不低,但我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因为小时候我妈天天说我‘怎么这么笨’。”
这就是父母语言的杀伤力,一句“你真让我失望”,可能比打骂一顿还让孩子伤心透顶。
一位初中生曾留言说:他数学考试考了全班倒数,回家前在校门口站了一个多小时,因为他太怕了。他不是怕成绩,而是怕一进家门,妈妈又会冷着脸说:“我都懒得骂你了,你真让我丢人。”
你能想象那种感觉吗?
失败已经够痛苦了,结果最亲的人却不扶你一把,反而狠狠推你一脚。
你知道吗?很多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次崩溃”,不是因为跌倒,而是因为跌倒了却被亲生父母嘲讽。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鼓励型家庭,而一个生活在充满负面言语的家庭中长大。十年后,你觉得孩子的表现和人生会是一样的吗?
这不是因为能力问题,而是有些孩子从小就被洗脑了:“你不行。”、“你做不好。”、“别异想天开了。”
而有些孩子则听到的却是:“没事,失败一次不代表你没用。”、“你可以的,妈妈相信你。”
你发现了吗?孩子的底气,很多时候来自于父母的一句话。
03有些父母嘴上说得好听:“我们是为你好!”但内心真正的想法,其实只是:“我希望你听话,别给我丢人。”
你希望他考试第一,是因为想在朋友圈发个奖状,收获点赞和羡慕;
你希望他穿得整齐,是因为不想在亲戚面前被笑话;
你希望他有出息,是因为你这一生平凡,想借他“扬眉吐气”。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孩子不是你的人生续集,更不是你面子工程的一部分。他是一个鲜活的、有情绪的、需要被尊重的个体。
孩子不是来替你争光的,更不是你的“情绪垃圾桶”。
就像有位网友说的那样:
“我不是不想跟我爸妈亲近,而是我太害怕,他们永远不认可真正的我。他们只爱那个听话、考高分、让他们有面子的我。”
这句话,扎心得像针。很多人都经历过那种:“做自己”会被嫌弃,“做别人期待的样子”才有一点点被爱的感觉。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活成一个“讨好型人格”:努力不为自己,而是怕被父母嫌弃;拼命上进不是为了热爱,而是为了生存感。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在成绩单上,而是在孩子心里种下什么样的自我认知。
你告诉他:“你是独一无二的。”
他就会活成一个敢追梦的人。
你总是数落他:“你怎么又搞砸了?”
他就会变成一个小心翼翼、没有安全感的大人。
你愿意种下肯定的种子,孩子才能结出自信的果实。
你敢相信他是有光的,他就会发光给你看。你说对吗?
来源:全能辣妈plus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