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案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言论引发的企业名誉权纠纷,其核心争议在于:行为人引用未经权威核实的 “名人言论” 发帖,即便使用 AI 工具进行信源筛查,是否仍构成侵权?以下结合案件细节与法律逻辑展开分析:
男子引用所谓“董明珠言论”发帖,评论超4000条,被格力起诉侵害名誉权;其辩称使用AI核实过来源,一审被判赔7万元并道歉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言论引发的企业名誉权纠纷,其核心争议在于:行为人引用未经权威核实的 “名人言论” 发帖,即便使用 AI 工具进行信源筛查,是否仍构成侵权?以下结合案件细节与法律逻辑展开分析:
深圳男子小程于 2024 年 11 月发布帖文,声称董明珠发表 “想双休的人拿不到高薪” 等言论,并附 “抵制格力电器”“这辈子不买格力” 等引导性用语。该帖文获 6016 次点赞、4032 条评论,其中大量网友表示 “打死不买格力”。格力公司举证证明董明珠从未发表相关言论,且帖文已引发消费者对企业的实质性抵制。法院认为,小程的行为符合《民法典》第 1024 条规定的名誉权侵权要件:虚假事实:帖文内容系捏造,董明珠未发表相关言论;损害后果:引发公众对格力的负面评价,影响其商业信誉;因果关系:负面评论与帖文传播存在直接关联;主观过错:小程未从格力官方渠道核实信息,未尽合理审查义务。AI 核实来源的抗辩未获采纳
小程辩称通过 AI 工具对搜狐、网易等平台的公开文章进行了信源核实,但法院指出:核查方式存在缺陷:AI 检索结果未显示格力官方发布该言论,且第三方平台内容不必然具有权威性;注意义务未达标:作为普通公众,其应当预见到涉及知名企业的敏感言论可能引发重大影响,需主动向权利主体或权威渠道求证。法院强调,AI 工具的使用不能替代个人对信息真实性的实质性审查,尤其在涉及企业核心商誉的场合。赔偿与责任承担
一审法院判决小程赔偿格力公司经济损失 7 万元,并在社交账号置顶发布致歉声明 30 日。该判决综合考量了以下因素:侵权影响范围:帖文传播覆盖 4000 余条评论,且包含具体抵制行为号召;主观过错程度:小程虽无直接恶意,但对言论真实性采取放任态度;企业商誉价值:格力作为行业龙头,其品牌声誉受损可能导致市场份额流失。
本案中,法院突破了 “言论直接指向企业” 的传统认定标准,将针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言论纳入名誉权保护范围。这一裁判逻辑与最高人民法院 2025 年发布的企业名誉权典型案例一致 —— 当公众普遍认知中 “个人言论等同于企业立场” 时,即使言论表面针对个人,仍可能被认定为损害企业名誉。这提示企业可通过法律手段打击 “借个人名义抹黑企业” 的行为。AI 工具在信息核实中的局限性
光明网 2023 年的分析指出,生成式 AI 存在 “臆造虚假信息” 的风险,其输出内容的真实性依赖于训练数据的准确性。本案中,小程使用 AI 核实信源却未能识别虚假信息,暴露出 AI 工具的两大缺陷:数据依赖风险:若训练数据本身包含不实内容,AI 可能强化错误信息;逻辑推理不足:AI 无法像人类一样进行多维度交叉验证(如联系当事人、查阅官方声明)。
这一案例警示:在涉及重大权益的信息传播中,AI 仅能作为辅助工具,行为人仍需承担最终核实责任。网络言论的合规边界
根据《民法典》第 999 条,为公共利益合理使用他人言论可构成抗辩,但需满足 “内容真实”“目的正当”“手段必要” 三要素。本案中,小程虽主张 “讨论劳动者权益”,但其帖文包含明显的负面引导性用语,且未提供格力存在违法行为的证据,故不构成合理使用。法院通过判决明确:即使言论披着 “公共讨论” 外衣,若包含虚假事实或不当引导,仍可能构成侵权。
格力在本案中采取 “民事起诉 + 行政处罚” 双轨打击模式:一方面通过民事诉讼主张名誉权侵权,另一方面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小程的诽谤责任(最终小程被罚款 500 元)。这一策略与格力 2025 年 8 月 1 日发布的《关于打击造谣诽谤的声明》一脉相承 —— 企业正通过 “法律组合拳” 构建名誉权保护体系。AI 生成内容的合规要求
即将于 2025 年 9 月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规定,AI 生成内容需添加显式 / 隐式标识,且用户发布时需主动声明。本案中,若小程使用的 AI 工具未对生成内容进行标识,其行为可能额外违反该规定。未来,企业可依据该办法要求平台对侵权内容进行溯源,强化维权证据链。司法实践的前瞻指引
最高人民法院在典型案例中强调,对 “唯流量”“抹黑企业” 行为应 “严厉惩戒”8。结合本案,法院在判决中特别指出:小程作为多次参与公共议题讨论的网民,对言论可能引发的后果应有更高预见能力,其过错程度大于普通用户1。这一裁判思路提示:网络意见领袖、自媒体从业者等特殊群体,在发表涉企业言论时需承担更严格的注意义务。
本案的判决结果不仅为企业名誉权保护提供了司法范本,更揭示了 AI 时代信息传播的深层矛盾:技术工具的便利性与内容真实性之间的张力。对于普通网民而言,发帖前应遵循 “三问原则”—— 信息来源是否权威?内容是否存在断章取义?是否可能误导公众?而对于企业,需建立 “监测 - 取证 - 维权” 的全链条保护机制,善用法律武器捍卫商业信誉。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等新规落地,未来类似纠纷的裁判标准将更趋严格,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需在技术创新与法律合规之间找到平衡点。
来源:京海读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