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谢孟伟的回旋踢带着风声掠过镜头,王莎莎正在央视舞台上为张桂梅校长的事迹落泪——这两张隔着二十多年时光的面孔,突然在某个热搜词条里撞了个满怀。网友们盯着屏幕里肌肉贲张的“嘎子”和眼含热泪的“英子”,突然反应过来:当年在白洋淀芦苇荡里并肩作战的两个小英雄,早就把
当谢孟伟的回旋踢带着风声掠过镜头,王莎莎正在央视舞台上为张桂梅校长的事迹落泪——这两张隔着二十多年时光的面孔,突然在某个热搜词条里撞了个满怀。网友们盯着屏幕里肌肉贲张的“嘎子”和眼含热泪的“英子”,突然反应过来:当年在白洋淀芦苇荡里并肩作战的两个小英雄,早就把人生走成了两条截然不同的河。
2003年的夏天,《小兵张嘎》像阵旋风刮过家家户户的电视屏幕。那时候还没有流媒体,一家人围坐在显像管前等开播的场景,比剧情里嘎子偷鬼子枪还让人记牢。谢孟伟揣着一身武术底子站在镜头前时,才14岁,晒得黝黑的胳膊上全是劲儿,把嘎子那股“野得没边儿又正得发光”的劲儿演得活灵活现。王莎莎更绝,一个农村娃子自带的糙劲儿,让“英子”嚼着芦苇根骂嘎子“傻样”的镜头,成了多少人童年里最鲜活的底色。那时候观众都觉得,这俩孩子天生就该吃演员这碗饭。
可童星的路,从来不是顺着童年的高光往下滑那么简单。谢孟伟的转折点来得猝不及防。考上戏曲学院那年,他还揣着“靠文凭拼资源”的念头,可真站在剧组门口才发现,没人再把他当“小英雄”看——导演们要么觉得他“长太壮,没少年感”,要么客气地说“角色不太合适”。最难的时候,他跑剧组递资料,对方接过简历愣了半天:“你是...当年那个嘎子?”
转折藏在互联网的浪潮里。当他穿着黑色大褂在短视频里腾空踢腿,当他举着大刀在片场耍得虎虎生风,评论区突然热闹起来。有人骂他“不务正业”,可更多人盯着他胳膊上的腱子肉说“嘎子还是那么能打”。直播带货风波那阵,他对着镜头红着眼圈道歉,背后是仓库里堆着的滞销农产品——后来他说,那时候才明白,观众要的不是“张嘎”,是那个不管摔得多狠都能爬起来的韧劲儿。现在他自导自演的《爆裂追击》里,饰演的专车司机尚下既笨拙又执着,在荒诞的钻石劫案中跌跌撞撞,用喜剧外壳包裹着小人物的生存哲学。从练武到带孩子事无巨细,他把这份韧劲儿融进了每个角色里。
王莎莎的路,走得更像文火慢炖。《武林外传》里的莫小贝让她再火一把时,她却突然转身考了上戏。有人说“傻”,放着现成的流量不抓,非要去啃课本。可她在课堂上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翻得卷了边,在排练厅里对着镜子练哭戏,一练就是半夜。毕业后跑组,制片人瞟她一眼说“现在观众喜欢瘦的”,她没辩解,默默减了二十斤,却在试镜《山海情》农村妈妈时,往脸上抹了三层黄土——为了一句地道的西北方言,她跟着陕西老乡学语调,连当地人都误以为她是土生土长的吊庄户。导演孙墨龙说她“演戏泼辣稳定,功夫下得很深”,而她自己觉得,秀儿这个嗓门大、心眼热的农村妇女,才是真正让她扎根土地的角色。
去年她在央视演张桂梅,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站在台上说“我们不能走出大山,但要让大山走出我们”,声音抖着抖着就红了眼眶。台下观众突然想起,这就是当年那个黑黢黢的英子啊,只是现在她的眼睛里,除了当年的野劲儿,更多了份看透生活本质的温柔。她在社交平台发过一张照片,书桌上摊着剧本,旁边放着个磨得发亮的搪瓷杯,配文:“莫小贝的糖葫芦吃完了,该啃新骨头了。”
其实哪有什么天差地别?谢孟伟在片场挥拳时,手臂上的伤痕和当年练武术时的淤青,是同一种倔强;王莎莎在镜头前落泪时,眼里的光和当年英子护着嘎子时的坚定,是同一种认真。童星这顶帽子,有人戴着它要流量,有人却把它当成起点——就像白洋淀的水,有的流进了奔腾的河,有的渗进了厚实的田,最终都在自己的地方,活成了该有的模样。
你还记得第一次看《小兵张嘎》时的场景吗?是坐在爷爷的藤椅上,还是趴在学校的课桌上?评论区聊聊那些藏在剧情里的童年记忆,或许我们会发现,嘎子和英子的故事,早就悄悄成了我们成长里的一面镜子。
来源:千山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