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里老渔村停业,重新选址能否再现辉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5 08:57 1

摘要:虽然只有短短数年时间,但作为湖南渔村文化的代表性品牌,红极一时,以至于长沙餐饮界素有“北有湘江里,南有文和友”之称。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丨彪哥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近日,湘江里老渔村宣布停业。

不是因为经营不善,而是因为城市规划拆迁。

虽然只有短短数年时间,但作为湖南渔村文化的代表性品牌,红极一时,以至于长沙餐饮界素有“北有湘江里,南有文和友”之称。

曾经的的“现象级”餐饮IP,难道就此谢幕?

《湘菜》在采访创始人罗炯光后得知:新店会尽早开业。

据湘江里老渔村店长介绍:餐厅已经在筹备新店选址事宜,不会离旧址太远。

那么,重新选址后的湘江里老渔村,还能再现辉煌吗?

70亩临江土地,场景红利很难复制

湘江里老渔村的崛起,堪称一场"场景革命" 的胜利。

70 亩临江土地,打造沉浸式渔村综合体的独特红利。

正是这种临江优势,才有仿古渔村建筑、渔船码头、市集氛围,消费者可以一分钟“穿越”到湘江畔的强体验感。

它的竞争核心就在于将湘江渔耕文化与现代消费场景深度融合,青石板铺就的渔市街巷、真实渔船改造的水上餐厅、非遗鹭鸶捕鱼表演,构建了“一步一景一故事” 的消费体验。

然而,这种场景红利,是不可再生的"湘江馈赠"。

紧邻湘江的自然景观是不可再生资源,这样的场景,可遇不可求。

新址若远离江岸,即便复刻所有建筑符号,也难寻那份“枕江而食” 的天然意境。

即便侥幸再寻临江之地,城市核心区的土地资源早已寸土寸金,想再得70 亩空间任其挥洒,可能性微乎其微。

此外,场景的迁移还面临消费者心理认同的挑战。原址经过多年运营已在顾客心中形成固定认知,新址即便硬件完美复刻,那种"老地方"的情感联结也难以移植。

更关键的是,若仅停留在表面场景的复制,缺乏内容创新,最终只会落得"形似神不似"的尴尬。

物理迁徙,品牌面临断档危机

餐饮行业流传着一句话:"搬一次店,脱一层皮",品牌经过物理迁移后的成功率较低。

食客来到院子餐饮,一定不止是吃一餐饭。

杨裕兴三王街总店门口那棵老樟树,是几代长沙人"嗦粉" 的坐标;

湘江里墙角那艘斑驳的渔船,或许承载着多个个家庭的年度旅行记忆。

这些具体的细节,共同构成了"来此的理由"。

一旦品牌物理搬迁,消费者的曾经记忆不复存在,大部分顾客会自然转向其他选择。

比如百年老字号“杨裕兴”总店从三王街搬到长沙市人民路友阿百货一楼后,这家曾创下日流水 6 万元的粉面传奇,迁址后江湖地位已被新兴粉店取代。

尤其是湘江里老渔村这种主打场景式的品牌,风险更甚。

其老码头布景、渔歌表演,都是场景体验的一部分。

迁址后,这些场景符号的失去,可能直接瓦解消费者的来此的动机。

更严峻的是,停止营业的时间窗口更具杀伤力。

餐饮市场迭代速度早已今非昔比,新品牌每月都在涌现。湘江里停业的间隙,正是竞争者抢占市场的机会。一旦停止营业,消费者对你的记忆就会淡化,这种品牌断档的危机往往比较严重。

借搬迁之机,重构生命力

据《湘菜》了解,长沙院子餐饮市场目前竞争激烈,一些响当当的院子餐饮品牌如王捌院子也在面临困境。

湘江里老渔村也不例外,高昂的运营成本、同质化严重的场景体验、消费者新鲜感的消退,都让这类重资产模式的院子餐饮不堪重负。

而此次停业搬迁,或许是它摆脱困境、实现品牌优化的机遇。

以往的院子餐饮,往往追求"大而全"——占地几十亩,人力、租金成本居高不下,现实证明,这种模式已经难以盈利。

湘江里若能借搬迁之机,优化空间布局,聚焦核心体验区,反而能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

又或者,湘江里老渔村新店干脆跳开“场景复制”的惯性,建设一个渔文化非遗研学基地,开发渔文化课程,拓展企业团建、学校研学等新客群。

比如可以打造一个"渔趣乐园",包含捕鱼体验、手工渔网编织等互动项目,推出 "渔趣亲子套餐",让食客亲手捕捞、烹饪湖鲜,将单次消费转化为深度体验。

这种模式既能避开场景复制的难题,又能打开新的营收空间。

湘江里老渔村搬迁,能不能重现辉煌,还有待时间验证。

但品牌在停业过渡期应该有所交代,比如发布新址设计过程、公布会员权益延续等,有消费者在评论区里留言“费用没有用完咋办”等问题。

消费者不会等你慢慢搬家,要么用超高效率完成迁移和转变,要么做好“二次创业”的心理准备。

来源:湘菜人微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