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发生人际传播,专家详解基孔肯雅热防控攻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5 07:31 1

摘要:据世卫组织的数据,目前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基孔肯雅热本地传播,约550万人面临感染这种蚊媒病毒的风险。2025年7月27日0时至8月2日24时,我国广东全省新增报告2892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期,科学认识与全民

据世卫组织的数据,目前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基孔肯雅热本地传播,约550万人面临感染这种蚊媒病毒的风险。2025年7月27日0时至8月2日24时,我国广东全省新增报告2892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期,科学认识与全民参与是阻断传播的关键一步。什么是基孔肯雅热?是否会人传人?如何防控?北京某三甲医院疾控科专家4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民无须恐慌,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是预防关键。”

意为“弯腰驼背”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地区,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这两种蚊子喜欢白天活动,吸血高峰分别为早上6至8时和下午5至7时。据介绍,基孔肯雅病毒于1952年首次在非洲坦桑尼亚被发现,在当地方言中“基孔肯雅”意为“弯腰驼背”,形象描述了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被迫蜷缩身体的姿态。专家表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疼痛,多数患者一周内会好转,但30%-40%患者关节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为何此次疫情规模扩大?有专家分析称,核心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适宜的气候条件。今夏气温上升、雨水增多,为白纹伊蚊等的生存和繁殖创造了良好环境,扩大了蚊媒的种群规模与分布范围,增加了人群被叮咬的概率。二是人口流动频繁。随着国际交流和国内人员流动增加,病毒被输入并扩散的风险升高。三是蚊媒防控难度大。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针对公众最关注的传播途径问题,国家疾控专家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基孔肯雅热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没有“人传人”迹象。

一位北京某三甲医院疾控科专家4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不会发生“人传人”现象,但几类人群需特别警惕。一是新生儿。新生儿感染后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如长期关节疼痛等,且因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受到病毒侵害。二是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抵抗力较弱,感染后病情可能加重,病程延长,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相对较高。三是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患者,感染后并发症风险高,病情可能恶化。“目前没有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这个病相对而言症状还比较轻,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风险相对来说不高。”

日出日落时段减少户外活动

减少基孔肯雅病毒传播的主要方法是控制蚊虫媒介和减少蚊虫滋生地。“无积水则无蚊虫,无蚊虫则无基孔肯雅热。”这也是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反复强调的原则。

首先是清积水。伊蚊在各类小型积水容器中产卵繁殖,及时清理积水能有效减少蚊虫滋生。要翻盆倒罐清空闲置盆、罐、桶、轮胎等容器里的积水;填平树洞、竹洞、洼地;清理空调托盘、饮水机托盘等处积水。

其次是灭蚊虫。居家可用电蚊拍、灭蚊灯等物理措施灭蚊,也可使用家用卫生杀虫剂。在使用化学灭蚊产品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对人畜造成伤害。

除了人力灭蚊,高科技灭蚊手段的使用也备受关注。广东省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南方医科大学研发了名为“电子哨兵”的装置。科研人员在里面放置模拟人体气味的诱蚊剂,吸引伊蚊“上钩”、将其扑杀的同时,还能实时监测该位置的伊蚊密度。一旦升高就立即发出预警。

科研人员还找到了“以蚊治蚊”的方法。科研团队在广东投放华丽巨蚊吃伊蚊,它是伊蚊的天敌,据统计,1只华丽巨蚊在幼虫时期,至少可以吃掉80到100只身边的伊蚊幼虫。而且华丽巨蚊长大后,无论雌雄都令人安心:它们以植物汁液和花蜜为食,既不吸血,也不传播疾病。还有另一种“以蚊治蚊”的手段:在中山大学的“蚊子工厂”,每周能“孵化”出400万至500万只经过特殊处理的“绝育”雄蚊。它们被放到野外,与野生雌蚊交配后,会令其产下的卵无法发育,以降低释放区内蚊子的种群密度。

最后是防叮咬。“伊蚊叮咬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此时段应减少户外活动。”疾控科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补充说,“若需外出,建议穿浅色长袖衣裤,避免使用香水等吸引蚊虫的用品。”

如果感染基孔肯雅病毒也不必恐慌,及时就医并说明旅行史和暴露史,根据医生建议充分休息、补水和物理降温、严格防蚊隔离、密切监测症状变化,同时避免自行用药掩盖病情。

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传染病防控首席专家康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广东省疫情快速上升势头已得到初步遏制,近期广东全省新增报告病例数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核心区顺德区报告病例数连续下降,市民无须恐慌,但要提高防蚊意识,采取有效的防蚊措施,减少感染风险。

来源:子清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