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改毁经典?影响金庸小说的爽文鼻祖,为何如今影视化翻车?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5 04:49 1

摘要:爽文的套路一向让人心头一跳,等开场没两分钟,喜忧参半的主角就扑腾着掉进了万丈深渊,这剧情嘛谁没看过?但真要追根溯源,谁才是用得最原教旨、最大手笔的那位鼻祖?别说你第一反应不是《基督山伯爵》,你要非说还有更早的,我可暂时没见着。法国人心里,大仲马简直是爽文界的杰

爽文的套路一向让人心头一跳,等开场没两分钟,喜忧参半的主角就扑腾着掉进了万丈深渊,这剧情嘛谁没看过?但真要追根溯源,谁才是用得最原教旨、最大手笔的那位鼻祖?别说你第一反应不是《基督山伯爵》,你要非说还有更早的,我可暂时没见着。法国人心里,大仲马简直是爽文界的杰夫·贝索斯。真金白银地砸,电影版一开拍就投了4290万欧元,还请了影帝皮埃尔·尼内坐镇。导演波特和拉·巴特里耶把过筋骨,连《三个火枪手》也改过。阵容固若金汤,票子砸得响,结果怎么样?国外MTC打了66分,豆瓣都没及格线,6.8。怎么说,口碑平平,甚至有人直拍大腿痛骂?那问题到底失在了哪,别急,咱得一点点梳理。

看故事脉络其实简单。开局马赛,1815年。法国刚刚送走拿破仑做客孤岛。唐泰斯,一枚正气凛然的青年,眼看就要走马上任船长,迎娶美人未婚妻,前途红火得很。可天有不测风云,他两边早就有人不顺眼。一头是梅塞苔丝的表哥费尔南多,暗恋成疾;一头同船的唐拉格尔,妒火攻心。唐泰斯在船上帮前任带封信——就是那桩事,熟悉的书粉都知道。仇人勾搭成奸,压根不管反间计细不细腻,直接把他举报了,罪名还是叛国。按说凭那点破事判不下死,可人算哪有天算快,检察官维尔福撞上自个爹也牵涉进这笔糊涂账里,为了保家声一刀切,把唐泰斯打发进了伊夫堡监狱。一关就是许多年。

唐泰斯初始灰头土脸,但牢房里还有个神父法里亚,他不仅替唐泰斯补了半辈子的知识,还揭开仇人名单。临终前更是送了他一张藏宝图——谁不想有份天降财宝的命?唐泰斯得了神父真传,成了“知识型越狱王”,跑出来一翻屁股在基督山岛上刨金银。几年下来,穷小子洗成了巨富。

不过,等他回头看人生,空无一人:老父不在,未婚妻也被费尔南多抢了。那还等什么?换个名头冒出来——基督山伯爵,做的第一件事就开始滴水不漏地复仇。这复仇,有点变态。不是打打杀杀解决,偏嫌折磨得仇人心里比自己还绝望才罢手。单纯杀了你,那叫便宜你。

最先被瞄上的依然是费尔南多。唐泰斯一通调查,把他出卖上司阿里总督、贩卖妇孺的老底揭出来,还请出苦主证人。梅塞苔丝知道实情后,没了依恋,一儿一妈离他而去。费尔南多倾家荡产,最终自裁。再盯维尔福,唐泰斯已经升级为心理战大师,把维尔福家里的私生子曝光,还“无意间”教夫人下毒,两口子一番骚操作把家闹得鸡飞狗跳。维尔福疯了。唐拉格尔则更惨,被一通金融阴谋弄破各银行资金链,最后奔逃路上被擒,钱都被榨干。

可是唐泰斯不是个彻底的恶人。经历折磨的小儿子无辜死去,他困惑反思,复仇也到此为止。唐拉格尔得了条生路。最终,整个旧世界都轰然倒下,唐泰斯把剩下的巨款分给旁观者,独自和灰姑娘公主(海黛)私奔。

不过,原著可没止步于此。大仲马写得,人还是得“报恩”,而这电影版就像忘了人都有柔软的心。不报恩,没自省,全流程只有咬牙仇恨。造成什么?电影里的基督山伯爵变成了仇恨囚徒。你在荧幕上看到的,是满腔愤怒堆在一起的男人,对世界满面抱怨。谁劝他放下,他就大发雷霆:凭啥不许我恨?你知道我都经历了什么吗?!可观众看得时间长了,别说同情了,连共鸣都起不来。

换角度看,法国导演再贵的服化道都盖不住层层违和感。费里耶尔城堡照片拍上去舍得花钱,数字特效瞎快,镜头切出去烟雾弥漫,可人物一开口,全都泯成了现代人。原著里唐拉格尔的女儿明确写成“只爱女人”,电影里就是“狗血父女王炸”。贝尔帝托和欧仁妮的关系被强行搓出一段爱恨拉扯,“你是我姐”,“你是我妹”,仿佛在微笑面对白走一遍的悬浮感。海黛为了恋爱敢背刺唐泰斯,观众心里上一秒钟还陪着伯爵大仇得报,下一秒已经满脑子“这都什么跟什么?”有些事情,摆明写给屏幕外的观众取快感,却拔高了原著最宝贵的深度。你说这样做值吗?

历史背景也是被大刀阔斧砍掉了。原著里,波拿巴派牵出来的那些人很重要,电影砍成“靠关系姐姐”,一脸威胁却随手被关进红灯区,这种操作到底说明了什么?连说得过去的逻辑都不要了,只为凑场面。再说维尔福,他都能一意孤行帮自己姐姐的仇人,“她有很多朋友”,朋友全成了观众看不见的空气。写到这,谁不皱眉?

或许正因为这样,爽文的外壳包住了空空的内核。基督山伯爵最后独自坐船走了,梅塞苔丝成了心照不宣的旧影。海黛情急做了恋爱脑,原地消失。观众找不到心理依附点。以往那个为爱痴情、愿意放下仇恨的大仲马式主角去哪了?无数人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伯爵也有挣扎、有误伤后的悔意、有欲望与良知复杂交战。你能看见一个在恩怨之外还保留底线、理解错与对分界线的灵魂。新电影就没有。

其实电影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怕深度了?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短平快。你像琅琊榜,套路一套接一套,观众没嫌腻,反而捧上高分。复仇金手指,细节处处见新鲜。连V字仇杀队也借伯爵的壳子演新剧,偏就是情怀不断。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和瑞德调侃这就是“越狱指南”。金庸也没掩饰过受大仲马影响,随手写《连城诀》、《倚天屠龙记》,张无忌跌落谷底、挺身而起,你说像不像伯爵?许多套路,传了百年,到头来才发现人心还在反复老路上走。只不过旧瓶子拿出来灌了新品,各家都有底气。

但回头想想,《基督山伯爵》影响巨大归影响巨大,真要改编,把握好通俗里边的浪漫底色,难!金庸玩过反高潮,主角没杀仇人,仇人自爆。观众看得云淡风轻,心头照样一紧。可这电影呢?反高潮有了,浪漫没跟上,精彩也就掉了线。

同期不是还有个“金玉良缘”版红楼梦吗?导演心底直说红楼梦没人看,连原著粉都懒得顾。这样去改,能拍成什么水平?说到底,创作者如果在老文本里扒拉流行感,删精华,拼噱头,谁会埋单?你把那些发自内心的复杂体验削掉一半,赶潮流、做热闹,观众买不买账还真说不准。

故事还能变多新?套路还能有几层?可要说最动人的,还不是那点恩怨、宽恕、报恩,还有一点悔意、人性的温度。只剩仇恨,留给自己的孤独就剩下寂寞阴影,纵有千钧之力,终究打不动屏幕外的人。却也没定论说老路走不得,道路千条,总有人在边走边改。

谁还想看面目全非的翻拍?或者,这种两头不到岸的剧本,只配新瓶装旧酒,凑个热闹罢了。

来源:小胖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