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碗汤,一座城”, 当八公山的晨雾漫过石磨,当现代化车间的蒸汽裹着药香升腾,当百年老店的门前排满络绎不绝的长队……7月4日至6日,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寻味溯汤源”实践团在淮南的袅袅汤香中,完成了一场关于非遗传承的深度对话,从豆腐文化的千年根基,到科技
“一碗汤,一座城”, 当八公山的晨雾漫过石磨,当现代化车间的蒸汽裹着药香升腾,当百年老店的门前排满络绎不绝的长队……7月4日至6日,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寻味溯汤源”实践团在淮南的袅袅汤香中,完成了一场关于非遗传承的深度对话,从豆腐文化的千年根基,到科技赋能的产业蝶变,再到市井烟火中的味道坚守,一碗淮南牛肉汤的前世今生,在实践队员的探寻中渐次清晰。
豆腐为基,匠心点化
在八公山豆腐文化园调研
7月4日,实践团走进八公山豆腐文化园和八公山大泉村,在千年豆香中开启溯源之旅,亲身体验古法磨豆。“要逆时针推,力道得匀,水多了出浆稀,少了磨不细。”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团队成员的手掌很快磨出红痕,这才体会到“老匠人日磨百斤豆”的艰辛。以传统卤水精准点制豆腐,再衍生出豆饼、千张,这正是淮南牛肉汤不可或缺的灵魂食材,豆饼吸饱肉汤的香,千张裹住牛肉的嫩,这是刻在骨子里的搭配智慧。
科技赋能,古法新生
安徽旭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外,“安徽理工大学实践基地”的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透过全封闭玻璃幕墙,一场非遗与科技的“交响乐”正在上演,恒温熬煮区的智能仪表盘上,37 味中药材按黄金比例搭配,在新鲜的牛骨汤中经历6小时慢煨;急冻车间里,-45℃的液氮瞬间锁住汤品出锅时的巅峰风味;生产线末端的自动化灌装系统,日产20000袋,销往全国各地。“以前老辈人愁‘好汤出不了淮南’,现在我们能将原汁原味的淮南牛肉汤输送到全国300多个城市。”公司负责人指着冷链物流监控屏介绍。标准化生产让非遗味道的传播效率提升近百倍,科技不仅没有稀释传统,反而化为守护非遗生命力的坚实翅膀,让传统滋味跨越山海,走向更远的地方。
在安徽旭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授牌仪式”
老灶新味,历久弥香
为了捕捉非遗味道在市井烟火中的鲜活表达,实践团走进淮南市田家庵区杨家牛肉汤、宋记牛肉汤、小段牛肉汤、正淮牛肉汤等8家知名老店。看着师傅们在热气腾腾的大锅前忙碌着,裹挟着药香与肉香的热浪扑面而来,在鼻尖凝成化不开的醇厚。队员们端起粗瓷碗细细品尝,现熬的汤底在舌尖漫开时,先觉牛肉的嫩,再品豆饼的香和粉丝的滑;而对比品尝的预制汤包,虽少了些灶台边的烟火气,却多了科技锁鲜技术。这两种滋味,恰似传承路上的双生花,一个守着老灶慢火煨出时光的厚重,一个借着新技快马奔向更阔的天地,共同写就非遗技术在当代的生动传承。
一碗淮南牛肉汤,看似寻常烟火,却浓缩着自汉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以来的千年历史积淀与匠心传承。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淌的血脉,其保护与创新不仅关乎一碗汤的滋味,更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的深沉力量。当科技为传承注入澎湃动力,这氤氲千年的烟火气,必将在守艺与破界的协奏中,焕发出更为蓬勃的时代新章。
来源:斤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