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之行:社区孩童暑期的奇妙乐园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4 23:21 1

摘要:七月的社区活动室,晨光刚掠过窗沿,“萤火之行”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已搬着教具进门。墙角堆着扎成束的芦苇杆,桌上摆着颜料和空白风筝,孩子们的欢笑声像撒了把糖豆——这场专为社区儿童打造的暑期课堂,正以崭新的模样铺展着夏日的成长故事。

中国青年网扬州7月23日电(通讯员:吴娜)七月的社区活动室,晨光刚掠过窗沿,“萤火之行”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已搬着教具进门。墙角堆着扎成束的芦苇杆,桌上摆着颜料和空白风筝,孩子们的欢笑声像撒了把糖豆——这场专为社区儿童打造的暑期课堂,正以崭新的模样铺展着夏日的成长故事。

课堂里的新点子:让知识藏在动手间

“今天我们用芦苇杆编小动物!”志愿者小孟举起一根金黄的芦苇,孩子们立刻凑成一圈。团队把课程变成“动手大闯关”:语文课化作“自然拼字游戏”,用芦花拼“草”字,用树枝摆“木”字,在收集材料时认识带“草字头”的汉字;数学课变成“风筝测量师”,用软尺量风筝尾巴长度,数竹篾的根数,连除法都变成了“分颜料游戏”。

美术课上的“风筝彩绘”最热闹。志愿者铺开空白风筝,教孩子们调颜料、画图案。“我要画萤火虫!”一年级的小禾蘸着黄色颜料,在风筝上点满星星点点,旁边的小宇则画了条会飞的鱼,鳞片用了七种颜色。科学课则成了“影子实验室”,在阳光下用手做出飞鸟、小狗的影子,孩子们追着墙上的影子跑,嘴里喊着“我的小鸟在追你的小狗!”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课程各有巧思:低年级在“影子故事”里学表达,用手影演“小兔拔萝卜”;高年级则尝试“风筝日记”,记录制作过程,还会用表格统计不同颜料的晾干时间。“以前觉得写日记很难,现在看着自己画的风筝,能写满满一页呢。”四年级的小晴晃着自己的日记本,上面贴着风筝的照片。

陪伴里的小温柔:接住每个孩子的小举动

活动室的“发现角”里,摆着孩子们捡来的“宝贝”:小石子、羽毛、奇形怪状的树叶。志愿者们会和孩子一起给这些“宝贝”分类,比如按颜色排石子,按形状贴树叶,还会鼓励他们给每件“宝贝”编名字。

“想法口袋”里每天都有新纸条。有孩子写“想让风筝飞上天”,团队便选了个风大的午后,带着孩子们去广场放风筝;有人画了“想种向日葵”,大家就找来花籽,用饮料瓶做花盆,让每个孩子负责照看一株。

午后的“分享会”总暖洋洋的。孩子们围坐在地垫上,轮流讲“今天的新发现”。平时不爱说话的小磊第一次开口,说他发现“芦苇杆泡水会变弯”,志愿者蹲下来听他讲,还帮他把这个发现记在本子上;活泼的小雨则演示了新学的手影“大雁”,引得大家都举起手跟着学。“这些孩子的眼睛里藏着好多新鲜事,只要愿意听,就能听到好多秘密。”志愿者小郭在日记里写道。

成长里的小惊喜:从害羞到大方的变化

“刚来时小琪总攥着衣角,现在会主动教别人调颜料了。”志愿者望着那个举着画笔的女孩,想起她第一周连颜料都不敢碰的样子。这样的变化在每个孩子身上悄悄发生:以前总把颜料弄洒的小宇,现在会小心地把调色盘擦干净;做手工时总抢材料的小禾,学会了说“我们一人用一半好不好”;连最安静的小磊,都能在分享会上大声说自己的发现了。

家长们的反馈里藏着感动。“孩子现在每天都盼着去课堂,回家就说‘今天风筝飞了三米高’‘我种的向日葵发芽了’,还会拉着我们去捡芦苇杆。”一位妈妈接孩子时,手里拿着儿子做的芦苇杆小船,船帆上写着“妈妈坐”。有家长发消息说,孩子不仅自己收拾画笔,还会把房间里的玩具按“会飞的”“会跑的”分类,说是“萤火课堂教的好方法”。

傍晚离园时,孩子们总不忘和“作品”道别:把风筝挂在墙上,给向日葵浇点水,在想法口袋里塞上新纸条。“明天我们去捡更多羽毛好不好?”“老师记得带胶水,我要做芦苇杆房子!”志愿者们笑着点头,看孩子们蹦跳着跑向家长,夕阳把活动室的窗户染成金色,墙上的风筝在风里轻轻摇晃,像一群准备起飞的小鸟。

目前,“萤火之行”仍在继续。这些年轻的身影用创意与耐心,把社区活动室变成了充满惊喜的成长空间。当萤火的微光落在每个孩子的笑脸上,这个夏天便有了最珍贵的意义——那些在动手中学会的知识,在陪伴中长出的勇气,终将成为他们成长路上最亮的光。

来源:吴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