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璞:我很惭愧,吴声的年度演讲我就没看懂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5 02:02 1

摘要:看吴声老师的演讲,总觉得自己太浅薄,没有学识也就罢了,也不懂商业,更不懂传播,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会归纳总结,不会抽象想象,更不善修辞。吴声、刘润、吴晓波、罗振宇这些年度演讲,大抵都是成功学,各家定位还是略有不同,要论演讲稿文字之优美,语句之抽象,引经据典,

说起来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作为圈内一年一度的盛会,吴声老师“场景实验室”、“吴声造物”的年度演讲,我没有看懂过,是一次都没有看懂。很惭愧。

看吴声老师的演讲,总觉得自己太浅薄,没有学识也就罢了,也不懂商业,更不懂传播,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会归纳总结,不会抽象想象,更不善修辞。吴声、刘润、吴晓波、罗振宇这些年度演讲,大抵都是成功学,各家定位还是略有不同,要论演讲稿文字之优美,语句之抽象,引经据典,学贯中西,非吴声莫属。

吴声老师的文本,让我想起一个人——马歇尔·麦克卢汉。学传媒的人应该都读过他那本《理解媒介》,或多或少都会在某些文章里引用“媒介即讯息”这句话,或是用他的冷媒介、热媒介,媒介即人的延伸这些框架来诠释或解构发生的互联网的这些事。前几年科技互联网大火的凯文·凯利,被很多人推向“先知”一般的位置,凯文·凯利的《失控》等书,框架或行文中也有很深的麦克卢汉的影子。

麦克卢汉的学术基础是文学,却以“媒介理论家”、“思想家”著称。他的第一本著作是专栏文集《机器新娘》,接着才是大众熟知的《理解媒介》。前者,是碎片化的专栏,后者,有了自己的理论和框架。吴声的演讲,十年如一日围绕“场景”,除了鸡汤还有各种广告和案例,以及看不懂又似是而非的经典句式。这确实像《机器新娘》,吴声还差一本像《理解媒介》这样的总结,将“场景”贯穿始终的理论总结书籍,希望能少一点广告,再多一点真诚。

我跟吴声老师沟通甚少,也就知道有彼此这个人。吴声的年度演讲,乃至其他几位的年度演讲,都是上个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企业需要宣传,需要总结,职场人一个个天天向上,需要开拓眼界,也需要心灵抚慰和励志激励。潮气蓬勃的大时代,需要潮气蓬勃的大演讲。现在的经济状况不言而喻,前景是光明的,现实是残酷的,我倒没有卖炭翁那般“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也是还是希望诸君的演讲能够继续的。这起码说明市场还是愿意为传播,为知识总结,为文字买单的。

2011年岁末凡客撤回了上市申请,我跑电商也正好拿到了凡客的财报数据,在21商评发表了那篇稿件,因为这个机缘跟吴声通过电话,见过两次,他已经从凡客跳槽去了京东。再后来,因为个人感情危机,有人把他的一些私密邮件等整理成册给了北京一些媒体,我也收到过,但没有计划写。吴声托一位共同好友来打探虚实,我跟那位朋友说,他其实直接打个电话就行了,没必要这样,这种涉及个人隐私尤其是情感纠纷的事情,我从来不写。在此之后也就没了联络。吴声的个人经历很丰富,1995年南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误打误撞进了互联网,也是被形势所迫,前前后后经过几次变故,也都挺过来了,故事很多,是个人物。

还是回到吴声的演讲吧。从文本文字来说,吴声的演讲,特色鲜明,很吴声。以前接触下来,吴声总给人和颜悦色,跟人对话侃侃而谈,引经据典,如沐春风,但事后却总给人一种好像聊了,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聊的感觉。吴声的演讲,我看的不多,跟其他演讲一样,甚至不会主动看,这跟企业发布会一样,讲究舞台效果,文本之外还有音乐、灯光、气氛烘托、PPT呈现形式等,这些配合起来会有一种现实扭曲力场,把人给唬住。我不愿意被环境带着走,更喜欢看文字。这种发布会形式,其他行业不少,我所了解科技圈盛行的是始于乔布斯,由雷军雷布斯发扬光大,再后来也被吴声、刘润、吴晓波、罗振宇他们借鉴了。文字工作者也是要与时俱进的,是好事。

演讲如“巫”,价值在“声”。

蓬勃向上的大时代需要蓬勃向上大演讲。这些演讲说到底也都是成功学。成功学似是而非,很多人嗤之以鼻。张一鸣、黄峥等等他们也喜欢看成功学,像什么《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等等,成功学的魅力所在是它有“成功”的诱惑,兼具指导性。至于大家对它反感,可能成功学书籍、演讲太多太多了,简直泛滥,是正确的废话,并且,现实生活中大家真正更需要的是某一刻的顿悟与抚慰,很少把它落在真实中每一个实处,大家都被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所困,被会议、邮件周报月报年报工作的琐碎所困。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道理我都懂。

吴声的场景演讲像“巫”。我只看了文字,就感觉所有字我都认识,连在一起就不明白了…场景革命,像是一堆人围坐,巫师点燃篝火,篝火里还有大麻烟雾绕绕,大家喝着酒,庄严肃穆,熏着烟,听着巫沟通天地般的喃喃自语,或是怒目圆瞪警示世人…

吴声老师的演讲,可能少了一份郑重。为赋新词强说愁,场景大杂烩,各种客户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要往他的“场景”口袋里装,有削足适履之嫌。做得好那就是名菜“福跳墙”,做不好也就成了暗黑料理。比如,他对小红书的总结,很到位,但红星美凯龙的案例,却让人一头雾水。替客户分忧,替客户传声是讲究人,一味尬吹有点像火上浇油,让客户不体面。我毫不怀疑吴声老师的真诚,对客户真诚的同时其实也可以对观众,对读者真诚一点。商业植入大可不必那么多。

文字还是有魅力的,只是到了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它需要一些变化吧。古人说,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大家对文字对读书人还是有敬畏的,很多地方都会建造惜字楼、焚字库,用于烧毁书本或有文字的纸张——因为,文字是神圣、崇高的,不能随意亵渎,即便销毁也要郑重其事。

古人有敬爱之心,敬天爱人,经纬分明,还有历史坐标与时间刻度,科技越发达大家似乎也越焦虑越迷惘,敬畏少了,坐标更多但又像少了,就像吴声对小红书的总结,“商业的终极命题,是把一个人的问题变成一群人的答案。小红书正在重新定义「连接」的时间单位——不是「日活」「月活」,而是「此刻活」”。

大家都太关注“此刻活”,却忘记了时间是线性的,连贯的,忘了历史,没想过看到明天,后天。活在当下,只有当下或许可以解释当下很多问题。

从巫到礼,释礼归仁。吴声老师的演讲,巫有余,礼不足,少了点仁。希望明年的演讲,能看得到,也能看得懂。

来源:大力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