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康有为斥资150万在瑞典买下一座岛,如今岛屿属于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4 13:51 1

摘要:北欧海面吹来的风并没有那么温柔,夏至往后夜里也会沉冷,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拂过苔原。有个中国人的名字在这块安静的岛屿上若隐若现,游客的鞋底踩过湿滑草坪,岛上居然留着不属于北欧的印迹。康有为,他把一个近两百亩的岛买下来,名字也起了,北海草堂。到底想折腾出什么?不大像

北欧海面吹来的风并没有那么温柔,夏至往后夜里也会沉冷,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拂过苔原。有个中国人的名字在这块安静的岛屿上若隐若现,游客的鞋底踩过湿滑草坪,岛上居然留着不属于北欧的印迹。康有为,他把一个近两百亩的岛买下来,名字也起了,北海草堂。到底想折腾出什么?不大像度假的意思吧,但谁能说得准。

戊戌年的时候,康有为三十五岁,头脑极为灵动,眼里有光。京师变法没成,一夕翻案,六君子血染菜市口,谁也料不到结局。康有为逃走了。有的人觉得他够机警,有的人就说他像云一样轻飘飘。流亡开始的很狼狈,北京、香港、新加坡,最后钻到欧洲去了。不信命,是不是,还是走投无路了呢?

到瑞典,康有为手里忽然有钱了。辛辛苦苦攒的?不是。各地组织、会党、信众往他账户里打钱,理由千奇百怪。海外华人捐款,嘴上保皇,实际上谁知道?这些钱,后来变成了他买岛的本钱。岛不大,却有足够空间幻象出乌托邦的样子。苏轼爱筑草堂、写闲诗,康有为可不想真做隐士。这座“北海草堂”更多样子,有点秀场、点学堂,又像基地。挺矛盾的。

到岛上的头几年,他常写信回国。有人觉得他情深意重,思乡如狂。有人又觉得没有诚意,写给谁看呢?他在岛上的生活并不寂寞,宴会,谈话,他的朋友圈里欧洲知识分子不少。还有家眷,老婆娶了又娶,洋人有,中国人也不少。可他写文章时,一口一个道德,劝人要检身齐家,不过自己家又是什么样呢不太提。

**做学问的人有时候太会包装自己,尤其在身世和履历上**。有人统计过康有为究竟攒了几位夫人,没人能给个准确数据。六人还是八人?瑞典人说得详细点,毕竟岛上当地人都见过热闹。媒体上有照片,女人穿着旗袍坐在深色皮椅上,桌上是用银器摆着的英国茶点。这种“流亡”很难用悲剧或者浪漫来形容。钱花起来不心疼。斯德哥尔摩名流圈子里都知道岛主是中国来的,爱宴客。

他自己也说过理由。大清不让我救,世界总归可以找个落脚的地方。可大家私下里议论,他募资说是保皇,钱却拿去盖楼、娶妻,还有人被他解雇后向媒体爆料,说账目根本不清楚。国内外对他的评价两极分化,支持者还是给他站台。反对者呢,说这不就是“骗捐”吗。网络上能搜到1906年瑞典报纸的档案,直接讽刺“东方圣人”的挥霍。

失意者的乌托邦和胜利者的退守不一样。岛上的建筑一直没盖完,最初的规划图纸很玄乎,包括中国式亭台和欧式花园,还有一面墙根本没用瑞典的本地石材,而是专门从英国运。也有人揣测,他怕哪天风向变了,这岛随时能抛下。后来还真如了愿。

**1907年冬天,北京有风声传来,朝廷要变,机会可能来了。**过年之前,康有为就已经动身。岛上只留下几位管家和仆人,荒草很快盖住未完工的脚手架。他在国内混了几年,事情不顺,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倒了,最后谁都没接纳他。

瑞典小岛就成了历史角落。后来的主人修葺过房屋,草堂没人住,港口也闲着,过去的排场全都消失。2023年,瑞典地方志里还专门写过这段往事,岛曾挂着中国牌匾,少见得很。中国游客也有特意过去拜访的,但现场除了几块残墙,纪念物所剩无多。

**历史的落差不只属于康有为一个人**。1910年前后的中国,多少知识分子看起来都挺有志气,结果一到关键时刻四分五裂,各自为政。康有为买岛那会儿,全世界都在玩乌托邦。美国的摩门教建城,欧洲的哲人搞公社。区别只是康的“桃花源”是伪装出来的,底气远不如人家。可倘若他不花钱买岛,留在印度或者法国,也许只会慢慢被世人遗忘。

**现在回头很难不去问他是不是本心不够稳。救国是救己,流亡是谋生,草堂是空壳?**康有为一直想和披头士一样被膜拜,被当成宗教领袖。现实不断打脸。他一面高举道统,一面娶妻纳妾、账目混乱。可荒谬归荒谬,他的确给很多华人在海外撑起过一面旗。用现代豆瓣网友的话说:“如果没有康有为,戊戌变法就太清汤寡水了。”

说句有争议的,康有为也许根本就不是传统印象里的理想主义者。流亡海外归根结底是种无力感和反抗。在岛上那些年,看似高高在上,实际上都在赌命。与其说他想复辟大清,不如说他不想被历史拋下。他要不停制造新机会,从小岛到北京,从草堂宴会到政治周旋,手艺倒相当靠谱。可这就能证明他没错吗?倒也未必。

一些学者认为,康有为的主要问题在于“角色错位”。他既不真心做流亡者,也不放下政治野心,更舍不得豪奢生活。岛屿只是个舞台,错过了本该一心一意投入的时机。他自以为能左右潮流,其实被巨浪冲得七零八落。反过来讲,如果谁一心向着理想,终有回报,那世界上就没多少落魄英雄了。也有说法,他大概塑造了近现代中国自相矛盾型知识分子的典型。

不过,话也不能说的太绝对。毕竟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没人见过自由什么样。康有为在小岛上设宴、娶妻、建学堂,说是腐败也能站住脚,说是抗争其实也未尝不是。他不是圣人,甚至连君子都不是,有时候挺让人反感。他给历史留下的也不全是笑话,华侨资金流向、海外中国社团的自发组织,很多还是以他为模板建立。

有人批评他只会讲话画饼,也有说他在舆论推动和海外传播方面真有一套。到2022年,还有瑞典网友在旅游论坛留言,说“岛上的中国故事非常奇特,值得一看。”等于说,变法失败、流亡海外,最后连岛屿都成了杂碎历史,却仍然有人给他留名。

但也不能否认,这种断裂感恰好和今天许多人的选择一模一样。理念总被妥协击破。有时候想想,康有为这些事跟我们现代人之间的距离,反倒没显得太远。

**百年过去,瑞典岛上的草堂还在,路人看不懂,但风声会讲清楚故事。**

现实和乌托邦之间总隔了一条看不见的沟,你想跨过去,总得付出点什么。

康有为这一个人,半是理想,半是算计。岛上的土地没能装下一个中国复兴的梦,却收纳了太多人的失落和自欺。

——最后,时代过去了,草堂没多重要了,只剩岛屿自己,跟海风,以及无人问津的错误,永远陪着。

来源:温柔漂流瓶zQ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