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8月28日,重庆九龙坡机场人潮涌动。当毛泽东走出机舱时,山城沸腾了。民主人士柳亚子赞叹这是“弥天大勇”,而蒋介石在日记里却轻蔑写下“毛泽东果应召来渝”——“应召”二字,暴露了他居高临下的帝王心态。
1945年8月28日,重庆九龙坡机场人潮涌动。当毛泽东走出机舱时,山城沸腾了。民主人士柳亚子赞叹这是“弥天大勇”,而蒋介石在日记里却轻蔑写下“毛泽东果应召来渝”——“应召”二字,暴露了他居高临下的帝王心态。
一场表面握手言欢、暗地剑拔弩张的大戏,在抗战胜利的硝烟中拉开帷幕。
三封电报的陷阱
日本投降次日,蒋介石便连发三电邀毛泽东谈判。国民党谋士陶希圣私下道破天机:“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若拒绝,我们更有文章可做!”
延安窑洞里,党内多数人反对赴约:张学良被囚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但毛泽东看得更深:“蒋介石要假和平之名行内战之实,我们必须揭穿这出戏。不去,正中他下怀;去,方能唤醒国统区民众。”
8月28日,毛泽东毅然登机。登机前,他嘱咐刘少奇:“若我被扣,你们就放手打,越坚决越好!”这份决绝,让随行的美军观察组成员瞠目。
宴会暗涌与诗剑交锋
谈判桌前的蒋介石西装革履,抛出“中国无内战”论调。毛泽东当场驳斥:“抗战八年,内战从未中断,此乃欺骗!”
当国民党要求共产党交出军队时,周恩来反问:“中共军队可整编为48个师,贵党263个师是否也该裁减?”蒋介石顿时语塞。
陷入僵局时,美大使赫尔利按照蒋介石的授意,突然提议:“润之先生可任新疆省长。”毛泽东洞穿这是“明升暗囚”之计——新疆远离中枢,无异政治流放。
离渝前夜,他在红岩村挥毫写下七律:“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后两句如利剑直刺国民党腐败本质,更宣告“一念救苍生”的信仰。
枪杆子支撑谈判桌
谈判期间,阎锡山部队突袭晋冀鲁豫解放区。刘伯承、邓小平立即反击,上党战役歼敌3.5万。捷报传来时,蒋介石正逼迫共产党让出江南解放区。毛泽东将战报推至谈判桌前:“委员长既要谈,为何纵容部下动武?”
战场上失去的筹码,终让国民党在《双十协定》签字。协定墨迹未干,毛泽东却对周恩来说:“纸上的和平,挡不住老蒋的枪炮。”
这份预见迅速应验: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协定进攻中原解放区。但历史证明,蒋介石失去了最关键的战场——民心。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会见工商界、民主人士逾百次。当他走进“民主之家”特园时,民盟张澜感慨:“得民心者,岂能久困疆隅?”
历史的回响
蒋介石至死不解:为何握有美械精锐却败走台湾。答案或许藏在毛泽东返延安后的演讲中:“我们失去的只是枷锁,但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真相。这笔政治债,迟早要他还!”
当国民党代表在《双十协定》写下“和平建国”时,解放区农民正高唱《翻身道情》;而国统区物价飞涨,学生举着“要吃饭不要子弹”的横幅游行——民心向背,早已注定结局。
1973年,垂暮的蒋介石在台湾读到毛泽东《七律·忆重庆谈判》,当念至“遍地哀鸿遍地血”,长叹搁卷。二十八年前山城宴会上,他错将诗人的胸襟当作书生的怯懦,终铸成千古遗恨。
参考资料: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周恩来传(1898-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
《重庆谈判纪实》(重庆出版社)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
《蒋介石日记》(1945年手稿影印本)
来源:史说新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