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少林寺新任住持印乐法师推行“农禅并重”改革,要求僧众每日凌晨四点半起床务农,引发部分僧人因无法适应而离职。据多方信源,自7月29日印乐法师上任后,已有三十余名僧人选择离开,其中六人因劳动强度过大直接还俗。
近期少林寺新任住持印乐法师推行“农禅并重”改革,要求僧众每日凌晨四点半起床务农,引发部分僧人因无法适应而离职。据多方信源,自7月29日印乐法师上任后,已有三十余名僧人选择离开,其中六人因劳动强度过大直接还俗。
一、农禅传统的历史溯源
农禅结合并非新规,而是禅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千年传统。唐代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的《百丈清规》明确将农耕纳入修行体系,少林寺自建寺以来便设有禅耕农场,释永信时期更开垦1800亩农田。印乐法师在白马寺任住持时,便带领僧众种植200亩小麦,将收成捐赠给敬老院和孤儿院,此次改革实为对传统的回归。
二、改革引发的现实争议
改革措施包括取消商演、关闭淘宝店、免费发放香火等,直接切断了寺院年超10亿元的商业收入。部分僧人习惯了“扫码捐款”“功夫表演”的商业化模式,面对每日三小时的农耕劳作叫苦不迭。有游客观察到,原本人声鼎沸的演武厅现已转为禅修场所,寺内高价香摊被“随缘布施”的功德箱取代。这种从“商业帝国”到“修行圣地”的转变,让习惯了舒适生活的僧人产生强烈不适。
三、离职与还俗的法律边界
根据《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僧人来去自由,但还俗需履行法定程序。此次离职者中,部分仅离开少林寺另寻他寺,仍保留僧籍;少数则通过佛教协会办理了还俗手续。佛教戒律规定,僧人若违反“不杀生、不偷盗”等根本戒才需调查,单纯因劳动强度离职并不构成违规,因此外界无需过度干预。
四、改革的深层意义
印乐法师的改革直指佛教商业化的沉疴。他在白马寺建立的“禅修+公益”模式,曾使信众满意度达92%,如今在少林寺推行的“夜话禅堂”直播、禅宗学术研究等举措,试图在传统与现代间找到平衡。正如他在白马寺留下的箴言“扫地焚香皆是修行”,这场改革的本质,是对“佛教何为”的重新定义。
当晨钟暮鼓取代扫码声,当汗湿僧袍替代华丽袈裟,少林寺的阵痛或许正是涅槃重生的开始。那些选择离开的僧人,恰似大浪淘沙中的浮尘,而坚守者终将在农禅修行中,重新领悟“担水劈柴,无非妙道”的真谛。
网友也建议,认真查一查那些还俗或离开的僧人,说不定背后还有很多故事。
来源:我愿长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