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04年,在水天含黛的杭州西湖孤山一隅,丁仁、王禔、叶铭、吴隐等金石大家有感于印学之不振,矢志存亡继绝,发起创立了西泠印社,入社者均为精擅篆刻、书画、鉴藏、考古、文史等领域之卓然大家。百廿年来,西泠印社始终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的宗旨,在国际印
1904年,在水天含黛的杭州西湖孤山一隅,丁仁、王禔、叶铭、吴隐等金石大家有感于印学之不振,矢志存亡继绝,发起创立了西泠印社,入社者均为精擅篆刻、书画、鉴藏、考古、文史等领域之卓然大家。百廿年来,西泠印社始终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的宗旨,在国际印学界享有崇高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社”。
近日,“百廿风华 播芳六合——西泠印社社藏金石书画精品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开幕,200余件社藏珍品涵盖了书画、篆刻、金石拓本、印谱、印屏等多个门类的文物级精品,来自何震、西泠八家、吴让之、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李叔同等名家,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观众奉上一场穿越百年、精彩绝伦的金石书画艺术盛会。开幕以来,每天都吸引了众多观众。
最大外展,开创先河
展览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西泠印社与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共同主办,中国印学博物馆承办。“这是西泠印社首次来广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公众,是岭南大地的蓬勃生机与西泠印社百廿年深厚底蕴的完美融合,也是对西泠印社饶宗颐社长倡导‘播芳六合’的生动践行。”
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乔中石向南都记者透露,“这次是近年来西泠印社最大规模的外展,精选社藏珍品200余件,近三分之一的展品第一次出杭州,更有不少展品第一次出库房与大众见面。展品序列、数量、质量,均开创了西泠印社社藏外展的先河。”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20日,分两期推出,第一期7月20日至9月7日,第二期9月9日至10月20日,将有部分精彩作品轮换。
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岭南篆刻史》作者梁晓庄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特展不仅是广州文化艺术界的一件盛事,更是西泠印社深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沃土的重要里程碑,“这更是一次重要的文化推广,必将有力促进书画篆刻艺术在岭南大地的普及、交流与创新。”
黄宾虹《叠翠山居图轴》。
孤山文脉,百廿绵延
西泠印社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承载、记录了122年的印人、文人交往史。在时代变迁中,西泠印社中人存传统之文脉,继往圣之绝学。2009年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泠印社坐落在世界文化遗产杭州西湖,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有“湖山最胜”之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13年,西泠印社在建立10年之后的第一次社员大会上,公推海上金石书画巨擘吴昌硕为首任社长。一时间,天下印人云集景从,东瀛名家慕名前来,西泠印社声名远播海内域外。西泠印社矢志于由深孚众望的文化领袖担任社长,而并不惮于其职空缺。创立122年历程里,只有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七位被推举为西泠印社社长。
122年来,西泠印社贤达以金石为骨、书画为魂,铸就了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堡垒。此次展览,正是西泠印社传奇历程与深厚积淀的集中展现,勾勒出丰富而立体的文人群像,从“创社四君子”的清隽风骨,到历任社长的艺林标领,再到群星璀璨的名家手笔,无不彰显其“艺与学养并重”的治社之道与恒久魅力。
妙手丹青,金石永固
本次展览涵盖六部分,包括“君子风骨”“标领艺林”“群星璀璨”(书画作品),以及“文人篆刻”“金石拓本”“印谱”(金石作品),系统梳理了西泠印社122年历程。“君子风骨”聚焦“创社四君子”丁仁、王禔、叶铭、吴隐的初心——他们捐地兴社、谦而不称长,以清隽沉潜的文人风骨奠定社基;“标领艺林”呈现七位历任社长的扛鼎之作,其中吴昌硕《设色四季花卉图》将“诗书画印”四绝融于一纸,沙孟海《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碑记》笔力雄浑;“群星璀璨”中则汇聚社员佳作,其中潘天寿《秃鹫图》以指墨绘雄姿,傅抱石《东山图》再现历史意韵。
傅抱石《东山图》。
展览更是一部立体的印学发展史。“文人篆刻”展区内,展览篆刻部分以文人篆刻发展脉络为序列,遴选百余件各时期、各流派的名家精品,其中明代何震精品“程守之印”,浙派“西泠八家”作品、清代吴昌硕田黄印“酸寒尉印”等均是重磅展品。“金石拓本”与“印谱”两大篇章则展出多套珍稀印谱、金石拓本以及印屏,包括陈介祺辑拓《簠斋印集》、吴大澂辑拓《十六金符斋印存》等稀世印谱。
(清)陈介褀辑拓《簋斋印集》。
岭南江南,交流互鉴
此次展览也可谓是岭南同江南文化的一次深情对话,广州与杭州双城的友好互通,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的文化联动。展览开幕后,还举办了“百廿风华 播芳六合”西泠印社印学学术交流会和“江南与岭南:近代以来两地金石书画之发展、交流与互鉴”学术交流会。西泠印社社员、广州杭州两地专家学者、广州艺术博物院展览团队等,围绕印学传承与发展、当代篆刻创作、江南与岭南印学交流等方面进行主题发言和讨论交流。
广州艺术博物院精心布展,采用高透K9水晶展示架镜面反射和低反光展柜玻璃,以全面展示一方小小印章的内蕴和力量。此外,展厅还设置了“光的盒子”和“拾古”空间两大沉浸式打卡点,通过光影设置,将西泠印社经典印章元素艺术化、抽象化处理,并复刻杭州孤山标志性的石坊门,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西泠印社“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的景致。
专家推介(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乔中石)
●丁仁《设色百果图》手卷
丁仁,原名仁友,字辅之,号鹤庐。西泠印社“创社四君子”之一。他率先捐出孤山房产,作为西泠印社社址,对于西泠印社的成立和发展居功甚伟。
他46岁始学画,《设色百果图卷》创作于他学画的第二年。画卷汇集四季百果,敷色鲜丽而无烟火脂粉之气,尽显高洁雅韵。
卷后附有吴昌硕、黄宾虹、张大千等十段名家题跋,也是近代文人交往的生动见证。
●吴昌硕《设色四季花卉图》
吴昌硕,初名俊、俊卿,又字苍石、昌硕,号缶庐、苦铁。1913年被公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有诗书画印“四绝”之誉。他出任社长极大提升了印社声望和地位。
《设色四季花卉图》四条幅为一级文物。春景描绘牡丹、水仙及山石;夏景绘芭蕉;秋景写黄菊红菊;冬景以腊梅入画。作品显现了民国初期上海商业艺术氛围中艳丽华美的审美需求,又保留有传统文人的高洁雅趣。
●潘天寿《秃鹫图》
潘天寿,著名中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尤擅指画,兼工书法,善治印。1963年至1971年间任西泠印社副社长。《秃鹫图》作于1963年,高约2米,是潘天寿为恭贺西泠印社六十周年所作巨幅指画作品。线条苍劲老辣,如篆刻刀痕,得益于其金石修养。
●吴昌硕“酸寒尉印”
西泠印社收藏一批吴昌硕自镌自用的田黄石珍贵文房书画印,共十二方。“酸寒尉印”即是其一。
“酸寒尉印”作于1889年,印章以价比黄金的田黄石制成。时年46岁的吴昌硕在苏州县衙任小吏,好友任伯年来访,为吴作“酸寒尉像”。“酸寒尉印”也承载着这段文人交游佳话。
●汉三老碑拓本
“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汉三老碑)可谓是西泠印社镇社之宝。书法浑厚遒劲,介于篆隶之间,有极高历史和文字研究价值,被誉为“浙东第一石”。
1920年代,该碑在上海被人觊觎有流落海外之险,吴昌硕、丁辅之等西泠印社同仁紧急动员,公募重金,集65人之力以8000银元将碑赎回,并运至杭州置于西泠印社观乐楼旁,筑“汉三老石室”永久保存。吴昌硕撰《汉三老石室记》以志其事。本次展览拓本有众多文史大家题跋,尤足可观。
●赵之谦“为五斗米折腰”印蜕
“为五斗米折腰”是晚清杰出书画篆刻家赵之谦用青石田刻制的自用章。朱文布局疏密有致,刀法刚劲有力,展现出独特风格。其印章在2017年嘉德秋拍中,以1050万元落槌,加佣金以1207.5万元成交,创迄今为止文人篆刻最高拍卖纪录。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温欣 通讯员 穗艺博宣
图片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提供
来源:南都N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