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被誉为“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的学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尽管身体几乎完全瘫痪,就剩两根手指可以活动,但他依然坚持写作、直播,用年轻人的方式与大众对话,传授智慧与力量,晚年期盼国家统一。
2025年8月4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
这位被誉为“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的学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尽管身体几乎完全瘫痪,就剩两根手指可以活动,但他依然坚持写作、直播,用年轻人的方式与大众对话,传授智慧与力量,晚年期盼国家统一。
“我的瘫痪是一个问题,骨头和肌肉融合了,神经也治不好,脚也不能动了。”
这是许倬云在某档纪实访谈节目中,平静地描述自己的身体状况。这位享誉国际的历史学家,晚年几乎完全依赖于太太的照料,日常生活的一切都需要他人协助。
许倬云的瘫痪并非晚年突然而至,实际上,他自幼便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症,四肢发育不全,行动不便。这种身体上的局限伴随了他一生,却从未成为他追求知识和传播智慧的障碍。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当大多数同龄人早已选择安享晚年时,许倬云却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
更令人惊叹的是,许倬云并未因身体限制而缩小自己的学术视野。相反,他晚年的思考愈发宏大,从《万古江河》到《说中国》,再到《经纬华夏》,他的历史叙述不断突破地域和文化的边界。
这种身体与精神、局限与超越之间的强烈对比,构成了许倬云晚年最动人的生命诗篇。
2023年,对许倬云来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老朋友、老同学一个接一个地离去,差不多每个月他都会听闻熟悉的人离世的消息。这种生离死别的痛苦,如同一把把钝刀,在他的心头缓缓切割着。
可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停下脚步。他通过社交媒体发出真挚的自白:“我在世一天,我愿意尽我之能,替中国人旷野呼唤,唤醒许多的梦,唤醒许多的错。”
在这一年,他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虽因年事已高未能现场出席,但他以视频形式分享的获奖感言,却深深打动了无数人。
他说要自己先安定,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慌慌张张,定下心来往前看,往旁边看,让周围的人安定下来是最大的责任。这些话语,不仅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更是对世人的谆谆教诲。
2024年,94岁高龄的他入驻微博,以“许倬云说历史”之名开启了与大众交流的新旅程。在微博上,他分享历史知识,剖析当下社会现象,鼓励年轻朋友养成观察世事、观察往事的习惯。
每一条推文,都凝聚着他的智慧与心血,短短的几百字,背后或许是他反复思考、用两根手指艰难敲击许久的成果。他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引路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为年轻人点亮一盏盏求知的灯。
许倬云的最后一条微博,更新于2025年7月24日,距离他去世仅有11天。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保持着与公众的交流。
开通了微博之后,直播,这个年轻人热衷的社交方式,许倬云也积极参与其中。在直播间里,他操着带有口音的普通话,缓缓讲述着历史的故事。声音或许不再洪亮,甚至偶尔还会因咳嗽而中断,但他的眼神中却始终闪烁着光芒。
他讲《万古江河》,从长江水自唐古拉山奔腾而下,绕过无数弯道最终归海,寓意着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坚韧不拔。
那一刻,年轻人被他的讲述深深吸引,在弹幕里纷纷留言“泪崩”,他们惊讶地发现,历史不再是课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一位老人用生命在诉说的牵挂。
许倬云晚年的写作和直播活动,可以看作是他“为常民写史”理念的延续和升华。通过新媒体平台,他直接面对最广大的受众,用最鲜活的方式传递历史智慧。
他的语言风格生动平实,即便对中国历史知识不丰富的读者也能通过他的引导逐渐了解和理解中国文明的发展。
有评论指出:“许倬云先生以‘一生为常民写史’而著称,他的文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这种写作风格的选择,反映了他对历史知识公共性的深刻理解。
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里,许倬云还完成了新书《经纬华夏》。这部著作是他的心血之作,八易其稿,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彼时的他,身体极度虚弱,每写一个字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可他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在全书的结尾,这位心怀天下的老人对世界表达了殷切的期望,希望《礼记•大同》里的“大同世界”理想,早日在中国乃至世界落实。这不仅是他对学术的坚守,更是他对人类未来的美好憧憬。
除了学术与知识的传播,许倬云对家国的情怀也在这十年里展现得淋漓尽致。2024年,当被问及一生最大的遗憾时,他沉默数秒后,哽咽着说出“但悲不见九州同”。
抗战时期的经历,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中国”二字,早已融入他的血液,成为他一生的牵挂。他曾坐着轮椅回到大陆,在殷墟遗址摸着甲骨文残片落泪,那是他对根的眷恋,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哪怕后来因身体原因无法再回到祖国,他也心心念念着故乡,他的遗嘱里只有两句话:“骨灰撒太湖,墓碑刻‘许倬云 无锡人’。”
他就像一位孤独的守望者,在大洋彼岸,守望着祖国的统一,守望着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如今,许倬云先生已然离去,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如同一座座灯塔,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他用生命的最后十年,诠释了什么是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什么是对家国的深沉热爱,什么是一位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责任。
在AI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变革加速的今天,许倬云关于技术与社会公平的警示,关于文化多样性的呼吁,关于历史复杂性的强调,都显得格外珍贵。
他的最后遗憾“但悲不见九州同”,也将继续激励人们思考华夏文明的未来方向。
参考资料:
[1]章我.许倬云——家国情深,星斗其文[J].作文与考试,2025
[2]陈礼荣.史学大师许倬云的沙市记忆[J].档案记忆,2023
来源:一更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