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以史为笔,书写华夏春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4 23:35 1

摘要:2024 年 8 月 4 日,一则噩耗传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匹兹堡与世长辞,享年 95 岁 。消息一经发布,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哀悼,无数人沉浸在悲痛之中,缅怀这位在史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家。他的离去,无疑是中国乃至世界史学界的重大损失,就

2024 年 8 月 4 日,一则噩耗传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匹兹堡与世长辞,享年 95 岁 。消息一经发布,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哀悼,无数人沉浸在悲痛之中,缅怀这位在史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家。他的离去,无疑是中国乃至世界史学界的重大损失,就像一颗璀璨星辰的陨落,让整个天空都黯淡了几分 。但他留下的丰富学术遗产和深刻思想,如同一座不朽的灯塔,将永远照亮后人在历史研究道路上前行的方向 。

许倬云的一生,是与命运顽强抗争的一生 。他于 1930 年出生在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名门望族,祖籍江苏无锡,是清代布政使许松佶的后代。然而,命运在他出生时就给他设置了巨大的障碍 —— 先天性肌肉萎缩致使他手脚弯曲,终生只能与拐杖相伴 。这一残疾让他的童年与其他孩子截然不同,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奔跑嬉戏,自由探索世界 。但也正因如此,他早早地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家中丰富的藏书成为了他最好的伙伴 。他自幼熟读《史记》《东莱博议》等经典,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方向,为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在成长过程中,许倬云面临着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由于身体不便,他在求学之路上充满坎坷。但他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顽强的毅力,一路坚持了下来 。1949 年,他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学术轨迹 。他入校时出色的国文和历史成绩引起了阅卷老师的注意,老师将他的试卷拿给时任校长傅斯年 。傅斯年看完后大为震惊,认为他在历史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潜力,亲自劝说他转入历史系 。就这样,许倬云与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开启了他辉煌的史学研究之路 。

在台湾大学,许倬云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师从李济、董作宾等前辈学者专攻上古史 。老师们深知他的不易,对他格外照顾,不仅在学业上悉心指导,还在生活中给予关怀 。李宗侗专门找三轮车,让人把行动不便的他推到家里问话,以便更好地指导他的学习 。在老师们的教导和自己的努力下,许倬云在史学领域逐渐崭露头角 。1956 年,他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在芝加哥大学,他接触到了世界古文明史的研究领域,研读西方当代人文与社会科学名著,将西方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与中国的史学研究相结合,为他日后的学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他最终获得了人文科学哲学博士学位 ,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

许倬云在史学研究领域成果丰硕,著作等身,其中 “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堪称学界典范之作 ,为他在史学界奠定了崇高的地位 。

《西周史》是许倬云的成名作,也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著作 。在这本书中,他运用了丰富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对西周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他通过对西周封建制度的剖析,揭示了西周时期政治权力的分配和运作机制,以及这种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他还对西周的文化、宗教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展现了西周时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西周史研究的许多空白,为后来的学者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则从社会史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变迁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许倬云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分层、流动、家族、婚姻等问题,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他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理论,如中国古代社会的 “二元结构” 理论、社会流动的 “士阶层” 理论等,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中国古代社会史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汉代农业》聚焦于汉代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对汉代农业生产技术、土地制度、水利设施、农产品贸易等方面的研究,展现了汉代农业的繁荣景象 。许倬云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图表,对汉代农业的发展进行了量化分析,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汉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这本书不仅为研究汉代经济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

这三部著作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独特的研究视角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成为研究古代中国的经典之作 ,对中国上古史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也为后来的学者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他们在史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

除了在学术领域的卓越成就,许倬云还致力于将历史知识普及给大众,他的 “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便是大众史学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叙述方式,将深奥的历史文化知识呈现在普通读者面前,拉近了历史与大众的距离 ,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热爱中国历史文化 。

《万古江河》是一部讲述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通史著作 。许倬云以宏大的视角,从中国文化的起源讲起,历经各个历史时期,一直到近代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 。他将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比作一条波澜壮阔的江河,汇聚了无数的智慧与情感,滋养着中华儿女的心灵 。在书中,他不仅讲述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还关注到了民间社会、百姓生活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动描述,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 。这本书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成为了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必读书目 。

《说中国》则围绕着 “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 这个核心问题展开 。许倬云从系统论的方法出发,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了 “华夏 / 中国” 这一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 。他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关键点以及相互间的互动进行分析,勾勒出了各个时代的面貌,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优势 。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这是中国文化能够在历史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这本书不仅让读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引发了人们对自身身份认同和国家发展的思考 。

《中国文化的精神》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 。许倬云从普通民众安身立命的处世观念出发,从 “小传统” 进入,考察日常生活形态中的中国文化 。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研究,展现了中国文化注重人伦关系、重视家庭、倡导和平、追求和谐的核心价值观 。他还指出了中国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如何发掘和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人们重新审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

这些大众史学著作,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 。它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许倬云以他的笔触,将历史的火炬传递给了大众,让历史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

许倬云的家国情怀,深深扎根于他的成长经历,尤其是抗战时期的记忆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年仅 7 岁的许倬云随家人住在靠近前线的湖北,从此开始了年年不断的避难生活 。他的兄弟姐妹跟着难民学校步行几千里迁移,两三个月就换一个地方 。许倬云则随父母四处奔波,居无定所 。在逃难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苦难 。日本军队在中国的残暴行径,让年少的他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也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情感 。

他曾在微博上分享小时候目睹川军奔赴台儿庄前线的经历 。那时他不过八九岁,看着年轻的小兵们一个个从面前走过,他隐约知道他们要去打 “国仗”,要从信阳直奔台儿庄 。后来他才晓得,当年川军派出的一个师在台儿庄全阵亡,从士兵到师长,无一人生还 。这段经历让他刻骨铭心,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紧密相连 。他在回忆中说道:“那一刻我从小孩变成了大人,小孩变大人不是年纪,而是心境 。” 这些亲身经历,让他对国家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关注,也让他的爱国情怀在心中深深扎根 。

除了抗战记忆,许倬云对祖国的深厚情感还体现在他对两岸统一的期盼上 。他生在大陆、长在台湾、工作在美国,特殊的经历让他对两岸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始终心系祖国,关注着两岸关系的发展 。在晚年,他多次表达了对两岸统一的渴望,希望看到祖国的完整和繁荣 。

在《十三邀》节目中,当被问及此生最大的遗憾时,他沉默片刻后,引用陆游的诗句 “但悲不见九州同”,并哽咽着说:“抗战中长大的我,‘中国’二字刻在心里 。” 这句诗道出了他内心深处的牵挂和遗憾,也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他深知,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实现两岸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他还出版了《台湾四百年》一书,以恢宏的史家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四百年来台湾历史的起落兴衰,表达了一代学人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忧思与期盼 。他希望通过对台湾历史的梳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台湾与大陆的紧密联系,促进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统一的进程 。

许倬云的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语和著作中,更体现在他的行动上 。他虽旅居海外,但始终关注着祖国的发展,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位知识分子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

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和学者,许倬云始终关注着青年一代的成长与发展 。他深知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方式与年轻人交流互动,为他们提供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智慧指导 。

在《十三邀》节目中,许倬云与许知远的对话给无数年轻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结合个人经历,从全球政治局势谈到个人的精神危机,一句 “我从生下来就知道自己是残缺,不去争,不去抢,往里走,安顿自己”,如同一盏明灯,为青年人在快速变动的时代里,找到了内心的安顿和人生的意义提供了指引 。很多年轻观众在看过节目后,纷纷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深受感动,称许倬云用他的人生智慧疗愈了自己的 “精神内耗” 。

2022 年,92 岁高龄的许倬云入驻 B 站,成为一名知识 UP 主 。他在 B 站和刘擎、项飙、许宏等学者对谈,探讨焦虑年代中每个人的出路,和年轻人聊职业选择,还在生日时给大家推荐自己的书 。他开设的网络公开课《许倬云讲世界历史:五百年大变局》,系统性地为年轻网友们讲解世界史 。他把 B 站的观众都看作自己的孙子辈,每次上课,弹幕上都会齐刷刷地出现 “爷爷好” 的问候 。这种跨越年龄的交流和互动,不仅展现了许倬云对年轻人的关爱,也体现了年轻人对他的尊敬和信任 。

许倬云还经常通过直播、写作等方式,与年轻人分享自己的学识和感悟 。他鼓励年轻人要有一种远见,能超越自己未见,要关注家国民生、科技进步,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中 。他强调 “人非孤狼,见贤思齐,方能寻得安宁 。你可以选择若干程度的隐退,但不应该逃避责任”,希望年轻人能够将所学所得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与年轻人的交流中,许倬云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和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许倬云先生的一生,是为史学研究和文化传承不懈奋斗的一生 。他用顽强的毅力克服了身体的残疾,用深邃的思想和渊博的学识在史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著作如同一座座宝库,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知识财富;他的家国情怀,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他对青年一代的关爱与引导,为年轻人的成长指明了方向 。

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他的治学态度、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将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追求知识、传承文化、报效祖国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正如他在《万古江河》中所写的那样:“江河万古流,而那些曾照亮过河床的星光,永远不会熄灭 。” 许倬云先生就是那颗照亮历史长河的璀璨星辰,他的光芒将永远闪耀,指引着我们在历史的海洋中探索前行 。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缅怀他的功绩,传承他的精神,让他的思想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

来源:夜刀神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