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那么喜欢许倬云?他拼了老命给年轻人上历史与人生课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4 23:35 1

摘要:许倬云先生,这位自称“生长在新旧两个世界之间”的史学巨擘,其生命轨迹本身便是一部浓缩的现代史。他亲历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为密集的震荡与变革——从战火纷飞到科技爆炸,从传统断裂到价值重构。许倬云先生对年轻后学的垂青,从不流于空泛的勉励。他在耄耋之年仍现身网络直播,在

“我 95 岁拼老命,也想把我这一生的感受告诉大家。”3个月前,许倬云通过播客对话年轻人。3个月后的美国时间8月4日凌晨,95岁的他辞别了这个世界。

很少有史学家像他这样广为人知,很少有史学家像他这样被这么多年轻人喜欢。
许倬云先生,这位自称“生长在新旧两个世界之间”的史学巨擘,其生命轨迹本身便是一部浓缩的现代史。他亲历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为密集的震荡与变革——从战火纷飞到科技爆炸,从传统断裂到价值重构。许倬云先生对年轻后学的垂青,从不流于空泛的勉励。他在耄耋之年仍现身网络直播,在《十三邀》中与许知远促膝而谈,那份超越年龄的真诚交流,正是对青年求知热忱最郑重的回应。
他在《十三邀》的采访中说的“往里走,安顿自己”这句话,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座右铭。很多年轻观众说许倬云用他的人生智慧疗愈了他们的“精神内耗”。许倬云知道这个反馈后,觉得这是“难得的机缘”,想创造更多机会让年轻人听到他的声音。
2020年,许倬云回复《十三邀》观众时,建议年轻人要在充分的资讯中保持分析知识和综合知识的能力。他说读书不是为了学位,而是“为了取得一种判断世界的能力”。
许倬云还提到他在抗战时期看到四川军人出川抗战的场景,这让他“从小娃娃变成有悲苦之想”。他一生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在《西周史》中他把目光聚焦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在2022年通过南风窗寄语中国青年时,许倬云说“我劝你们振作一点”。他主张回归生活本身,“打开自己的感受力,向生活世界的四周张望”。
2022年,92岁的许倬云还入驻B站当起了知识UP主。他在B站上和刘擎、项飙等人对谈,讨论年轻人的焦虑和出路问题,还和年轻人聊职业选择。他开设的网络公开课叫《许倬云讲世界历史:五百年大变局》,他说他把B站观众都看作自己的孙子辈。
许倬云在匹兹堡的家中瘫痪三年,但还是在病榻上完成了《经纬华夏》这本书。他在2025年初接受《十三邀》再次探访时,说自己最难过的事是“看世界的局势,情势越来越坏”。他鼓励年轻人面对惊涛骇浪时“不能慌张,不能放弃”,最要紧的是“扎实自己”。
许倬云认为年轻人要“了解自己、同情他人,认识到自己不是工具,而是活生生、大写的‘人’”。他强调年轻人要“学会以心感受世界,以情覆盖世界”。
在2022年接受十点人物志采访时,许倬云谈到了年轻人报考公务员和教师的现象。他说求职要量力而为,“你是千里马,你就找千里马的工作”。他认为任何行业都可以做出顶天立地的事业,“做顶天立地的人,就是顶天立地的事业”。
关于心灵安顿,许倬云强调“知己知彼”。要知道自己能做到的限度在哪里,也要认清环境和周围的人。他说“人跟人相处,就是求个心安”。
“不要拒绝大众媒体,这也是我认为许先生了不起的地方。”作家周重林4年前曾和许倬云先生有过一次线上交流。最近几年,许倬云先生在大众媒体上露面的次数相对较多,有些人就认为他太高频了。周重林对此持不同看法:“一位暮年的老人,有机会直面读者,是多么激动啊。”
许倬云的激动,是他可以借此让更多年轻人听到他的分享。
“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许倬云的这句话,道尽了他对历史经验的珍视,更寄托着对青年“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深切期许。他从不吝于将毕生积累的学识与生命淬炼的感悟倾囊相授,因为他深知,青年一代所肩负的,正是连接断裂、弥合沟壑、在旧世界的基座上构筑新文明形态的使命。
年轻人为什么那么喜欢许倬云?他拼了老命给年轻人上历史与人生课。他既希望年轻人不负使命,又希望年轻人不负自己。“做顶天立地的人,就是顶天立地的事业”“不能慌张,不能放弃”等等,他拼了老命告诉给年轻人的这些,随着他的离开,回响于华语世界,被更多年轻人再一次听到、看到。且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年轻人会把他的所思所想传递给未来更年轻的人。

潇湘晨报记者刘建勇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

来源:潇湘晨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