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炸开黄河堤,淹死百姓八十万;错信唐生智,拱手丢了南京……这些足够遗臭万年。
蒋介石一生做过多少让人诟病的事,难以一 一算清。
炸开黄河堤,淹死百姓八十万;错信唐生智,拱手丢了南京……这些足够遗臭万年。
可如果让蒋介石自己来选,最耿耿于怀的,偏偏不是这些。
他说:
“退守台湾,我从不后悔。只是不甘,当初听了斯大林一言。”
这句“斯大林一言”,指的不是威胁动武,而是一个足以改变历史与东亚格局的要求:让国民党承认外蒙古独立。
一次外交让步,签下一张纸,代价是156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此飞出中国地图。
外蒙的面积,比两个福建省还要大,比法国还要大。
而且,蒋介石割让领土,不是战争打输了,也不是被武力压服,而是蒋介石主动拍板,派人签字,把一整块祖宗留下来的地,从国土划成了外国。
外蒙古的独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沉痛的外交污点。而这个污点,是蒋介石亲手造成的。
1945年初,日本将败,中国正准备收复失地,蒋介石已经开始筹划东北接收事宜。
但东边还未稳定,北线的新问题却先来了。斯大林提出,苏联可以出兵东北,但有前提:国民党要先承认外蒙古独立。
蒋介石立刻派亲信宋子文以特使身份飞抵莫斯科进行磋商,一落座,斯大林就开门见山,指着《雅尔塔协定》说:
“你们必须承认外蒙古独立,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宋子文当场回应:
“我们不能宣布放弃它的一部分领土,否则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将会发生动摇。”
这是历史上罕见的硬顶强权,可惜没能改变结局。
苏联步步紧逼,不肯让步。控制外蒙古本就是苏联多年战略布置的一环,从1921年起就在实控这块土地。这次不过是要中国“承认现实”。
第一次谈判破裂时,蒋介石收到电报。他没有立即答应,但很快就动起心思。
他思忖的是,东北还在日军手中,苏联如果不出兵,自己很难单方面掌握大局;外蒙古已久不在自己的实控下,维持形式主权,不如作一次沉痛交换。
他亲手写下电文给宋子文:
“外蒙地方愿准其为自治领,在中国宗主权之下,成立自治政府···权限可与苏联宪法所规定之苏维埃共和国相同。”
意思是,虽然你们管,但我名义上还拥有。这看似是一种政治技巧,但实质上,已经把主权从现实层面拱手送出一大半。
蒋介石心里清楚,外蒙古拿不回来,他退得也不慢。让自治也罢,虚名也罢,他其实已经把“保住这块地”的底线放弃了。
可蒋经国不认账。他以非正式代表的身份见斯大林时,满怀激动地讲了一番话:
“中国抗战,为的就是要收回失地。现在,日本人还没有赶走,东北等地尚未收回,如果再将这一大片土地割让出去,岂不违背了抗战之本意吗?”
可斯大林根本不买账,他平静地回应道:
“你必须明白,今天是你们需要我们的援助,不是我们需要你们的援助。”
这不是交换,而是逼迫。而蒋介石的让步,很快变成了默认。
为了不在法律上成为“直接承认”,蒋介石加上了一道投票“走形式”的建议。他在发往苏方的电报中表示:
“若外蒙古举行投票确认时,中国即予承认其独立。”
他要给自己留个台阶,也给国人一个解释。但心里很清楚,那个投票的结果是注定的:苏联早已实控外蒙古,当地完全在其安排之下。
1945年10月,投票如期举行,99%以上“支持独立”。
1946年1月5日,蒋介石当局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
签字的,是负责对外事务的王世杰。他事后在日记中写下:
“无力苦争之地,愿无足轻弃。”
这是他的自我安慰,也是一种无奈的承认。
宋子文更直接。他会后辞职,愤然离席时只留一句话:
“这不是协议,是自废主权。”
顾维钧回忆录中谈到蒋介石当时决策,评价道:
“我们失去了唯一还有希望收回来的那一块国土。”
他们或愤慨,或沉默,但不能阻止事情发生。
因为一切,是蒋介石亲自安排的。正如他亲口所说:
“这件事完全是本人的主张,也是我对国家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那次签字,蒋介石是以“国家名义”换现实利益。
换苏联承诺出兵东北抗日、承认国民党中央、保持新疆不干涉……这些看似重要,但历史走向验证,这些承诺有的被打折,有的根本落空。
换来的,是虚的;失去的,是实的。
最扎人的一句话,还是王世杰临别前夜跟人说的:
“一张纸,换得一张承诺,簇新,未干墨迹;但那两张纸上,从此站在了不同的方向。”
蒋介石表面坚硬,说“退守台湾我无悔”,可外蒙古失去,是他始终不敢说太多的事。他从未为此公开道歉,但却在私下多次念叨——
“外蒙之失,使我百死莫赎。”
但“百死”不能抵回来土,签下就再无挽回。
外蒙古不是被人夺走的,是一个蒋介石亲手签出去的。
白纸黑字,盖过章,递出去,承认把这块地,从中国地图上拿掉。
这不是被迫,是决策。
是蒋介石在没有刀口压身的情况下,算计“换利益、换盟友、换短期安稳”,最后亲手同意一块五十六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变成“独立国家”。
从此,它成了联合国成员,世界承认的主权国家。
蒋介石不是“不得已”,这句话留给受害者;他不是“可理解决策者”,这句话留给误判的将军;他是清清楚楚签的一份字,然后试图用“投票”做遮羞布。
他是这块土地从中国飞出的实操责任人。
所以当他晚年咬牙说出那句话——
“只是不甘,当初听了斯大林一言。”
我们更应该说的是——
不是“你听了对方一言”,而是你动了自己笔尖。
参考文献:
斯大林逼蒋介石承认外蒙古“独立”的前前后后 光明新闻
来源:冰月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