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暴雨刚停,搜救队在白马山深处找到了五具遗体。他们是一群结伴探险的游客,无视连续三天的暴雨预警,执意闯入未开发区域。山洪爆发后,他们迷路失联,手机信号中断,最终葬身泥石流。家属的哭喊撕心裂肺,但网友的评论更刺耳:“自己找死,怪谁?”
当生命在暴雨中消逝,我们愤怒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那些对自然毫无敬畏的狂妄选择!
暴雨刚停,搜救队在白马山深处找到了五具遗体。他们是一群结伴探险的游客,无视连续三天的暴雨预警,执意闯入未开发区域。山洪爆发后,他们迷路失联,手机信号中断,最终葬身泥石流。家属的哭喊撕心裂肺,但网友的评论更刺耳:“自己找死,怪谁?”
据知情网友爆料,组织者张先生出发前还在社交平台晒出豪言:“暴雨算什么?真正的勇士不怕淋湿!”聊天记录显示,有人提议取消行程,却被嘲笑“胆小”。更讽刺的是,景区入口处竖着醒目的警示牌,但他们选择翻越护栏“抄近路”。
山区暴雨引发的山洪速度可达每秒10米,远超人类奔跑速度。去年某地类似事件中,三名驴友同样因无视预警,被冲入峡谷后仅1分钟便无人生还。
二、网友为何不同情?三大愤怒点
浪费公共资源:搜救队冒着暴雨连夜搜寻,消耗数十万元人力物力。有消防员直言:“明知危险还去,是对救援人员的侮辱。”
连累家人:一名遇难者的妻子刚生二胎,如今家庭支柱轰然倒塌。
侥幸心理泛滥:去年某景区洪水预警时,仍有游客直播“勇闯禁区”,结果酿成悲剧。网友痛斥:“这些人把冒险当流量,把生命当儿戏!”
美国冒险行为研究显示,70%的户外事故当事人存在“乐观偏差”——总认为“倒霉的不会是我”。
安全教育缺失:国内户外运动兴起,但安全培训几乎为零。对比日本,登山者需考取执照,违规者面临高额罚款。
网红文化推波助澜:某短视频平台上,“暴雨登山挑战”话题播放量超亿次,评论区满是“好酷”“求带”。
惩罚力度不足:目前法律对违规探险者无追责条款,而新西兰规定,故意涉险者需承担全部救援费用。
某地曾有一名驴友逃票进入禁区遇险,获救后反告景区“未尽提醒义务”,法院最终驳回其诉求。
个人层面:收起莫名其妙的“征服欲”,自然从未被人类战胜过。
社会层面:平台应下架危险挑战视频,媒体需停止美化“伪冒险”。
制度层面:建议立法追究违规者责任,用经济代价震慑鲁莽行为。
看完这篇报道,你还会觉得“暴雨登山很浪漫”吗?如果你是救援队员,面对这种明知故犯的遇险者,你会选择全力营救还是拒绝出警?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观点!
来源:聪慧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