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检不能替代诊疗。当你指望一个几百块钱的体检能帮你什么病都查出来,而要查单一的病得多花几千几万块钱的时候,你认为这样的情况存在吗?”
“体检不能替代诊疗。当你指望一个几百块钱的体检能帮你什么病都查出来,而要查单一的病得多花几千几万块钱的时候,你认为这样的情况存在吗?”
上面这番言论来自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7月30日,他在媒体说明会上的这些话,把本就身处舆论漩涡的爱康国宾卷入了更深层的信任危机,也让“执业律师张晓玲体检10年未能查出患癌风险”一事进一步发酵。
面对舆情,爱康国宾的应对策略是准备好厚厚的专业材料,将引爆舆论的张律师告上法庭。
事件发生后,“爱康国宾掀行业甩锅争议”迅速被推上热搜,爱康国宾随即发布声明,指责部分媒体断章取义。
张黎刚上一次受到如此大规模的关注,还要追溯到2018年12月。
当年他站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演讲台上,以近乎悲壮的姿态揭露体检行业黑幕:“有些机构用护士假冒医生做超声,有些抽了血直接倒掉、伪造报告……因为癌症检出率只有千分之三,造假很难被发现。”当时台下掌声雷动,媒体将这场演讲称为“体检行业的良心觉醒”。
如今,张黎刚自己却承受着“误检、漏检、假体检”的质疑浪潮。
急速的商业版图扩张、高企的销售佣金、流水线式的标准化体检产品、大幅缩短的医患沟通时间……一边是商业的一路繁花,另一边是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
有媒体这样形容张黎刚:吹哨人那年射出的子弹,打中了自己。
舆情危机下“中弹”的张黎刚,究竟又是怎样一个人?
复旦、哈佛两次辍学的学霸
张黎刚性格中颇有几分果敢坚毅的底色,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的成长之路上。
张黎刚出身于无锡江阴乡村教师家庭,1988年考入复旦大学生物系,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张黎刚读到大三时从复旦退学,奔赴美国追梦。最终,他成功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生物医学专业。
在哈佛求学过程中,张黎刚展现了在学术之外的个人能力。1996年开始,他牵头组织了数次有影响力的社会活动。香港回归前,他联合友人创办《哈佛中国评论》杂志,致力于让美国了解中国。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上,NBC电视台直播解说员说:“吃着兴奋剂的中国运动员向主席台走来。”这让张黎刚火冒三丈,迅速组织1000多名中国留学生,包下《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整版广告,连续3天抗议NBC电视台的歧视行为。
1998年,张黎刚第二次辍学。当时搜狐创始人张朝阳打来电话,邀请张黎刚回国负责搜狐华东区业务。基于对行业前景的判断,张黎刚放弃了哈佛在读博士,投身中国互联网大潮。
张黎刚就此放下了生物领域专业学者的标签,创业、商业、互联网成了他新的锚点。
沉浮中的体检第一股
作为团队早期核心成员,张黎刚在搜狐如鱼得水,分管战略业务板块的他一路晋升。在搜狐酝酿赴美IPO期间,张黎刚得知自己将被提拔为副总裁,他却萌生了去意,理由是“不做英雄的陪衬,要拥有自己的公司”。
很快,张黎刚挥别搜狐,拿着100万美元天使投资,与合伙人联合创办了旅游网站艺龙网,又用几年时间把艺龙推到全国旅游网站第二名。2003年11月,就在艺龙网上市的前一年,张黎刚放弃CEO身份,投身自己的专业——大健康赛道,再次创业。
2004年初,张黎刚创办爱康网,试图复制互联网轻资产模式,打造一个连接用户与医院的线上通道。但因医院资源垄断,项目举步维艰,一度濒临破产。
2007年,张黎刚做出他事业上最为关键的一个决策——推动爱康与上海国宾合并,成立爱康国宾。爱康国宾成立后,张黎刚砍掉线上业务,自建线下体检中心。随后,爱康国宾获得美林证券等机构投资,爱康国宾将2500万美元全部用于线下商业版图的扩张。张黎刚亲自带队奔赴全国各地考察选址,一年考察了30个城市。
到2010年,爱康国宾已在20个城市拥有40家体检中心;2013年,他们获得近1亿美元融资;2014年,爱康国宾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中国体检第一股”。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爱康国宾在民营体检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张黎刚作为创始人和董事长持股49%,是爱康国宾的实际控制人。
但随着爱康国宾的急速扩张和互联网思维下的种种举措,隐患也在渐渐显露。
医疗商业化的伦理之争
2025年7月,张晓玲事件曝光。
《南方周末》报道,张晓玲2013—2023年连续十年在爱康国宾体检,报告均显示“肿瘤标志物正常”,却在2024年被其他医疗机构确诊肾癌晚期。有医学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张晓玲体检报告中的CEA(癌胚抗原)指标虽非肾癌直接指标,但异常波动本应提示进一步检查。
张晓玲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张黎刚当年批判的乱象,或许正是爱康国宾的日常。”
风口浪尖的爱康国宾反应迅速,张黎刚的态度是绝不妥协。爱康国宾连发两次声明,对张晓玲的说辞予以否认,表示己方“检查无瑕疵、无漏诊、无责任”。
在7月30日召开的媒体说明会上,爱康国宾方面表示,张女士造谣令员工深受伤害,已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已正式立案受理。
爱康国宾与张晓玲孰是孰非,已经进入司法程序,自有法律给出公正裁决。
爱康国宾无法否认的是,近几年在投诉平台上,有关他们误诊、漏检、报告张冠李戴、加项推销等投诉高频出现。
在上千条投诉信息中,不乏涉嫌误诊的案例。
2024年11月,有消费者投诉称其家人在爱康国宾体检基本无异常,因为信任体检机构的专业性,导致病情拖延,5个月后确诊舌癌,治疗费用庞大。
2024年9月,一位单亲妈妈透露自己2024年6月18日在爱康国宾体检,体检报告中超声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尿检均未显示异常及相关提示,但她在本次体检6天后因腹痛尿血入院,并于7月15日确诊左肾癌症晚期。据主治医生透露,该患者肿瘤形成的时间可能长达5—10年,而患者2020年、2022年、2024年均在爱康国宾体检,均未显示异常。
令人惋惜的是,这位患者2025年2月去世,此时距离她最后一次在爱康国宾体检仅仅过去8个月。
在2023年亚布力论坛上,张黎刚曾宣称:“医疗应该像消费品一样标准化。”这种理念推动了爱康国宾的扩张,却也被质疑稀释了体检机构的医疗属性。
无论是已经罹患肾癌、仍在与病魔抗争的张晓玲,还是已经离世的另一位肾癌患者,一定都曾怀着对体检机构的极大信任,才会持续多年来此检查。
在这样厚重的信任面前,张黎刚一句“你指望一个几百块钱的体检能帮你什么病都查出来,你认为这样的情况存在吗”,显然过于轻飘了。
那个曾经悲壮声讨行业造假,斥责“癌症检出率只有千分之三,造假很难被发现”的孤勇者,似乎验证了屠龙少年不变的宿命。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