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主动、不抗拒、低互动:“校园人机”正在悄悄蔓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4 16:59 1

摘要:当前,一种名为“校园人机”的社交模式在青少年群体中悄然兴起——他们沉默寡言,面对他人既不主动靠近也不抗拒接触,与周围人仅维持着点头之交,成为校园中“隐形的存在”。为何青少年会出现这种低互动、低情感投入的社交状态?这一背后的心理机制与教育成因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

当前,一种名为“校园人机”的社交模式在青少年群体中悄然兴起——他们沉默寡言,面对他人既不主动靠近也不抗拒接触,与周围人仅维持着点头之交,成为校园中“隐形的存在”。为何青少年会出现这种低互动、低情感投入的社交状态?这一背后的心理机制与教育成因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本刊特邀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孙晓军,从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角度进行剖析,并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帮助青少年重建社交信心。

“人机社交”是青少年心理层面的“隐性退缩”

《教育家》:您如何看待青少年“校园人机”这一社交模式?与传统社交退缩或回避行为相比,存在哪些异同?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孙晓军:“校园人机”这一概念,形象地描绘了当下部分青少年在校园中表现出的低互动、低情绪表达与低社交主动性。他们恰似游戏中的“NPC”(固定存在但不受玩家操纵的角色),虽“存在”于集体生活,却难以真正融入其中、参与互动。具体而言,这类青少年几乎从不主动发起交流,总是回避他人的目光接触,对集体活动缺乏兴趣。即使是在课间休息时间,他们也习惯独自待在座位,而非主动融入同伴的圈子。长期游离于群体边缘,他们逐渐习惯甚至接受了被他人忽视的状态。

这种行为模式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交退缩。社交退缩多源于个体对社交场合的紧张与焦虑情绪,属于情绪驱动下的回避行为。而“校园人机”更像是一种“社交冷感”或“情感耗竭”状态。此类青少年并非不敢,而是不愿意社交,他们逐渐丧失了社交所带来的情绪回馈与动力,表现出“无欲无求”的交往状态。需要明确的是,这并不是一时的情绪波动,而是一种长期且稳定的低情感投入表现。

这种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处于“情绪压抑”或“情感真空”的现实。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若这一需求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个体可能会出现防御机制,如情感钝化或社交麻木。在应试压力沉重、评价体系单一的校园环境里,学生被反复灌输“努力等于成功”的理念,却鲜有机会与空间表达自身的焦虑、压力和挫败感。长此以往,为了节省心理能量,他们主动关闭了情绪与社交这两个“高消耗模块”,逐渐形成了“人机化”的社交模式。这些青少年表面上安静守矩、低调“挂机”,实则在心理层面正经历着一种“隐性退缩”。

长期远离社交互动,会导致青少年“社交肌肉”退化

孙晓军: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需要借助社会互动来明确“我是谁”“我属于哪里”,进而获得自我价值的反馈。然而,处于“校园人机”状态的青少年却面临诸多自我认同问题。他们既缺乏足够丰富且多样的社会体验,也难以获得来自同伴和成年人的积极反馈,即便成绩优异,依然会产生强烈的“无存在感”。久而久之,他们容易形成“我不被需要”“我不值得被接纳”等负面认知,进而陷入孤独、焦虑甚至抑郁的心理困境。

不仅如此,“校园人机”现象在班级中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哈特菲尔德等人提出的“情绪传染理论”,个体在群体中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情绪与行为。当“冷漠”成为班级中较为普遍的状态时,其他学生出于从众或自我保护,会逐渐趋同,形成群体性的社交冷感,加剧整体互动的匮乏。

青少年长期远离社交互动,他们的情绪表达、共情、冲突解决等“社交肌肉”就会逐渐退化。若未能及时干预,不仅会冲击当下的校园人际关系,还会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人格构建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更需要警惕的是“孤独—退缩—更孤独”的恶性循环,部分青少年因在社交中受挫而选择减少互动,却也因此更难与他人建立连接,孤独感愈发加重。

青少年社交意愿与社交质量的形成,是心理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个体层面来看,情绪调节能力、自尊水平以及安全依恋经历等内在特质都会影响青少年的社交主动性。例如,自尊心较低的孩子更容易担心被否定,往往主动减少互动尝试;缺乏安全依恋的孩子,习惯在人际交往中保持防御姿态,难以敞开心扉等。环境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在学校场域中,“唯成绩论”与“过度竞争”的氛围,导致学生之间的关系趋于功利化,缺乏真正的情感联结。同时校园内盛行的“标签文化”,诸如“学霸”“社恐”“搞笑担当”等非正式标签,强化了学生间的界限感,致使部分学生自我设限。

家庭教育也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交态度。研究表明,早期亲子关系的质量与青少年社交能力高度相关,父母自身的社交态度也具有示范效应。若家长本身回避社交、缺乏朋友,孩子往往会复制这种低互动模式。此外,部分家长过度强调学业重要性,将孩子社交视为不务正业,当孩子表达交友愿望或情绪需求时,常被打断或忽视。在这种情感回应缺失、沟通冷淡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很难发展出表达情绪与建立关系的能力,这不仅削弱了他们的自尊,也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易陷入“低表达—低回应—低连接”的人际模式,成为“校园人机”的潜在候选者。

合力赋能,重建青少年社交连接

《教育家》:基于上述情况,学校、家长又该如何引导他们重建积极的社交?是否有成功的校园活动或项目案例可以作为参考?

孙晓军:社交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实践和经验积累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面对“校园人机”现象,教育者首先应转变观念。青少年的“沉默”并不等于懒散,“不参与”也未必是冷漠,更多时候是他们自我保护的求救信号。与其急于纠正表面行为,不如以同理心倾听,寻找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学校层面,可通过课程设计和制度创新,为学生提供安全、低压、包容的社交环境。例如,设置“合作学习日”,打破原有社交圈层;开设“情绪沟通”课程,引导学生学会表达与共情;组织无评比性质的集体活动,减少竞争带来的焦虑等。一些创新的学校项目也提供了借鉴。以“共创成长路”田家炳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TinKaPingP.A.T.H.S.)为例,该项目由香港中文大学开发,现已在内地部分学校推广,主要通过成长日记、同伴合作与教师引导等形式,帮助学生在一个无评判、低压力的环境中逐步恢复社交信心。相关评估数据显示,在参与该计划后,绝大多数学生在人际关系、自我价值感和情绪调节方面均有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学校的心理支持系统也需要主动革新。心理咨询室应从被动干预的“问题处理站”,转变为学生愿意主动倾诉的“情感支持空间”;班主任与学科教师也需提升心理识别能力,敏锐捕捉学生的“沉默”信号并作出积极回应。唯有构建尊重差异、鼓励表达的校园社交生态,才能让性格内向或外向的学生,都能在表达中获得正向反馈、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

除了学校干预,家庭的支持同样至关重要。作为孩子最早的社交启蒙者,父母需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情感回应与表达自由。避免使用“你怎么不合群”“你真奇怪”等批评性语言否定孩子的社交状态,更有效的做法是通过开放式提问引导交流,如“今天有什么开心或烦恼的事想聊聊吗”“有没有特别想认识的朋友”等。如此沟通能帮助孩子自然、顺畅地开启表达,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接纳、被期待。当孩子沉默时,家长应理解这可能是一种心理防御,而非简单的“内向”或“叛逆”。通过温和回应与情绪陪伴,家庭可以成为孩子重建人际信任的重要起点。

教育的核心从来不是单一的分数追逐,而是对“人”的全面培育。“校园人机”现象不仅揭示了青少年的标签化困境,更深层次地反映出教育体系中情感关怀与支持机制的缺位。唯有学校、家庭与社会凝聚合力,共同搭建温暖包容、充满理解与回应的成长环境,那些沉默的青春才能真正被看见、被理解、被温柔引导。当教育者与家长真正读懂青少年沉默背后的心声,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与空间重建信任、恢复社交连接,那些曾在人际交往中“离线”的孩子,才能鼓起勇气,重新“上线”,在与他人的真诚互动中,探寻并拥抱更完整的自我。

来源 | 《教育家》2025年7月第1期,原标题《读懂“人机社交”,让“离线”孩子重新“上线”》作者 | 周佳珂统筹 | 周彩丽 校对 | 齐丽涛《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