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为何在长平之战后说啥也不再对赵国出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4 21:59 1

摘要:首先从时机上来看,长平之战刚结束时,赵国主力尽没,举国震动,邯郸犹如惊弓之鸟,正是灭赵的最佳时机。当时白起已拟定三路灭赵的计划,由司马梗北攻太原、王纥攻打皮牢,伺机阻止赵国边军救援,白起则亲率大军直逼邯郸,而此时赵国外交失败,六国尚未援手,灭赵只差临门一脚。但

泪水打湿数据线,边刷头条边触电,师友们好,我是轻尘,一个不太正经的小编,今日话题:“白起为何在长平之战后说啥也不再对赵国出战?”

白起剧照

首先从时机上来看,长平之战刚结束时,赵国主力尽没,举国震动,邯郸犹如惊弓之鸟,正是灭赵的最佳时机。当时白起已拟定三路灭赵的计划,由司马梗北攻太原、王纥攻打皮牢,伺机阻止赵国边军救援,白起则亲率大军直逼邯郸,而此时赵国外交失败,六国尚未援手,灭赵只差临门一脚。但秦昭襄王嬴稷在范睢被苏代说动后下令退兵,坐失良机。八个月后,秦王后悔,再发动邯郸之战时,时机已全然不同:赵国从最初的恐慌中缓过神,长平杀降的前车之鉴让赵人明白投降亦是死路一条,反而激发了赵国上下同仇敌忾、困兽犹斗的决绝,哀兵必胜的态势已然形成。

嬴稷剧照

其次从外部局势而言,战国诸侯向来奉行制衡之道。长平之战时,赵国国力蒸蒸日上,几乎能与强大的秦国平起平坐,其余五国因忌惮赵国实力而作壁上观。但赵国战败后,局势反转,若秦国要吞并赵国,打破平衡,六国绝不会坐视不理,合纵之势定会迅速成型,诸侯援军的介入必定会让秦军面临的阻力陡增。

再看秦军自身,长平之战虽有“擒马服之军不亡一甲”的记载,但实际上三年的对峙已让秦军“士民倦,粮食竭”。为奖励有功者和抚恤死伤者,秦国的国库掏空,士兵在得到奖赏后也滋生懈怠,无心再战。更关键的是,长平一战中秦军部分精锐兵种损失惨重,部队整体已不具备决战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却急令出战,显然违背了战争的规律。

赵括剧照

此外,白起自身的处境也是重要因素。他坑杀了赵军降卒,让赵人对其恨之入骨,若白起再挂帅,赵军必然拼死抵抗,只会徒增秦军伤亡。而秦昭襄王后期为清洗芈氏,对白起本就心存猜忌,这种君臣间的不信任,也让白起不愿再涉足这场注定难胜的战事。

秦国已然错过了最佳灭赵时机,赵国军民的决死抵抗、诸侯合纵的形成以及秦军自身的疲惫与损伤,共同导致了白起拒绝再次攻赵。等赵国缓过劲来,秦王嬴稷又未能听取白起的建议,执意对赵开战,最终导致邯郸之战秦军损失过半,此事也促使嬴稷逼死了白起这位名将,也使得嬴稷在位时未能实现灭赵的目标。

万里长城

好了,今天就聊这么多吧,感谢观看。

祝情长久,事如意,人安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轻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