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三点,当城市沉入梦乡 互联网的脉搏却在剧烈跳动。2025年7月28日17:30左右,一个看似微小的技术动作 在音乐圈投下了一颗震撼弹:网易云音乐突然移除了**张碧晨《年轮》、《梦幻诛仙》、《下一秒》三首歌曲的“原唱”标识** 仅标注为“演唱者”。而同一时间
凌晨三点,当城市沉入梦乡 互联网的脉搏却在剧烈跳动。2025年7月28日17:30左右,一个看似微小的技术动作 在音乐圈投下了一颗震撼弹:网易云音乐突然移除了**张碧晨《年轮》、《梦幻诛仙》、《下一秒》三首歌曲的“原唱”标识** 仅标注为“演唱者”。而同一时间,这三首歌的词曲作者**汪苏泷版本,其“原唱”标签岿然不动**。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数据更新,而是引爆了沉寂十年的版权“核战”。一个违反常识的现象出现了:一首被大众熟知并由张碧晨唱红的电视剧金曲 其法律意义上的“原唱”身份 竟可能不属于这位首唱者。这背后 是社会对“先发即所有”的朴素认知,与法律上“创作即权利”的冰冷铁律之间 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
2015年6月15日 《花千骨》电视剧插曲《年轮》由张碧晨演唱的女声版率先上线,比汪苏泷的男声版早了整整15天。这一天,成为了张碧晨方主张“唯一原唱”的基石。工作室晒出的国家级版权登记(ISRC编码)和Apple Music上线记录,如同刻在时间轴上的烙印,证明了她是这首歌第一个被公众听到的声音。剧方通过“盲听”选中了她的版本 认为其“代入感强” 并在电视剧片尾字幕中明确标注演唱者为张碧晨。这十年间,张碧晨版《年轮》在音乐平台的收藏量高达1400万+ 远超汪苏泷版的近500万+,社会共识早已将她与这首歌画上等号。记得那年夏天,地铁里、商场中,甚至街边小店里 循环播放的都是她那句“雨落下的声音” 带着一种宿命般的哀愁 几乎成了那代人青春的背景音。可谁又曾细想过,这动人的声音背后 那旋律与文字的真正主人是谁?从张碧晨个人为角色注入灵魂的经历,到公众将其视为歌曲灵魂的评价,再到整个时代对“首唱即原唱”的普遍认同 视角的切换揭示了行业惯例与法律现实的巨大鸿沟。
十年的平静被网红“旺仔小乔”一句“我发一百遍年轮也只会写张碧晨原唱”的言论打破,争议迅速发酵。面对张碧晨工作室于7月25日凌晨发布的声明 坚称其为《年轮》“无可争议的唯一原唱” 汪苏泷方迅速反击,一场事实的反转拉开序幕。汪苏泷工作室宣布收回《年轮》所有演唱授权 一个决定如同法律的重锤落下。更重要的是,他们亮出了“版权核武器”:两项关键证据。其一 是《年轮》的著作权证书,无可辩驳地证明**汪苏泷拥有词曲的完整著作权** 包括复制、发行、表演、信息网络传播等权利。其二 是2015年的项目邮件记录 由大象音乐总经理李思睿出示,证实《年轮》立项之初就规划了男女双版本,属于同期授权作品 并非张碧晨独享。这封邮件,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的真相。汪苏泷作为创作者,有权决定这首歌由谁来唱 何时唱,甚至不许别人唱。这不再是情感之争 而是赤裸裸的权利之战。凌晨五点 当汪苏泷方的律师函内容在圈内流传 那份基于2015年协议的法律权属文件 让所有质疑者哑然。从汪苏泷作为创作者收回权利的个人行动,到法律界“原唱非法律概念 著作权才是核心”的专业评价 再到整个音乐产业对版权意识觉醒的时代意义,视角的切换让事件的焦点从“谁更红”回归到“谁拥有”。打脸的是 社会对“首唱”的执着,终究敌不过“创作”这一根本权利。
就在汪苏泷方亮出铁证后三天,网易云音乐的“摘牌”行动,将这场版权之争推向了高潮。虽然平台事后回应称是“系统展示问题”或“系统故障”,并在约50分钟后恢复了标签 部分页面改为“双原唱” 但这短暂的“取消—恢复”操作,却像一面镜子 映照出各大平台在“原唱”标签认定上的混乱与无奈。QQ音乐称“原唱取决于版权方”,网易云则称“一般首发歌手或获词曲授权者会被标记” 标准不一 如同“赛博功德”般积攒着用户的困惑。这次“反复横跳”不仅惹怒了粉丝,更暴露了行业规则的缺失。事件的最终走向,是张碧晨工作室在争议后宣布与这首歌曲告别,主动退出了演唱。这看似是张碧晨的退让 实则是法律逻辑的胜利。汪苏泷在演唱会上喊话“深圳不怕影子斜”,是对自身权利的坚定维护。这场风波的深层价值在于,它撕开了华语乐坛长久以来对“原唱”概念的模糊认知。法律专家明确指出,《著作权法》中根本没有“原唱”这一概念 它只是行业或公众认知中的习惯表述。
从平台短暂下架标签的技术操作 到用户对“原唱”定义的普遍困惑,再到行业呼唤制定《音乐作品演唱身份认定指南》的时代需求 视角的切换完成了从个体事件到行业反思的升华。记得小时候,邻居家的收音机里放着邓丽君的歌 大人们都说“这是邓丽君的歌” 可很少有人知道词曲作者是谁。几十年过去了 我们似乎还在重复着类似的认知惯性。这场风波 像一次全民的版权普法课。它提醒着每一个音乐人,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演唱者,都必须在合同的框架内明确权利边界。当行业惯例的“影子”不再能遮蔽法律的“光”,音乐的“年轮”才能真正刻下健康发展的印记。
这不是一场关于名气与情怀的胜负,而是关于创作尊严与法律底线的正名。当“原唱”的光环在法律的聚光灯下褪去,我们看到的,是词曲创作作为音乐产业基石的不可动摇。汪苏泷的“硬刚”,不是对合作者的背叛,而是对创作者基本权利的捍卫。张碧晨的告别,也并非失败,而是对规则的尊重。这场风波的最终赢家,是逐渐清晰的版权意识。
【以上内容均来自网络资料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嫂子看电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