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不会取代医生,但是懂AI的医生,会替代不懂AI的医生。”8月3日,在 “AI驱动的疾病预防创新与卫生经济学价值”专题论坛上,展示了AI在疾病诊断、高风险人群筛查、影像识别等领域的潜力和价值,与会嘉宾们也提出真实医疗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将AI用到临床场景
“AI不会取代医生,但是懂AI的医生,会替代不懂AI的医生。”8月3日,在 “AI驱动的疾病预防创新与卫生经济学价值”专题论坛上,展示了AI在疾病诊断、高风险人群筛查、影像识别等领域的潜力和价值,与会嘉宾们也提出真实医疗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将AI用到临床场景中的挑战。
“AI大模型的更新频率是非常快的,然而一个模型要能真正落地到临床场景,需要非常严格的审查。”阿里巴巴达摩院资深技术专家许敏丰博士认为,真实的临床环境情况复杂,将人工智能纳入临床应用,不仅涉及技术本身,还牵涉医疗流程的改变、医疗伦理等相关规定的多维度协作。
8月3日,“AI驱动的疾病预防创新与卫生经济学价值”圆桌讨论。主办方供图
“我用AI帮助肺结节的诊断已经有十多年了,AI与医生的关系是互相学习、互相训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体检中心的副主任张凯教授认为,在肿瘤的早筛预防中,可将影像学的AI智能应用和血液学结合起来,通过普通CT筛查,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可以发现大多数躯干部肿瘤的影像特征,通过血液检查再做一个分子分型。“举个例子:通过低剂量螺旋CT找到早期高危的肺结节,再对风险高的肺结节做相关的分子检测,二者结合就是一个筛查的过程。”
喉返神经位置隐蔽、走向多变,传统手术完全依赖医生的经验辨识,稍有不慎便可能造成神经损伤。北京和睦家北京区外科副主任花苏榕教授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利用人工智能实时识别喉返神经,动态追踪其走向变化。花苏榕认为,“手术下的AI智能系统可以起到报警提示作用,就像开车的时候,前车刹车或是前方有行人会提示驾驶员一样,AI虽然不能代替医生进行临床关键的决策,但能够减少犯错的风险。”
圆桌讨论环节,专家们均认为,AI正从风险预警到精准干预,不断扩展健康的边界。随着AI算法的持续优化与应用场景的拓展,“防大于治”的健康管理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助力个人成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