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发布会现场实测的三款游戏来看,基本坐实了“RTX 4060 同级”的定位。《黑神话:悟空》在1080p + 高画质跑到了平均 >70 fps,4K + 高画质平均同样 70 fps 左右。综合看,7G100 游戏帧率与跑分都略优于 RTX 4060,差距在
7月26日,砺算科技发布了其7G100系列GPU产品,引起了业内业外一片哗然。
从发布会现场实测的三款游戏来看,基本坐实了“RTX 4060 同级”的定位。《黑神话:悟空》在1080p + 高画质跑到了平均 >70 fps,4K + 高画质平均同样 70 fps 左右。综合看,7G100 游戏帧率与跑分都略优于 RTX 4060,差距在 5-10% 左右,属于同一性能档位。
除了显卡方面的性能,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发布会最后演示了砺算卡可以单机跑DeepSeek,完全满足AIPC侧的应用。
最难得的是,从芯片从硬件前端设计到后端设计,从指令集到构架,从软件到驱动完全由砺算科技自己独立完成,并没有像其他同行那样,使用了大量三方GPU IP。行内人都知道Imagination这家公司,就好像国产32位MCU大多数都是套壳在ARM内核之上,而我曾在一次会议上听到IMG的高管演讲中公开说,当时的国产GPU,无一例外都是买了他们的IP充当内核。
发布会后,网上迅速出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最核心的问题是:
砺算只募集到了3亿融资,不到百人的团队,靠着名不见经传的核心团队,居然做出全自主的性能比拼英伟达的产品,而其他企业投了几十亿下去,请了豪华团队,核心都还要买国外的IP,这情何以堪?
融资能力差,确实是砺算的短板,相比之下,国产GPU同行们一个比一个有钱,每家不融个50亿回来都不好意思说。
高科技公司,手里融的钱,相当于数字后来的“0”有多少个,能不能成功,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是最前面的那个“1”。
现在投资圈扒砺算科技的团队,才恍然大悟,这特么本来就是GPU行业根正苗红的血脉,实际上是具有长期经验积累的,只不过大家之前都看走了眼,没人敢完全相信。
先说说S3 Graphics这家公司,曾与英伟达逐鹿天下的GPU厂商:
S3 Graphics 的 30 年兴衰,几乎就是 PC 图形从「CPU 画图」到「GPU 大战」的缩影。下面用时间轴方式梳理其关键节点与产品。
1989诞生
• 达多·巴纳陶(Dado Banatao)与罗纳德·亚拉在加州圣克拉拉创立 S3;目标是“让 Windows 快一点”。
19912D 加速之王
• 推出首颗 2D 加速器 86C911(代号 Carrera),1 MB VRAM、16-bit 色深,499 美元就能干掉 899 美元的 ATI Mach,迅速占领 PC OEM 市场。
1992–1994Trio 一统江湖
• Trio64/Trio64V+ 把 RAMDAC、时钟发生器全部塞进一颗芯片,主板直接焊上就能亮机,“一体化”方案让 S3 成为 2D 时代的默认选择。
1995首次撞上 3D
• ViRGE(VR Graphics Engine)发布,名字很未来,但只是给 Trio 加了“能跑 3D”的补丁;双线性过滤一次就要一个时钟周期,640×480 下直接卡成 PPT。
• 却因 2D 性能依旧领先+价格便宜,销量仍然不错。
1997短暂回光
• Savage3D 带来单周期双线性过滤、DVD 缩放和自家 S3TC 纹理压缩(后来被 Direct3D/OpenGL 收编为标准)。
• 仍用多通道渲染,遇到多纹理场景就得把画面画两遍,性能被同期 TNT/VOODOO 吊打。
1998–1999最后一搏
• Savage4 和 Savage 2000 尝试支持 Direct3D 7,Savage2000 甚至冲到 125 MHz、两条双纹理管线,但硬件 T&L 驱动始终不稳定,上市即翻车。
2000–2001改换门庭
• 与 Diamond Multimedia 合并,改名 SONICblue;一年后把图形部门整体卖给 威盛 VIA。
2004–2011Chrome 余晖
• VIA 分拆出 S3 Graphics,推出 Chrome 系列(Chrome S20、Chrome 400/500),主打低功耗、高清视频输出,性能仅够上网办公,彻底退出 3D 游戏市场。
2011 之后IP 沉睡
• HTC 收购威盛持有的 S3 Graphics 专利后,相关 IP 再无新品,团队陆续流散:
– 黄永、孔德海等 S3 元老 2018 年先创 中天恒星、后创 砺算科技;
– 洪洲等人加入华为海思 GPU 团队,再转投 壁仞科技。
一句话总结
S3 用 5 年时间成为 2D 霸主,再用 5 年折戟 3D,最后 10 年靠低功耗 Chrome 苟延残喘,最终成为人才与专利的“黄埔军校”。
砺算、壁仞、沐曦均直接或间接继承 S3 Graphics 的 GPU 技术积累,S3的野人系列当年赫赫有名,碾压过当年的nvdia。而砺算的核心团队,反而是保留S3骨血基因最多的公司,核心团队中宣、牛、孔都是S3当年的元老,目前砺算员工平均从业18年,可以说是老骥伏枥。
合适的核心团队,就可以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口上,尽量避免资源的无谓浪费,这可能就是3个亿做出GPU的真实原因。其他公司融资能力强,可以砸钱买IP、发高薪、租顶级展台、公关宣传,砺算没什么钱,反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产品上了,四年克服困难打造这款真正的GPU。
现在问题来了,砺算放出了卫星,如果这是真的(计划8月份可以送样试用,是真是假到时便知),谁会受到冲击?
首先肯定是JJW,A股上市公司,市值400亿左右。
JJW的JM9 仅接近 GTX1050,与 7G100/RTX4060 差两档,民用游戏市场压力骤增。不过军工/政府市场对性能不敏感,对“自主可控”敏感,7G100短期抢不走这部分订单。 JM11系列若不能快速拉到RTX 3060以上水平,民用市场将被迫让位。
JJW继续深耕“信创+军工”护城河,因垂直壁垒暂时安全,但是今后的成长将很艰难。
受到最大冲击的,应该是正在准备冲击科创板的M司,因正面撞车而压力陡增。M司在消费级+智算中心双线并进,7G100若定价激进,将挤压其PC市场。M司必须在消费级游戏本/台式机和千卡智算中心两条战线同时顶住砺算的冲击,否则将被迫退守数据中心细分市场。
此外对Imagination 授权的依赖,以及与CUDA兼容的驱动栈也是未来需要考虑的问题。
M司自从2020 年 10 月成立以来,共完成 6 轮融资(Pre-A→A→B 轮及后续),累计融资超过 50 亿元人民币。 2025 年 6 月递交科创板招股书时,Pre-IPO 估值约 246–255 亿元人民币,以 80 亿元募资规模 冲刺科创板,若顺利将成为“国产 GPU 第一股”。(以下表格统计来自Deepseek)
砺算7G100的出现会让投资人对“中国英伟达”故事重新比价,影响其上市估值,这是背后一众豪华投资机构最怕出现的情况,不过好在他们实力雄厚(红杉、腾讯、字节、深创投、招商局、国盛、建银等),都是几面下注。
其他几家国产GPU公司,并未涉及到显卡(GPU)领域,他们做的实际上是GPGPU,所谓GPGPU,我们可以理解为GP,即GPU去掉了图形功能,剩下通用计算。图形GPU的难度高于GPGPU,需兼容 DirectX/OpenGL 标准,壁垒很高,GPU可以包裹执行AI/高性能等操作,反而GPGPU很难做到GPU的图形化输出,算力卡可以算是GPU的一个子集。他们与砺算并没有正面竞争,应该说暂时影响不大。
ADC 射频 Wifi 等芯片测试线下技术研讨会
来源:率真小猫YJzEy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