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叮——”中午12点,医院急诊群又弹出一条消息:“56岁男性,腹胀、黄疸,CT提示巨块型肝癌破裂,血压70/40,准备手术……”不到十分钟,手术室门口的家属哭成一团。这样的场景,在最近的热浪里,几乎隔两天就上演一次。有人纳闷:天再热,跟肝癌有啥关系?医生们却苦
在一个38℃的午后
“叮——”中午12点,医院急诊群又弹出一条消息:
“56岁男性,腹胀、黄疸,CT提示巨块型肝癌破裂,血压70/40,准备手术……”
不到十分钟,手术室门口的家属哭成一团。
这样的场景,在最近的热浪里,几乎隔两天就上演一次。
有人纳闷:天再热,跟肝癌有啥关系?
医生们却苦笑着摇头:高温就像放大镜,把平时那些“小作”瞬间升级成“大雷区”。
入伏后,哪怕闲得无聊去打牌,也别做下面这5件事!
很多人以为:啤酒度数低,喝两箱不过“漱漱口”。
相关的研究报告显示:
酒精只要超25 g/天(两瓶600 ml啤酒),连续五年,肝硬化风险直接翻4倍。再加上辣条里的亚硝酸盐、烤串里的苯并芘,肝脏一边解乙醇,一边解毒,
就像一个人同时打三份工,时间久了不罢工才怪。
更可怕的是,高温天血管扩张,酒精吸收更快,前一秒还在撸串吹牛,后一秒就可能食管静脉破裂吐血。
所以,天热最安全的“液体”还是——白开水!真想喝点味儿,乌梅汤、绿豆汤都比酒强。
根据医院的不完全统计:因急性肝炎入院的108例里,62% 跟隔夜菜、生腌有关。
原因不复杂:
30℃以上,一盘隔夜的鱼香肉丝,4 小时黄曲霉毒素就能超标;生腌蟹、醉虾里,副溶血性弧菌2小时就能翻8倍。
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1mg就能致癌。
有人图省事,把剩菜一股脑塞冰箱,第二天微波炉“叮”一下继续吃,
可冰箱只能“抑菌”,不能“杀菌”;
彻底加热必须中心温度 ≥75℃,很多人根本没做到。
记住三句话:绿叶菜、海鲜不隔夜;剩荤菜24小时内吃完,且100℃ 沸水煮3分钟;生熟砧板分开用,用完5%盐水泡10分钟再晾干。
我之前遇到过一个病人:
程序员小郑,连续 3 天窝在 22℃ 空调房写代码,除了上厕所,屁股几乎没挪窝。第四天一早,脸黄、眼黄、尿酱油色,
一查:脂肪肝急性发作,转氨酶飙到 1200 U/L(正常40以下)。为啥会这样?
久坐→肝血流减少 30%→脂肪酸代谢减慢→肝细胞被“油泡”撑破;
室内外温差 >7℃→血管频繁收缩→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医生给的“护肝处方”其实简单到离谱:
每坐1小时起身5分钟,伸伸懒腰、踢踢腿;
下班到家别急着葛优躺,18:00~19:00 出门快走 30 分钟,
微微出汗就行,比吃护肝片都管用。
根据医院肝脏科的数据:
35%的药物性肝损伤发生在7~8月,
罪魁不是别的,正是大家最放心的“解暑药”——藿香正气水!
藿香正气水酒精含量40%~50%,跟头孢同服,双硫仑样反应能把肝“烧”坏;
一句话:解暑首选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冰袋敷腋窝、多喝淡盐水;
真要吃药,一定问医生或药师,中、西药间隔至少2小时。
相关研究表明:
当气温>35℃,肝病患者因情绪剧烈波动导致转氨酶飙升的概率是平时的3倍。
现代医学解释得直白:
愤怒、焦虑→交感神经兴奋→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转氨酶漏到血液里;
长期如此,肝纤维化速度翻倍。
老办法反而最管用:
每天10点,闭眼深呼吸15分钟,心率慢了,肝气就顺了;把“情绪垃圾桶”换成“静心小爱好”——写毛笔字、种多肉、拼乐高,都行;实在憋闷,给老朋友打个电话,倾诉10分钟,护肝效果胜过一颗保肝丸。
肝癌不是“突然发生”,而是“突然发现”。
国家癌症中心提醒:40岁以上,乙肝、脂肪肝、长期饮酒,每6个月做一次肝脏弹性检测+AFP。
60% 的肝癌可防可控。
疫苗(乙肝)、戒酒、不吃霉变食物、控制体重,就能把风险拦在门外。
高温天,肝脏最怕“累+毒+气”。
今天开始,把熬夜、暴怒、乱吃药统统戒了,
就算只是去打牌,也比伤肝的那些事儿强一百倍!
参考文献
[1] 国家癌症中心. 2024 年全国癌症报告[R].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 2024-11-22.
[2] Deng X, et al. J Clin Transl Hepatol, 2025, 13(1): 1-14.(全球 HBV 相关肝癌负担研究)
[3] 中华预防医学会. 减少相关风险,60% 肝癌可预防[N]. 健康报, 2025-07-31.
[4] 中国疾控中心. 2004—2020 年中国肝癌死亡率时间趋势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3.
[5] 中华肝脏病杂志. 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2024 版)[S].
来源:龚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