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武大杨某媛污蔑肖同学的报道进入大众视野,这一事件便如同一颗投入舆论深湖的巨石,激起千层浪,让我们看到了一些高校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而这,也不禁让我回想起曾经居住在武大测绘学院旁新湾村的日子。那时,常能听到武大的老师们把武汉人叫做“武汉的班子” ,那语气中的蔑视
#去班味吧#从武大杨某媛事件,反思高校的傲慢与偏见
自武大杨某媛污蔑肖同学的报道进入大众视野,这一事件便如同一颗投入舆论深湖的巨石,激起千层浪,让我们看到了一些高校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而这,也不禁让我回想起曾经居住在武大测绘学院旁新湾村的日子。那时,常能听到武大的老师们把武汉人叫做“武汉的班子” ,那语气中的蔑视感,就像一根刺,扎在心里,很不是滋味。如今再将这些过往与当下的事件联系起来,竟发现其中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就是部分高校师生的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和对他人的傲慢与偏见。
杨某媛事件中,她仅凭一段断章取义的视频,便以 “性骚扰” 之名,将肖同学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她对真相的漠视,对他人权益的肆意践踏。而更令人失望的是,武汉大学在处理这一事件时的种种不当举措。在证据不足、事实未清的情况下,就匆匆给予肖同学记过处分,而当法院最终判决肖同学行为不构成性骚扰后,武大却没有及时纠正错误,撤销处分,这无疑是对公正的一种亵渎。这种 “和稀泥” 的做法,背后反映出的是学校管理的混乱,以及对学生权益的不重视,从侧面也能看出一种高高在上的傲慢,似乎学校的权威不容置疑,即便犯错也不愿轻易认错。
再联想到那些称呼武汉人为“武汉的班子”的武大老师们,他们的言语中充满了对当地人的不尊重。这并非是简单的语言习惯问题,而是一种文化上的傲慢。他们或许自认为身处高等学府,拥有高学历、高学识,便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让他们忘记了尊重是相互的,也让他们失去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包容与谦逊。他们没有意识到,每一个人,无论出身何处,从事何种职业,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都值得被平等对待。
高校,本应是知识的殿堂,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更应该是传播文明、弘扬道德的高地。在这里,师生们应该秉持着追求真理、尊重事实、包容多元的态度。然而,从杨某媛事件以及那些不尊重的言语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与之相悖的现象。这种傲慢与偏见,如果不加以纠正,不仅会伤害到个体的权益,破坏校园的和谐氛围,更会影响到高校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公信力。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高校能够深刻反思这些问题,加强对师生的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引导,让尊重与平等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只有这样,高校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培养出更多有知识、有品德、有担当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摒弃傲慢与偏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来源:水墨鄂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