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倬云是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是研究古代中国的典范之作。
笔记君说:
2025年8月4日,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与世长辞,享年95岁。
许倬云是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是研究古代中国的典范之作。
他生于1930年,在战火中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但于他而言,家与国,皆重如千钧,念兹在兹,无日或忘。
为此,我们整理汇编了许倬云先生过往的分享和对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复杂时代,如何安顿自己?
1.内外一致,才能安定
个人和时代之间是隔不开的,“里”“外”是相应的,这是第一个。
我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就很不顺畅。
我生下来就很小,可以摆在一个手掌上。我是双胞胎,早生,母亲在孕期里边生病,我得到的营养非常不够。我的肌肉一辈子都不能成长,还影响了骨头。
所以我个人的成长,从残缺到战乱、到颠簸、到迁移、到世界大环境的改变,跟我个人的感受是息息相关的。
我不能走,不能跑,所以逃跑的时候我必须要人家抱着。我跟父母一起离开某个地方的话,我是永远被母亲抱在手里走的。
我父亲说:日本人如果真打过来,你(妈妈)抱着老七跳河,我带着老八一起跳河——跳河都要一起跳。
我的家庭在社会中属于中等家庭,不会困难,但是时代给了我们太多的艰困。在抗战时期,饥饿是常事。1949年到了台湾以后,我们在1953年大概才能真正吃上饭,我们住在学校里做学生,永远吃不饱。
所以这些个人的遭遇是什么?反映了时代的遭遇。昨天晚上,我和弟弟打电话,我们聊到了杜工部(杜甫)的诗,为什么他的诗都是很悲苦的。我跟他讲,杜工部一辈子除了“工部员外郎”这个空衔以外,没真正做过官。
在奔访行走后,长安沦陷后,他也只是得到了一个小的职称。他一辈子没有施展的机会,一辈子悲苦地颠沛流离,所以他盼望好秩序降临。他看着老百姓东奔西走,朝不保夕,一直有很深刻的痛苦。
杜工部的一生,跟我们兄弟基本上是一样的,我们一辈子都在奔走流离。后半段人生在美国工作,我经常每年要回台湾去,每年大家共同支持一个大家庭。后来个人自立了,我也要在这中间换职业换工作,也是一辈子不安定。到最后十来年,我瘫痪了,倒是安定了。所以个人跟时代是互相呼应的。
再往过去讲,春秋战国200年间不断战争,每一个人在战争期间都受到牵扯,但春秋战国时期就出了一大堆思想家,不止孔子一个人。
他们每个人都在想,这个时代,如何为自己求一颗安定的心。他们也为大家为别人想如何求一颗安定的心。所以每一家都在想怎么样安定秩序,怎么样安天下,怎么样安心。
《论语》跟《孟子》讲到了“要修己才能安人”,安顿自己不是吃好穿好,是心有地方安置。外面来了事情,自己心定着,不论风吹雨打,自己安顿心神。这个就是内外一致,在变乱中很重要。
靖康南渡,南宋一整个朝代的辩论,不仅是光复不光复的问题,还有就是“里”和“外”的问题。朱夫子(朱熹)讲自己要有一套外面的规矩,陈亮、叶水心等追寻内里的安顿。他们开了门,到王阳明才结果实,所以这个都是在内心世界求安全。
相对在外面,靖康南渡和永嘉南渡以后,大量的百姓南徙,重新组织自己的社会,重新组织自己的社区。实际上靖康南渡前面还有一段时候,是五代时的南渡。
我们许家就是在五代的时候,从固始县搬到了闽南。当然早我们一批去的搬到了漳州,晚我们一批去的搬到了温州。
南方社会的形成,南方人口结构的改变,南方意识跟北方意识的差异,都是因为大的变动而造成了不同的个人选择,所以这个是大环境跟小环境的变化。
渴求安顿自己,一定是本来天地“不安顿”才会想起来的事。
2.往里走,安顿自己
现在世界全球性的问题是人找不到目的,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找不到目的,找不到意义,于是无所适从。而世界上诱惑太多,今天我们生活起居里面,有多少的科技东西,这些东西都不是自己做出来的,都是买的。
今天你没有金钱,你不能过日子,在大陆说你没有卡不能过日子,没有手机不能过日子,于是你必须要在这种生活中间。你不能独立,既然不能独立,你就随着大家跟着跑,大家用什么,你跟着用什么。
尤其今天网络、媒体,每一个人都在影响别人。但是难得有人自己想,听到的信息很多,不一定知道怎么拣选,也不知道人生往哪边方向走,人生活着干什么。只有失望的人,只有无可奈何之人,他会想想我过日子,为什么过。
顺境里面的人不会想,而今天日子过得太舒服,没有人想这个问题,忙的是买这个机,买那个机。
大家忙的赶时髦,听最红歌星的歌,不管那歌星的歌是不是你喜欢听的。人家告诉你听,因为他有名,因为他有名,所以我就听他,不是因为他好,是不是?就人的判断能力也没有了,人没有目标,没有理念,也没有判断能力,人生是灰白一片,这个是悲剧。
自古以来最重要的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阶段,我们用德国人雅斯贝尔斯的意见,轴心的时代。
(注释:“轴心时代” 是 20 世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在其著作《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的重要概念,用以描述公元前 800 年至公元前 200 年间,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期。这一时期,在世界不同区域同时涌现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巨匠和精神导师,形成了各自文明的核心精神内核,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本格局。)
那个时代每个文化圈都冒出人来,冒出一群人来,提出大的问题,多半提出问题不是提出答案,那些问题就始终今天还在我们脑子里边。
那一批人问的问题,历代都有人跟着想,我们都在做注脚,可现在对大问题做注脚的人越来越少,因为答案太现成,都像麦当劳一样,思想上的麦当劳,现成答案。随手一抓就一个,短暂吃下去,够饱了,不去想了。
所以这些是今天物质生活丰富方便,精神上空虚苍白,甚至没有。人这么做走下去,也就等于人变成活的机器,我们来配合AI(人工智能),不是AI来配合人,没有自己了。
所以,看东西要看东西本身的意义,不是看它的浮面,想东西要想彻底,不是飘过去,今天的文化是一个打扮出来的文化,是舞台式的文化,是导演导出来的文化。
3.要先找到自己,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
你必须要知道,人不可能所有欲望都达到的,每个人都有抓不到的云,都有做不到的梦。你要理解。抓不到的云让它飘走吧,做不到的梦,有机会再做也好,没机会再做,你做别的梦。
必须要掌握自己,你自己才是存在的主体,而不是跟随潮流去变化,也不需要跟着人家的意见。拿个梯子直着走呢还是横着走?要有自己的判断。
就像那个“父子骑驴”的寓言,是老人骑还是孩子骑?俩人骑还是俩人牵着驴?什么都听别人的意见,这种人不能安顿自己。要先找到自己,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才能往里走,安顿自己。
二、不要糟蹋自己,不要屈服于这个世界
1.对人生的态度
人生在世,这一生是替我自己活的,不是替他人活的,也没人家教我活的。你要掌着你的舵,狂风大浪你才挺得住。
世界放在我身上的资源,大概在你们的一半,我尽量不浪费它,我到今天还是尽量不浪费它。
我有非常好的幸运,我的父母对我非常好,兄弟姐妹都照顾,我一辈子的朋友基本上都相当好。更好的是,我有一个曼丽(太太),我们相处在一起已经50年了。她在我困难的时候撑我一把,在我日常生活不便的时候,我的生活都依靠她,叫我无忧无虑。
2.对躺平、摆烂的态度
躺平、摆烂这种现象是人自己糟蹋自己。
一条命,五十岁走了人了,他一辈子留下一坨烂泥,整个社会白造他的一个生命。
我希望大家听我这话,不拿我当个老生常谈。我在很用心地跟大家解释问题,我没躲过懒。每个回答都有很深的意思,希望各位体会。
不要说天下有一个标准答案,标准答案在你自己。因为就像天下没有标准的人一样,也没标准的人生。
你们需要每天自己体会,天下没有说是一个灵药,一下来社会忽然太平了,人忽然振作了。
我给出唯一的“灵药”,是“自己掌握自己”,这句话很重要。你的生命是你的,你的人生是你的。你创造,你糟蹋,是你负你的责任,不能怪别人。这句话凶了点,希望大家理解。
你躺下来,你就是换了六小时糊里糊涂地躺在这。你的生命在糟蹋,你的身体在糟蹋,你的精神在糟蹋,没有解决问题。
你说借喝酒、吃东西忘了这些,那忘了的是你自己。世界没忘记你,时间没忘记你。更重要的,请注意——时间不会忘记你,你甩不掉的。
一转眼,青丝变白发;一转眼,明亮的柔和的眼光变成恍惚的老花。时间不等你,时间不会原谅你。
3.对思考的态度
每天对一些过去的思考方式有质疑之处,这个是我养成的习惯。我们做学术研究的人,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到了终点站,我们前面永远还有更长的路,更远的途径,更复杂的问题,等待我们去处理。
三、在经历中顿悟
我这一辈子碰到的顿悟,很多是机缘。
抗战逃难的时候,朝不谋夕,下一步会到哪里不知道,下一站有没有饭吃不知道。我是看见了四周围的苦难,也看见了四周围人跟人之间在尽力互相帮助。不认识的人在必要时帮把手,扶着我过去。并肩跑了一段路的同路人告诉我们,“小心前面有坑”,过来把我拉住,让我别掉到坑里面去了。
日本飞机在天上盘旋、射机关枪的时候,旁边的人把我一把拉住,趴在地上,他看我是小孩,就趴在我背上,替我挡子弹⋯⋯这种情形,让人觉得人类的精神真伟大。
我有我顿悟的经验。那时候逃难到大巴山的一个高峰顶上,天风剌剌,四周围都是暗戳戳的山坡、山顶,只有遥远的西方,一缕阳光在那里掉下去。那个时候,不只我,整个山峰顶上的挑夫、逃难的人都惊住了,慑住了,大自然的力量使人感觉到多渺小。
当年到美国留学,我是坐货轮从海上来的。我的父亲是海军出身,他很早就告诉我,海面最平静的时候要小心。平静了,又闻到一种涩涩的味道,要特别小心,极大的风暴马上要来。
海面平静的那一刻,正好是个间隙,风暴的前区已经走过,后面大批风暴和大的颠簸马上到。平静的时刻是短暂的。
海面最好的时候是什么?是不断起点小白浪花,这是最好的海面。虽然平静但总是有些小变化,下面的翻到上面来,上面的翻过去,总是一直向前流动着。
这些经历都给我一个刺激,让我理解人生的各种情况,有时候忽然启发我一个一直在想的问题,给了我答案。
四、人要找归属,要找理想境界
中国尊敬过去,不否定过去,注重延续,来龙去脉不肯切断,这个和西方分析的角度不一样,分析的过去是分而细之,又重新整合。但现在分则愈分愈细,每一个人分一小块,他不注重长程的演变,他不问来龙去末,他就切一段做他的专门事情,彼此之间也并不商议,也并不讨论。
尊重历史不是说一切都切不开过去,你既要尊重它,因为它是来源,你今天的问题就出在过去。但是检讨历史,也要记得我今天所作所为是要负责任的,不是我两手一伸就没事了,我负责任,下面听我的话的人监督我,我也要对他负责任,不能乱说。
我们人要找归属,要找理想境界。我想先拿《水浒传》介绍。
元明之际,天下大乱,施耐庵想安排一个理想的世界,人没有等级,人没有高低,108个人,人人处成兄弟一样。到了最后,终于108人一个个完蛋,只有几个人悟透了的,鲁智深、武松悟透了,燕青走了、悟透了,李俊四个人到南洋去做国王去了,都逃开了这个世界。燕青不知道何方去,就不见了,云游世界去了。他建构一个理想世界的破灭。
《三国演义》,义气为重,从头到尾成败不计,义气为重。作为关老爷,纯粹坏在义字上,脑袋也丢了。刘备坏在义字上,江山也丢了。那么反讽的是司马家成了,又是一个破灭。
《封神榜》里面的各个神生前是敌人,生前对抗,每个人做的事都不怎么好,斗了一辈子,全完蛋,然后姜子牙来收拾,叫他们管宇宙。擅长这个的人管这桩事,擅长那个的人管那桩事。
三圣母,管生孩子的事情,赵公明带黑虎,管发财的事情,诸如此类。每一个人的职务,天下没有神明,只有分工,这个才是自然的秩序。你不要争抢,不要斗胜,按照自己规格去做。
但是这个是虚幻的,最后都是招魂幡一个个灵魂带过去,只有无生无死的那几个人可以逍遥于天地之间,比如二郎神无生无死,雷震子无生无死,这是另一种解脱。
然后我再说《西游记》。意马心猿,孙猴子的心,意是白龙马,你心在导路,用马载人;猪八戒是欲望,吃的欲望,得的欲望,贪东西、好色、贪吃,但还非他不可;唐僧啥事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可他是师傅,因为他在驾驭(牵)着马,反正他管事。
到最后,真经求来了是没字的,求见如来,灵鹫山有个假,有个真,哪个是真、哪个假到现在我不知道。过了河,无定河,先死了才能过去,飘过来船里面,就我自己尸首躺在那,所有的追寻到了最后是虚空,人生的局面就是虚空,就虚空,认识虚空,才能摆脱。
学历史可以学到从个人到天下之间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变化,以及可以从变化里面的因素来分析历史。因为我是把社会和历史合在一起(研究)的,在我的历史观里,个人的地位最小,文化的地位最高,文化影响人,个人会死,但文化长流。
文化也脱不开人群,脱不开经济,脱不开政治,也脱不开地理,脱不开天然环境,也脱不开我们驾驭天然环境的科学。文化是一个总的东西,我是跟着年鉴学派的思考,年鉴学派错用了年鉴名字,年鉴学派人的眼光,就是要超过年。
五、现代人的孤独与失落
“都市”自古即有(如雅典、罗马等大城),然而古今都市最大的差别在于现代都市的流动性很强。
以中国汉唐时期的长安为例,都市依街道隔成方块的单位(现在仍可自日本地址上的“町”“丁目”等名称一窥当年唐朝城市规划的形貌),人的居住区域与职业密切相关,而且非常固定,流动性不大,这个现象在东西方大城皆然。
到了中世纪,都市人口的流动性便显著增加,至近代愈甚。18世纪资本主义高涨,连职业也不再固定,工业生产的机械化使货品与财富均快速流动,而人口也随着公司行号的设立与工厂的兴衰移入又移出。
居处不固定的结果,造成现今公寓中的邻居彼此不相识;而都会交通运输的大量吞吐,人群拥挤且陌生,形成社会学家口中的“寂寞的人群”。小区结构离散,缺乏嘘寒问暖、守望相助的社区精神,人也失去心灵上的依归。由于个人的失落,也就不再问:“究竟为什么过日子?”“我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
只晓得朝九晚五、上班下班;一旦空闲了、病了、老了的时候,人际疏离与价值观失落的问题也就跟着产生了,这就是现代都市人的通病。
所以,现代人可以构建3个行为趋向:
1.发展潜力,成全自己,也成全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成全自己包括不毁损自己,并将禀赋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同时还能去成全别人。而成全别人则是佛教所说的“度人”、基督教里的“爱人”,也是儒家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推己及人的道理。
2.重建人群的互动,使个人不再是lonely crowd(孤独的人群)中疏离的孤独者
如果能做到第一点,那么这一项就很容易达成。也就是人与人之间不再冷漠,人与人相处时彼此多一分尊敬,多管一点闲事,主动多付出一点,自己也就不会感到孤独。
3.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重建诚信相待的道德元素
这一点是上面两项的基本原则。人与人总有基本的互信,以此推而广之,将心比心,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以逐步建立诚信相待的相处模式。
能做到这三点,在人类社会系统中也就不会感到孤独,不再无所依靠,心灵也可以获得安宁。
参考资料:
1.《送别许倬云:每个人都有抓不到的云》,中国新闻周刊
2.《对话许倬云:我都92岁了,不也没躺平?》,视觉志
3.《万人中二三听到心里我就满足|许知远对话许倬云实录(上)》,十三邀
4.《万人中二三听到心里我就满足|许知远对话许倬云实录(下)》,十三邀
5.《对话史学大家许倬云:焦虑年代,如何找寻自我的出路?》,笔记侠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来源:笔记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