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质疑了3500多年的封建迷信,如今却能让“凡人”逆天改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4 20:14 1

摘要:可细看历史,从清代的曾国藩,到现代的曾仕强、张瑞敏、汪涵,一个个在低谷里翻盘的人,都从这本古书里找到生路。原来,逆天改命不是神话,是古老智慧落在了现实里。

三千多年前的《易经》,有人一看就摇头:不就是算命吗?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这本书被骂“封建迷信”,被贴上“卜筮占卦”的标签。

可细看历史,从清代的曾国藩,到现代的曾仕强、张瑞敏、汪涵,一个个在低谷里翻盘的人,都从这本古书里找到生路。原来,逆天改命不是神话,是古老智慧落在了现实里。

公元前数百年,《周易》在中华大地流传。孔子晚年读《易经》,反复抄写到竹简绳子磨断三次。从汉儒独尊开始,这本书被奉为“群经之首”,进入士大夫案头。

《四库全书总目》记载,易学流派多达“两派六宗”王弼在三国时期删去象数,以老庄解释《易》,唐宋以后又衍生义理学派。到了明清,民间更热衷把它当卜筮工具。

这种被长期贴上“封建迷信”标签的命运,在历史中屡次出现。西方学者莱布尼茨曾惊叹易卦符号与二进制暗合,他把0与1想象为上帝造物的过程,从空无到万物,八个三位组合正好对应八卦。

可是,李约瑟仅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表述这种联系,并未确认传承关系。由此可见,在近现代中西交流中,《易经》一边被贴上神秘标签,一边又被科学附会,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在中国传统社会,《易经》的“卜筮性”一直存在争议《易经》在两千余年思想史中呈现“源头活水却统续无宗”的状态

这意味着,它既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底色,又因为解释繁多而模糊,给了人们贴上“神秘迷信”的口实。梁启超曾称它为“最带神秘性的书”,就是在强调其艰深难懂

然而,文化根基并未因为误解而消失。《易经》被称作“中华文明智慧之源”,核心在于“易”的哲学内核是变化。天道恒久,人事万变,这种总结社会规律的能力,让它在历史长河中存活下来。

此处的“逆天改命”,不是迷信手段,而是认清时势后的主动调整。历史给出的注脚,在后续的人物故事里显得分外清晰。

清咸丰年间,曾国藩在直隶总督任上因直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江西乡试考官。当时的他四十多岁,仕途前景几乎断绝。随后母亲去世,他回乡守孝赋闲读书。这段孤立无援的岁月里,他反复研读《易经·系辞》,悟出“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

他的心态发生了重要转折,从锋芒毕露转向稳重圆融,成为他命运反弹的关键节点。数年后,曾国藩主导湘军抗击太平天国,最终入列晚清中兴之臣。每一次关键决策,背后都有他在乡间灯下反复推演的《易经》哲理作支撑。

进入现代社会,类似故事依旧上演。曾仕强年轻时遭遇人生困境,父亲劝他读《易经》。他后来回忆:“是《易经》救了我。”在台湾,他通过深入研究中华管理学,逐步成为享誉两岸三地的国学大师

晚年的曾仕强,已经被誉为“中国式管理之父”,名列中国作家富豪榜第五。他的人生轨迹,从心态崩溃到声名显赫,背后的逻辑是心智成长:读懂了变化之道,看清了进退取舍。

这种转折不是玄学。历史事件中的细节表明,逆境中的读书与自省,是命运重塑的起点。曾国藩在江西寒窗下咀嚼“穷则变”,曾仕强在现代社会用易理解释管理,都用事实说明,《易经》的作用体现在调整自我和顺应规律上。

书卷中的文字没有改变天命,却改变了人的思路和选择方向。每一次低谷,都在积蓄起跳的力量。社会从封建王朝到现代市场,不同背景下的共通点,就是人必须理解变化的规律。命运的齿轮,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转动。

当社会从农耕迈入工业,再进入信息时代,《易经》依旧在现代职场里展现出实际价值。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在企业改革中反复钻研《易经》,总结其核心是辩证思维,与量子管理思想相近

在企业负债百万、濒临破产的八十年代,海尔工厂破旧,员工士气低迷,他用拆冰箱事件立威,用流程再造重塑管理。最终,海尔从地方濒危厂成长为中国家电之王。这段企业逆袭历史的背后,是动态看待问题、随时调整策略的实践过程。

汪涵的人生轨迹也暗合《易经》中的乾卦逻辑。他在湖南电视台从剧务做起,工作不起眼,每天仍坚持两小时古籍阅读,四书、佛经、老庄都读,最后以《易经》统领全局。

职业曲线从底层潜伏到全国知名主持人,对应了乾卦中的“潜龙勿用”“飞龙在天”。这种成长不是偶然,是长期对时机、环境、心态的精准把握。

这些现代案例提供了现实感极强的答案。《易经》之所以能让凡人“逆天改命”,核心在于它教会人顺应规律、寻找变化的缝隙

张瑞敏的海尔改革把濒死企业拉回市场,汪涵的个人奋斗把底层职工送上舞台中央。他们所依赖的不是神秘的占卜,而是历史累积下来的思维方式。

古老的文字穿越数千年,落地到车间、办公室、演播厅,构成了可验证的成长路径。社会越复杂,变化越快,对“易”的体悟越显得实际。

在这样的逻辑下,三千年的质疑声渐渐沉寂。被视为“封建迷信”的书卷,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实践,展现出改变命运的力量。历史与现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几千年的书卷从庙堂走到工厂,又走进演播厅,它的力量不是神秘法术,而是看清变化、顺应规律。有人被贬乡野,有人困在工厂破屋,有人默默搬道具,等读懂了“穷则变,变则通”,命运的门就悄悄开了。三千年质疑声未停,可每一次凡人翻盘,都在替这本老书说话。

雁默:对中国美丽的误解,不只“易与二进制”的传说.观察者.2018-03-01

《周易》、《说卦传》、终极关怀与易学之道.中国孔子网.2007-05-20

曾仕强:暗藏在《易经》里的人生大智慧,60岁前一定要读懂!.凤凰网.2024.08.27

来源:坤七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