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鹰:筑城人

B站影视 2025-02-24 21:03 2

摘要:2016年伊始,我就将镜头对准了建筑工地的农民工这一群体。8年多来,我辗转各个工地,用镜头翔实记录了这个群体的工作及生活情景。不论是夕阳余晖下疲惫的身影,还是安全帽下专注的神情;不论是工友间充满默契的眼神交汇,还是夫妻档相濡以沫的幸福笑容。在一张张照片的定格中

2016年伊始,我就将镜头对准了建筑工地的农民工这一群体。8年多来,我辗转各个工地,用镜头翔实记录了这个群体的工作及生活情景。不论是夕阳余晖下疲惫的身影,还是安全帽下专注的神情;不论是工友间充满默契的眼神交汇,还是夫妻档相濡以沫的幸福笑容。在一张张照片的定格中,我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执着和热爱,也见证了汕头东海岸新城在农民工汗水的浇灌下由滩涂地变成了琼楼玉宇。美好生活建设者——农民工,无愧于这个称号!

他们是朴素、简单且可亲可爱之人。通过镜头,我看到,农民工面对工作重担、生活重压,不仅没有放弃努力,而且靠着布满老茧的双手,怀揣对未来美好的期许,用坚强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也扛起了城市建设的重任,奋力创造出不一样的精彩。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勤劳、坚毅、乐观等精神品质,是社会的宝贵财富。

搬砖 2016年8月

电焊工 2016年10月

“角力” 2016年10月

高空作业 2016年11月

管道内的工友 2017年2月

工棚里的下一代 2017年5月

工棚夜色 2017年7月

海底隧道的建设者 2017年12月

工地剪影 2020年6月

相关评论感知与感悟

即使再宏大再公众化的题材,对于摄影师来说,隔着镜头,或曰以镜头为媒介的观看,都是源自个体的直觉与兴趣。否则,只能停留在皮毛层面,难以深入,也难以找到妥帖的艺术感觉。

农民工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别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他们是城市里的乡下人,是乡亲们眼中的城市人。他们在身份交杂的夹缝中,在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被动或主动转换中,寻求着安身立命之地,体会着人生酸甜苦辣。从宏观层面看,他们用个体的辛苦与付出,成为托起高楼大厦、让城市面貌焕新的牢靠基石。从微观来看,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奔波与不自觉的转型中,为生存与发展寻得更多机会。在自己的生活圈层与交往范围中,他们的状态与精神,是积极向上的,是努力奋进的,是怀着理想与希冀的。

对于农民工群体,社会公众怎么看,可能随着时代变化各有不同。摄影家怎么看,倒是值得探讨的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至少,在近年来,进入笔者视野中的大量农民工影像,相对于当下艺术潮流中题材的传统甚至滞后感来说,数量和完成度反而大大提升,许多人一拍就是很多年。多元化的农民工影像样本切入角度各不相同:有农民工自身反观的,有以城市人角度作为一种艺术实践观看的,有让农民工参与其中的艺术行为,也有从管理者和老板的角度去体现关爱的……

生活工作在汕头的摄影家袁海鹰多年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不管对农民工的关注是出于什么原因,当他的拍摄以一个浩大的不同单元的专题呈现时,我们有理由表示由衷的祝贺和致敬——坚持不易,坚守不易,执着于将这一群体的形象以人文视角公开展示出来、传播出去更显不易。最重要的是,不少画面中的农民工形象被他的镜头加以崇高化——从摄影观看的角度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从自身出发的感知与感悟呢?

相机作为提供实证力量的一种工具,在人类探究未知的求真过程中居功甚伟。在当下语境中,带着相机的人们自然有着为历史留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影像的撷取也早已过了猎奇或简单用于传播的年代。对于一个人群的影像关注,一定是摄影师对其怀有着浓厚兴趣的。袁海鹰进入农民工这样一个群体,是他的善良天性使然,也应该是看惯了风云际会后体味平凡的兴趣使然。有了这些,他便对这群生存境遇差异的、付出体力换得生活的劳动者产生了更多探究、感知直至颂扬的底气。

对于执着于某一题材的摄影者来说,重复的视觉呈现并不是不能突破自身,而在于兴致未泯,力量未消,需要以更为周全的视角来感知。在充分感知被摄对象的力量、精神、情谊和价值的过程中,或许创作者的人生观乃至世界观会有更多的触动产生。

摄影人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界最为善良简单的群体之一,是因为所有拿着相机的同道都是在用镜头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生的对话中,将自己有愿望有能力有兴趣传播出去的东西不断地向外界倾诉。作为直接见证者甚至是参与者的摄影人自然会在此过程中生出更多感悟。这样的感悟是发自内心的、可以表述的,也是向内观照的结果。看看他人,想想自己,可能就会更达观,更自如,也会更为平和而理想地看待这个世界。

袁海鹰通过摄影感知着农民工的感知,他凝结着诸多感知的摄影作品中的力量能否被更多公众所感知,则需要从进一步的传播与交流中来判定。摄影师内心生发的诸多生活感悟,则会丰富创作者的人生哲学,在日常到处流传的言说中被自觉不自觉地带出来,而这些又将成为意识到其作品价值的观看者阅读作品、体悟摄影力量的线索和导引。

时间在流转,生活在继续,农民工的命运也在随波浮沉,如果能从时间线上继续深挖,于袁海鹰也好,其他农民工题材的拍摄者和传播者也好,才能像前些年的一项同主题摄影活动一样,真正让这些默默无闻的劳作者成为备受关注的“我的兄弟姐妹”。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5年·第 12期· 5版

声明:本文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取得授权

《中国摄影报》邮发代号1-126对开每周两期24个版全彩印刷全年100期共150元

怎么订阅报纸

前往邮局订阅或拨打邮政订阅热线11185咨询

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订阅

来源:中国摄影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