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题(含答案)

B站影视 2025-02-25 01:25 2

摘要: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写出了幽居之人的超凡脱俗的语句是,_______。

初三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卑劣(liè) 骤然(zòu) 撺掇(cuān) 色彩斑斓(lán)

B. 孕育(yùn) 瞄准(miáo) 浩劫(jié) 汩汩如泉(mì)

C. 霎时(shà) 苍劲(jìng) 矗立(zhù) 相辅相成(fǔ)

D. 寒噤(jìn) 怅惘(wǎng) 弥漫(mí) 气势磅礴(bó)

【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字音。A骤然(zòu)——zhòu;B.汩汩如泉(mì)——gǔ;

C.矗立(zhù)——chù;故选D。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漂移 浮燥 目空一切 亭台楼阁

B. 衰竭 瞳仁 袒胸露乳 阳奉阴违

C. 帷幕 挚爱 安营扎寨 佁然自乐

D. 邃道 逗留 海枯石烂 招摇撞骗

【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字形。A.浮燥——浮躁;C.佁然自乐——怡然自乐;

D.邃道——隧道;故选B。

3. 根据提示填空。

(1),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

(3),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无意苦争春,。(陆游《卜算子·咏梅》)

(5),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

(6)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虽有嘉肴》)

(7)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写出了幽居之人的超凡脱俗的语句是,_______。

【答案】 ①. 曲径通幽处 ②. 道阻且跻 ③. 城阙辅三秦 ④. 一任群芳妒 ⑤. 半匹红纱一丈绫 ⑥. 教然后知困 ⑦. 谁见幽人独往来 ⑧. 缥缈孤鸿影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幽、跻、阙、妒、绫、缥缈、鸿。

4. 下列括号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些人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原因是因为读书少,心里没底,缺少“静气”,从而缺失了驾驭大事的能力。(这句话没有语病)

B. 俄乌之间的冲突,对全世界甚至俄乌两国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句话有语病,应将“全世界”与“俄乌两国”互换位置)

C.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这句话标点使用正确)

D. 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这句话标点使用不正确,句末问号应改为句号)

【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病句修改和标点运用。

A.“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可去掉“很大的原因”或“因为”,该句存在语病;

5. 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A. “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B. “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对得工整,切景切题。

C. “萧萧班马鸣”写出了马儿迫不及待地想离去,朋友二人不得不分手。

D.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C.“萧萧班马鸣”中,班马为离群之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此句借马的萧萧长鸣,进一步渲染出离别的氛围,衬托出主客双方因离别而产生的不舍之情,并非是说马儿迫不及待地想离去。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两匹马仿佛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更加重了离别的愁绪。故选C。

6. 八年级一班开展“细读深思悦分享”读书活动,你来参与吧!

(1)名著阅读小组梳理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些人物,请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

次要人物与保尔的关系对保尔的影响朱赫来保尔的精神导师AB保尔的初恋因世界观不同,让保尔体验到贫富的差距丽达保尔志同道合的朋友帮助保尔提高思想认识,做好工作达雅C帮助保尔写下《暴风雨中诞生的》,以此回归革命

(2)对联共赏小组搜集到旅居台湾的孔子第77代嫡传孙孔德成写给在大陆的二姐的一幅对联,请依据上联选出最恰当的下联

上联:风雨一杯酒 下联:

A. 月圆万古愁 B. 羁危万里身 C. 千里共婵娟 D. 江山万里心

【答案】(1)A.为保尔排忧解难,指引保尔走上革命道路;B.冬妮娅;C.保尔的妻子。 (2)D

【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A.在《钢铁是怎样炼成》中,朱赫来是一个老布尔什维克,他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丰富的斗争经验。他教保尔拳击,给他讲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许多道理,在保尔遇到困难和困惑时,朱赫来会为他排忧解难。可以说,正是朱赫来的引导,让保尔逐渐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走上了革命道路。

B.保尔的初恋是冬妮娅。冬妮娅是林务官的女儿,她和保尔在年轻时相识相恋。但随着保尔革命意识的觉醒和成长,两人的世界观差异逐渐显现。冬妮娅生活在资产阶级家庭,注重个人享受和生活品质,而保尔投身于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无产阶级信仰。这种差异让保尔体验到了贫富差距以及不同阶级之间的隔阂。

C.达雅在保尔的帮助下逐渐走上革命道路,后来她和保尔结为夫妻。在保尔身体残疾、丧失工作能力后,达雅给予了他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支持,还帮助保尔进行文学创作,完成了《暴风雨中诞生的》。

【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对联。

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意义相关。从对联规则看,上联:并列结构词语+数量词+名词;

A.月圆万古愁:主谓结构词语+名词+形容词;

B.羁危万里身: 偏正结构词语+数量词+名词;

C.千里共婵娟:数量词+三字动宾结构;

D.江山万里心:并列结构词语+数量词+名词;

意境上,“风雨一杯酒”呈现风雨中独酌的情境与复杂情感,“江山万里心”表达对远方大陆江山的牵挂,和上联中作者身处台湾对大陆亲人及故土的情感呼应;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

马周少孤,家窭狭①。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②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③。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④。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节选自《新唐书·马周传》)

【注释】①窭狭(jù xiá):贫困。②感激:悲愤。③趣:通“促”,催促。④门下省:官署名称,负责审查诏令,签署奏章。

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策之不以其道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乃谒见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此之谓乎

C. 帝即召之 处处志之

D. 帝以何得人 以其境过清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

10. 下列对甲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

B. 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语句,从反面证明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

C. 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D. 本文通篇采用比喻手法,只作马说,而意不在马,说理深析透辟,讽刺入木三分。

11. 韩愈认为没有伯乐,千里马的结局就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乙文简述理由。

【答案】7. ①. 同“饲”,喂。 ②. 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③. 才能、才干。 ④. 拜见。 8. D

9. (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 10. C

11. 示例:①我不认同韩愈的观点。乙文中的马周精通《诗》《春秋》,很有见识,堪称“千里马”,他虽被乡里人看不起,被县令羞辱,被旅店主人冷落,但不消沉,不气馁,而是积极寻找机会,施展才能,最终“拜监察御史”,成为一匹有所作为的“千里马”。②我认同韩愈的观点。乙文中的马周有幸遇到中郎将常何,得到其信任和推荐,后又幸得唐太宗的赏识与重用,正是因为两位伯乐的发现与赏识,博学多识的马周才没有被埋没,否则其结局可能与“常马”一样。

三、现代文阅读(32分)

(一)(18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晨曦里的莫高窟

李宝堂

①记得第一次到莫高窟,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甘肃师范大学学习的时候。从那以后,莫高窟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几十年间不分春夏秋冬,数十次到访。或参观洞窟,或临摹壁画,或现场写生,或学术交流,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②在莫高窟,我瞻仰过雄伟壮观的弥勒大佛,临摹过美丽善良的九色鹿、慈眉善目的菩萨和神采飞扬的飞天,描绘过姿态万千的“反弹琵琶”,欣赏过张议潮统军出行收复河西的雄强之气……正是在这“东方民族之文艺渊海”,我寻到了中国美术的古老渊源,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

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精心保护和整理,莫高窟成为全世界瞩目、光彩熠熠的古代美术“博物馆”。作为甘肃的本土画家,我们有责任用画笔表达对于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④我们阅读了有关史料与书籍,领略了敦煌艺术的伟大与神奇,深为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先生的艺术人生和“夜夜敦煌入梦来”“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我心归处是敦煌”的炽热情怀所感动。经过反复探讨,我们确定创作一幅以莫高窟为主体形象的绝版套色木刻版画。为增强现场体验,在动笔之前,我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感受金秋时节莫高日出的壮美。

⑤大约清晨七点钟,我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莫高窟,登上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站在山顶,微风吹拂,山色朦胧。三危山巅有个牌坊叫南天门,由此俯瞰群山,逶迤连绵,莽莽苍苍,一派雄风。而鸣沙山和莫高窟则静静地沉浸在黎明的晨曦里。

⑥很快,天边泛起了红色,群山渐渐亮了起来。我知道太阳就要出来了,连忙来到正对莫高窟九层楼的宕泉河畔,在当年常书鸿先生写生过的地方,等待莫高日出的动人时刻。

⑦八点二十几分,太阳出来了,最先沐浴到阳光的是鸣沙山主峰。高峻厚重的山体,连绵起伏的沙丘,自然流畅的流沙线条,温暖厚重的赭红色彩和涌动着的大漠气息,在明亮的晨光里呈现出勃勃生机。这时,就像一块大幕缓缓拉开,阳光渐渐下移,刹那间照在了依崖而建的九层楼上。只见宏伟的九层楼渐次变得清晰,高耸的攒尖宝顶、错落的彩绘窟檐、挺拔的红色立柱和高深莫测的红门,在阳光下光彩熠熠,亮丽夺目。陡峭的崖壁和一个个洞窟也瞬间显现,凹凸有致,光影斑驳,如梦如幻。

⑧快,阳光倾泻于莫高窟前繁茂蓊郁的树丛上,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凭空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

⑨看着眼前的美景,我激动地挥动画笔,记录下这醉人的绝美瞬间。

⑩回到兰州,带着激情,我和朋友投入了创作。我们商量后决定这样描绘:一位画家伫立在莫高窟前,画架已经支起,画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凝望九层楼,激情涌动,一切尽待挥洒。

⑪画面上的人物形象不是很大,但姿态优美,非常醒目。和煦的阳光把九层楼、石窟、崖壁和秋树染得绚丽灿烂,人物与环境自然融合,形成优美的情调和意境。

⑫经过半年多紧张创作,作品终于完成了。展出后画界朋友评论,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色彩强烈,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人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无限遐想。

⑬而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幅画作,更是把莫高窟的秋天、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

(选自《人民日报》)

12. 作者走进莫高窟,感受了“金秋时节莫高日出的壮美”,请将整个过程补充完整。

A_______→天边泛红,群山渐亮→B______→阳光下移,九层楼渐次变得清晰,崖壁、洞窟光影斑驳→C______

13. 第④段中提到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人有什么作用?

14. 说说第⑩段中加点词语“凝望”的妙处。

一位画家伫立在莫高窟前,画架已经支起,画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凝望九层楼,激情涌动,一切尽待挥洒。

15. 如何理解题目“晨曦里的莫高窟”?

16. 读了本文,小文觉得应该删去②-④段,请你提出反驳的理由。

17. “给力教研”公众号推出“文化之旅”专栏,面向全市师生征稿。小化打算向公众号推荐本文,请你结合本文的内容与主题,帮小化写写推荐理由。

【答案】12. ①. A.晨曦时分,鸣沙山和莫高窟静静等待日出; ②. B.太阳出来,鸣沙山主峰沐浴阳光,呈现出勃勃生机; ③. C.阳光倾泻于莫高窟前繁茂树丛上,天地一片辉煌。

13. 他们都为敦煌的发展鞠躬尽瘁,做出了特殊贡献,留下了可贵的敦煌情怀,是他们更加坚定了作者用画笔表达与传承敦煌艺术的决心,突出了敦煌的美好与神奇。

14. “凝望”是目不转睛地看或凝目远望的意思,生动地写出画家深情投入创作的状态,表达画家对敦煌艺术伟大与神奇的惊叹和崇敬之情。

15. 交代文章所写对象为“莫高窟”;“晨曦”一词表现特定情境下莫高窟独特的美;蕴含着莫高窟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之意;莫高窟是文章的线索;莫高窟也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16. 这三段写了作者确立“心随敦煌”

艺术追求之原因,作者感动于敦煌前辈们的艺术人生和炽热情怀,感悟到“用画笔表达对于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的责任重大,为后文作者走进晨曦中的莫高窟、回到兰州激情创作等做了铺垫。这三段看似闲散,却在内容、结构、表现主题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所以不应删去。

17. 本文主要展现了晨曦里的莫高窟的风景之美,莫高窟的洞窟、壁画等艺术之美,突出了几代人为莫高窟做出贡献的情怀之美,表现了作者用画笔表达与传承敦煌艺术的笃行之美。敦煌莫高窟经过几代人的精心保护和整理已举世瞩目,成为一张中国的文化名片。阅读本文能领略到中华文化及传承中华文化之美,所以本文非常适合在“文化之旅”专栏推介。

(二)(1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材料二】

非遗活动以线上活动为主,使传统非遗寻找到了时尚玩法。发动了足够多的年轻力量,让非遗传承网络化、潮流化,发动更多极具创新性、探索精神与时尚敏锐度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中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云游非遗·影像展”活动登上了年轻人聚集的网络视频平台,其中非遗相关音乐在平台累计播放已达574亿次,时长约32亿小时。值得一提的是,庞大数字的背后,是1亿多“90后”“00后”网友的“流连忘返”。以昆曲这一门类为例。“90后”“00后”群体在过去一年内通过酷狗收听了27.5万次,播放时长累计超过16万小时。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生活、发端民间,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世代沿袭的生活文化习惯。如今,互联网的力量构建起非遗传播新场景,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联合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哔哩哔哩、抖音、快手、酷狗、微博8家网络平台共同承办的“云游非遗·影像展”,不仅是一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展现,更是一次文明承递、薪火相传的全社会参与,为非遗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传播、保护和发展,找到另一种打开方式。上亿的播放数据也让人意识到,非遗与网友,传统文化与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新一代青年人之间,距离并不遥远,甚至还可以无限拉近。新一代年轻的非遗传承人、网络达人,在非遗不“变味”的前提下,通过此次影像展的征集活动,对非物质文化产品进行全新的呈现、时尚的解读,并通过新兴视频平台优化产品设计,促进产销对接,寻求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队伍中来。

保护非遗,传承非遗,不是仅对古老文化的简单复刻和拷贝,而是要把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化为面向未来的强大动力。如今,新青年助力非遗传承,以新思路、新方式、新表达来呈现和传递传统文化,非遗与互联网的融合,获得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材料三】

【材料四】

保护“非遗”,中国在行动。各地纷纷加速“活态传承”,用网络、文字、音像、视频的方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方方面面。科普京剧《三堂会审伽利略》在网络热转了许久,伽利略以老生应工,用皮黄向物理天文诉衷情。当传统文化遇上科学知识,当跨界“脑洞”被运用在科学研究,科学由此更贴生活,更具情怀,更有效果——1加1大于2,科普“脑洞”大,“非遗”传播声更远。

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围绕“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主题,全国各地举办了3700多项非遗展示活动,多项保护成果发布、火爆异常的“非遗购物节”、海量的线上云端展示,讲述着动人的非遗传承故事,诉说着非遗为人们带来的美好生活体验,也传达着“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

学校开展“传承非遗在行动”主题活动啦,请你参与。

18. 根据材料一对“非遗”的介绍,下列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是

A. 传统中医药文化 B. 徽墨制作技艺 C. 山东泰山 D. 乳山大秧歌

19. 材料二中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0.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三的主要信息。

21. 2008年,乳山剪纸被乳山市人民政府确认公布为第一批乳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根据四则材料,请你为促进乳山剪纸艺术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22. 乳山剪纸传承人潘周,是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会员,威海剪纸学会常务副会长,他一直专注于剪纸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积极开展民间传统剪纸手法抢救工作,搜寻并记录远古剪纸图案。请你根据以上四则材料传递的信息,从非遗传承的角度设计一个采访潘周老师的问题,并说明设计意图。

【答案】18. C 19. 列数字、举例子,以精确的数字和真实的事例,具体准确地说明非遗相关音乐因年轻人而在平台累计播放次数之多,时间之长,进一步说明了发动年轻力量传承非遗很重要。

20. ①2018-2019年度比2017-2018年度“90后”非遗手艺人数量明显增加,其中“95后”的手艺人远超“00后”的手艺人(只是“00后”比“95后”手艺人占比少很多)。②“90后”非遗手艺人的数量较往年同期增长近14倍,其中将近一半是“95后”,“00后”也逐渐加入非遗手艺人的队伍。

21. 发动年轻力量,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乳山剪纸艺术的传承中来;利用互联网构建起乳山剪纸艺术传播新场景;加速“活态传承”,用网络、文字、音像、视频的方式记录剪纸艺术;加强乳山剪纸的艺术创新,跟上时代,积极跨界,引发网络热转;积极举办剪纸展示活动,利用成果发布、购物节、线上云端展示等,让人们了解剪纸艺术。

22. 示例:①问题一:潘老师好,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乳山剪纸今后在非遗保护和宣传上有哪些新举措?问题二:潘老师好,请问乳山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否利用网络、音像、视频等方式进行了“活态传承”?②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大家能更好地了解乳山剪纸艺术传承和发展规划,激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四、写作(50分)

23. 题目:只有香如故

要求:文体不限;字数在600字以上;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个人信息。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