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牛不牛?确实很牛,尤其是国内人工智能DeepSeek的出现,直接让时代巨变进入快车道,各行各业受到更大的冲击。
本文字数约:3145 字
阅读时间约:6 分钟
本文章节:
01、AI有时也会瞎编,要注意别被坑了!
02、在AI时代,独立思考和判断反而更重要
03、AI提供的心理学,也还是低效的主流心理学流派
01、AI有时也会瞎编,要注意别被坑了!
AI牛不牛?确实很牛,尤其是国内人工智能DeepSeek的出现,直接让时代巨变进入快车道,各行各业受到更大的冲击。
DeepSeek进一步缓解了信息差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信息平权”。现在有很多人已经习惯使用AI,有啥问题先问一下DeepSeek、Kimi或者豆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是,AI并不是万能的。如果你过于依赖AI来寻找答案,那你可能会被坑惨了。
最近,有媒体发现,包括DeepSeek、ChatGPT在内的AI都有可能“撒谎”,为人类提供不靠谱、不真实的信息。
比如广州有位教授想通过DeepSeek查找文献,结果发现DeepSeek提供的作者是假的,年份是错的,出版社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有网友用DeepSeek写文章,举了4个例子,其中3个都查不出来,最后发现都是DeepSeek自己编的。
还有的网友用DeepSeek查交通规划,DeepSeek给了个分析答案,有鼻子有眼睛的,说是根据某规划文件得出的。
但网友一查,那份规划里根本没有DeepSeek说的内容。它又瞎编!
为什么会这样?有文章分析,这叫做“AI幻觉”,当前AI大模型内容生成的底层逻辑是基于概率,导致信息可信度参差不齐。
互联网的内容都有可能成为AI回答问题的素材,而且AI只负责整理、推理,不负责保真。
而DeepSeek之所以“幻觉”似乎更严重,是因为它加强了“思维链”,也就是联想能力更强了。
好处是它能丝滑地写出一首对仗工整、韵律巧妙的古诗,但弊端是,它容易过度发挥,有时明明找不到答案,还要强行“脑补”,最后就编出一个答案来。
其实,从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说,AI的这个问题并不是“幻觉”,而是“错觉”。因为一经提醒,它就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在精神心理学里,“幻觉”和“错觉”都是指个体看到、听到(也包括嗅觉、味觉、触觉)不存在的事物。
可是,错觉是能接受现实验证的。比如我明明听到家人喊我,但我挨个儿一问,都说没有。那我意识到,噢,是我听错了。这就叫做能够接受现实验证。
而幻觉是不能接受现实验证的,个体就是相信自己的感觉,别人怎么摆事实、讲道理,都无法说服他们。
很明显,这是不正常的。所以,在精神科临床中,幻觉属于精神病性症状,患者丧失了自知力,需要得到有效治疗。
而AI呢?它清醒得很!当你指出它回答出错了,它会马上承认错误,然后再给出另一个答案。
如果把AI看成一个人,我们可以说,AI是有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的。所以,严格来说,AI把错误信息当成正确答案的现象,这叫做“AI错觉”。
不过,当然了,大众平时说话时,不需要严格按照精神心理学的规范,可以比较随意。很多人意识到自己搞错之后,也会开个玩笑,“哎哟,是我刚刚出现幻觉了”。这也无伤大雅。
02、在AI时代,独立思考和判断反而更重要
既然,AI会产生错觉,那我们在使用时就容易有个副作用:
要是AI说啥我们就信啥,没有意识到要去辨别、判断,那很容易被“骗”;
我们甚至还可能把错误的信息传播出去,无意中成了传谣者,以讹传讹。
所以,我们使用AI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最好多留个心眼儿。
虽然现在很多人把AI的能耐吹上了天,但其实,通过上面这个问题可以看出,AI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至少目前仍是如此。
AI能非常快速、高效地整合互联网中海量的数据,但它无法完全区别哪些是信息(information),哪些是真正的知识(knowledge)。
而知识也有“低效知识”和“高效知识”之分。
低效知识虽然正确,但解决问题时很低效,甚至知道了也没啥用。真正的高效知识,才能帮助人类解决生活里遇到的实际难题。
而AI即使能识别出知识,它也无法完全识别是哪些是“低效知识”,哪些是“高效知识”。
比如我用DeepSeek等AI搜索心理学知识时,它给出的答案里经常会出现“潜意识”这个词。
我对此有所预料,毕竟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流派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国内的互联网上铺天盖地都是精神分析的信息。潜意识就是这个流派里的概念。
但我还是忍不住问AI,“潜意识”明明不属于科学心理学中的概念,为什么你还要作为答案提供给我?
AI也很老实,它承认我说得对。它还解释,因为这个概念在网上流传很广,很多人也都这么说,所以它就整合到答案里了。
那如果一个对科学心理学不太了解的普通大众,ta不能像我这样继续追问,那就很容易被AI误导,以为潜意识、精神分析流派很科学。
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AI只根据信息的多和寡来筛选信息,它并不懂得识别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非科学的;哪些是高效的,哪些是低效的。
某种信息流传广,数量上有明显优势,哪怕它是非科学的、落伍的,AI就会把这种信息整合到答案里。
有的知识很深入、高效,但如果它们很“小众”,AI可能就会收集得很少,甚至直接忽略它们的存在。然而,在有的时候,真相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
所以,AI闯入我们的生活之后,我们反而更加需要增强明辨是非、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而且,知识还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的是逻辑清晰的,能用文字、数字、图表等方式表达出来的知识。
而隐性知识是模糊的,难以表达的。很多难以言表、说不清楚的个人经验和感觉,就属于隐性知识。
至少在目前,AI在隐性知识方面的储备少得可怜。
当然,AI也是一种新事物,它还在不断发展。我们期待在未来,有可能会发展出能迅速找到高效知识、甚至具备隐性知识的AI。
比如根据最新消息,开发出DeepSeek的国内团队打通了arxiv、PubMed等顶级学术库,推出了Deep Research模式,查科研文献的速度、精确度都大大提升,“AI错觉”的问题明显缓解。
不过,在现在这个阶段,我们使用AI时还是要有意识鉴别低效知识,甚至是错误信息,再结合实践中获得的隐性知识,高效地解决实际难题。这是AI还无法做到的。
03、AI提供的心理学,也还是低效的主流心理学流派
我还向DeepSeek问了一个问题:
心理咨询师是否容易被AI取代?哪种心理咨询流派不容易被取代?
DeepSeek“思考”后回答:
在整体上,心理咨询师是不会被AI取代的,因为心理咨询师可以为来访者提供共情,情感支持等;
其中,更不容易被取代的心理咨询流派是人本主义疗法和心理动力学派。
这个答案让我哑然失笑。在某个角度上讲,所谓的心理动力学派,其实就是精神分析流派。
可以看出,即使先进如DeepSeek,它对于人的心理活动的了解还是很表浅的,还停留在人的外显记忆层面,不知道国内外主流心理学流派的局限性和低效。
当然,这太正常了,因为它本来就是基于国内外主流心理学流派的信息来整合答案的。
现在的AI无法跳出国内外主流心理学流派的框架,更没有“破框而出”的意识和能力,它还是墨守成规的。
对于AI在这方面的答案,大众不要全盘接受,更不能当成真理,否则,当精准心理学日渐成为显学时,时代淘汰你都不会打一声招呼。
现在,精准心理学已经能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发现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
从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到常见的精神障碍、重性精神障碍,最主要的根源其实是内隐记忆层面的病理性记忆。
像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这样的重性精神障碍,其实能分解成大大小小的心理问题。如果找到它们背后的病理性记忆,逐个修复,逐个击破,患者能真正康复。
对比之下,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心理学还停留在人的外显记忆层面。
我们中文里面有个词叫“心房”,不是指医学里的心脏,而是心理学上指人的情感、精神、甚至是灵魂。
如果把人的精神心理看作一座“心房”,那么精神心理问题的主要根源其实在打地基那一层,是在地底下。
现在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心理学只能在地面上寻找,在房子里面检查,没法进入地下层,自然找不到真正的根源。
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心理学仍停留在外显记忆层面
精神分析经常强调把“潜意识”意识化,希望让人知道自己潜意识里的问题。
但是事实上,精神分析流派只能做到猜测、自圆其说,无法真正地知道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就算有时猜对了,所谓的“潜意识”意识化,也没法解决实际问题。
而在精准心理学时代,把“内隐记忆”外显化,并高效地修复病理性记忆,才有真正巨大的意义。
现在,能直接进入人的内隐记忆层面的3PT技术(精准精神心理学病理性记忆修复)还无法复制。
但是,由此衍生开来的、基于精准心理学知识的第四代认知行为疗法(CBT4.0)已经初现雏形,帮助大众对于精神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重视、早干预,实现二级预防。
来源:晴日心理何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