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喜欢看《甄嬛传》这样的宫斗剧,你肯定听过一句经典台词:“你也太小看本宫的忍耐力了。”
如果你喜欢看《甄嬛传》这样的宫斗剧,你肯定听过一句经典台词:“你也太小看本宫的忍耐力了。”
而现实中的教育界,也在上演着这类“忍耐力大考验”——但是,这次的主角不是甄嬛,而是各位家长和老师。
说起来,如今的应试教育和古代的“揠苗助长”有点相似。
只不过,所有人都在抢着拔的“苗”,变成了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拼命追逐成绩的学生们。
具体来说,家长们像是拿着显微镜,仔细观察孩子学习时的每个细节;老师们则像“导游”,一会儿指点这题,一会儿讲讲方法,速度比直播还要快,生怕掉队的学生被落下。
而最关键的是,学生自己,也时常像是一只被“养在温室里的花”,外界世界对他们而言既陌生又充满挑战。
总归这一切的表现,都可以在一个关键词中体现:速成。
可是谁又知道,那些看似“进步神速”的学生,背后有多少心酸和“被推着走”的不甘?
更重要的是,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到底是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且听我慢慢道来。
当学生只靠刷题和死记硬背取得成绩时,就好比拿着锤子不断敲打木板,最后的“成果”看似牢固,其实这木板本质上没有任何承载力。
初中的数学,题目套路单一,那些成绩不错的学生,不知道背后,有多少个夜晚在题海中翻滚,有多少个练习册被耗掉,还有多少个不眠之夜,陪伴着父母和老师的“复习轰炸”?
答案是——绝对不少。
可是到了高中,那个“套路”已经不管用了。
因为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的题目千变万化,考试不仅仅是你对知识的掌握,更考验的是你能否灵活运用、能否提出新思路。
比如有一个小伙伴,曾经分享过自己初中的经历,他的数学成绩是通过刷题刷出来的,每次作业前都感觉“全身充电”,对做题充满自信。
结果刚升上高中时,数学第一节课就被“秒杀”,那道“新概念”题目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炸雷,直接把他给震晕了。
想想看,老师讲了一堆方法,他却仍然在思考那个答案的“预设套路”,完全卡壳了。
所以说,好成绩能不能延续,关键还是要看你有多深的“内功”。
比如有一次,我和一个初中班主任聊起过一个学生的学习方法。
她眼睛一亮,开始夸那个学生“高效”,说他每天除了学课本基本不干别的,题海战术打得贼猛,作业每次都做得飞快。
她还夸他是“天才”——天才,听到这两个字我差点没笑出声。
结果呢?过了半年,班主任和我再次提到这个学生,“唉,他现在在高中快挂科了。”
我当时就明白了,没了死记硬背的“题海战术”,再让他自己独立思考,最后的结果,显然不够好。
这种背后的道理,其实很简单:
题海一时爽,但你总不能,让每一道题目都给你“现成的答案”吧。
所以说,用一种方法解决所有问题,不仅是在浪费时间,更是在为你的知识积累,建一座千疮百孔的“沙堡”——只会轻而易举地崩塌。
另一种“揠苗助长”的方式,就是家长盯着成绩,拼命催促,急着让孩子“快快快”。
“为什么你还没进步?你看看别人,怎么就那么优秀?”
这种逼迫式教育,表面看似推进得快,孩子成绩越来越好,家长也开始自豪:别人的孩子玩耍,我们家孩子拼搏。
但殊不知,这种看似“关爱”的压力,可能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一道道隐形伤痕。
许多家长常常用“我要为你打拼未来”这种口号来给孩子“充电”,殊不知这背后其实是自己内心的焦虑。
“我小时候没机会,我得让孩子弯道超车!”父母看似是想为孩子铺路,但无形中,他们正让孩子背负上自己曾经未完成梦想的负担。
更糟糕的是,孩子逐渐将“考试”与“恐惧”绑定,走上了急功近利的“成绩至上”之路,心灵的负担,只能越来越沉重。
有一个朋友讲过他的经历,小时候,他爸妈一直以“你要为了未来拼命”来逼迫他。那时候,他爸妈从不允许他休息,考试前不断说“你得拼一拼”,总觉得他不够努力。
结果,他每次考完试,回家都得装作很“开心”的样子,结果倒是越来越想逃避考试。
最后,竟然在一次数学考场上,他迷迷糊糊地交了白卷,心里想着:
也好吧,至少这个“父母期待”的怪兽,可以消停一段时间,不会天天缠着我了。
结果呢?他爸妈一看成绩,连夜找老师谈话——到了后来,还是没能改变自己一直以来的教育方式,反而把自己的焦虑推给了孩子。
那孩子每次考试后的心态,渐渐地成了“就算我做得再好,也永远无法满足爸妈”的负担。
反倒有了一种解脱的感觉。
更为可怕的是,很多学校在“成绩”这个巨大的竞赛里,早早就做起了“加法”——补课、刷题、模拟考试……什么都可以来增加“成绩的砝码”。
然而学校与家长的这种短期行为,往往忽视了孩子对未来发展潜力的培养。
更糟糕的是,很多学生一开始适应了这种“硬性的成长方式”,结果进入到大学时,他们就变得“学不进去”,甚至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反弹:
我到底是为了什么在学?
所以,不管你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时候反思这一切了。
要打破“揠苗助长”的怪圈,关键还是长远思维和耐心等待。
别再以成绩为唯一指标,看眼前的数字,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成长,更不能用一时的高分来交换未来的低谷。要学会让孩子在能力上积累、在思维上深耕。
只有这样,他们的成长才不会走弯路,最终打破那些看似“成绩突飞猛进”的假象,成就真正意义上的优秀。
来源:教育思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