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毫厘间“较劲儿”,她用数据为中国掌控“风云”

B站影视 2025-02-24 22:10 1

摘要:风云气象卫星,是中国气象观测的“苍穹之眼”,用精准数据守护十四亿人的晴雨冷暖。1988年,我国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成功发射;1997年,第一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A星遨游苍穹。经历数次更新换代,如今,风云三号H星和风云四号C星预计于2025年下半

风云气象卫星,是中国气象观测的“苍穹之眼”,用精准数据守护十四亿人的晴雨冷暖。1988年,我国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成功发射;1997年,第一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A星遨游苍穹。经历数次更新换代,如今,风云三号H星和风云四号C星预计于2025年下半年发射。

风云三号D星红外高光谱仪器(HIRAS)水汽通道全球观测图

而在这背后,有一位来自南信大的女科学家——漆成莉,为其倾注智慧。她的故事,不仅关于风云气象卫星的现代化飞跃,更映照出中国气象事业从追赶到引领的壮阔征程。

漆成莉,现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二级研究员,风云卫星高精度定标与定位技术团队负责人,极轨气象卫星红外高光谱仪器责任科学家,我校97级应用气象专业校友。长期致力于卫星红外遥感、红外光谱与辐射定标工作,取得多项世界领先成果。共发表文章30余篇,主持完成13项风云卫星重点工程项目。获奖18项,国外3项,国家级1项,省部级1项,司局级13项,所在团队荣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

她一直致力于我国气象卫星红外大气探测仪器光谱与辐射定标工作,完成我国第一代及第二代红外大气探测仪器定标及检验业务系统建设;带领团队完成国内极轨卫星上首台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的定标业务系统,目前已初步成为与欧洲IASI、美国CrIS相当的空间红外辐射基准载荷之一。

在校生活:一颗种子的萌芽

漆成莉最初学习的专业是农业气象。课堂学习实践丰富,她和同学们手工绘制天气图、测量土壤温湿度、在藕舫园钓龙虾做动物解剖试验、到中山公园观察植物特性……更让她感到惊奇和敬佩的是:“植物学专业课老师能说出90%的植物品种和特性。”

1997年于南京气象学院

大四时,卫星遥感课的邱新法老师用自豪的口吻和生动的内容介绍了气象卫星方面的知识,这深深吸引了漆成莉,“卫星能够在几百甚至几万公里的高空位置,探测出大气温湿度,这简直像科幻小说。”出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她萌生了考取卫星遥感方向研究生的想法。与此同时,漆成莉在气象报上看到了FY-1C气象卫星成功发射的消息,这进一步激发了她的兴趣,也为她未来的事业埋下了种子。

两个转折:兴趣到工作的飞跃

1988年,我国第一颗风云气象卫星成功发射,并获取首张卫星云图。浩瀚寰宇中,留下了来自中国的耀眼“行星”。成就瞩目,但气象卫星不断更新换代,对于精度和准度的要求也日益提升。

2004年,漆成莉加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从此结下了与“风云”系列卫星的不解之缘。于她而言,科研工作上的第一个转折点,来自于2008年FY-3A卫星的成功升天,这颗卫星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系列的第一颗卫星,首次搭载了11台仪器,也是我国卫星上首次搭载红外大气探测仪器-红外分光计(IRAS),从理论到实践,她不断攻坚克难,开发出红外分光计定标业务系统。

为了确保数据的精确性,团队需要在地面实验室中连续两年进行仪器地面测试和数据细致分析。“每一条数据都必须绝对可靠,因为哪怕0.1K的偏差,都会影响最终结果。”漆成莉说,“就像是看着自己亲手培育的树苗茁壮成长。以前我们依赖国外数据,而IRAS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仪器,第一次让中国的卫星探测技术与国际比肩。”

为了使卫星探测的大气更精细、准确,漆成莉和她的同事又将目标瞄向了红外高光谱仪器定标。但高光谱仪器定标的难点在于仪器光机结构精密复杂,24小时运行下,任何纤毫之差都可能引发数据偏差。因此,漆成莉在2012年赴美学习相关技术,于次年回国组建团队,并成功攻关。当时欧美团队成员规模可达几十人,而她的团队仅有三四人,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漆成莉科研生涯的另一个转折点发生在2015年。面对更高精度、更复杂卫星仪器的地面处理系统研发任务,专攻红外探测仪器定标的漆成莉临危受命,带领十几位不同部门和研究方向的核心骨干,组建了一支坚实的红外高光谱定标技术攻关队伍,圆满完成了对风云卫星高精度定标关键技术的攻克任务。

从单兵作战转向带领团队协作。她说:“风云气象卫星是‘国之重器’,为卫星资料定标和定位是一份压力和成就并存的工作。”在此之前。我国在红外高光谱辐射和光谱定标等技术上的数据还是一片空白,漆成莉带领团队经过多年攻坚,2017年风云三号D星发射,成功填补这项空白,使得中国在气象卫星的定标与定位领域重新获得话语权。

团队温度:女性的力量

2022年7月15日,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中国气象局风云卫星高精度定标与定位技术团队”荣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是获得该奖项的五个团队之一。作为该团队的负责人,漆成莉的研究之路至今已走过20余年。

既是技术领军人物,也是团队的核心凝聚者,漆成莉肩上的担子远不止科研本身。如何将队伍结合得更加紧密?漆成莉认为,科研的成功是团队力量的结晶,而团队的凝聚力来自相互包容和尊重。在她看来,“每个人都是独立闪光的个体”,接纳他人的不同,学习他人的长处。“取长补短,才能共同成长”。

漆成莉特别提到,卫星定标和定位是一项长期工作。一个仪器要经历指标设计、研制多个环节才能最终随卫星发射上天,这需要5-10年的时间打磨;即便是不用调整指标的继承仪器,也至少需要2-3年。跟进仪器研制,参与试验,开发算法、检验精度、调整改进……每个成员都必须在团队合作的同时,保持足够专注和谨慎,才能为仪器搭载上天减少风险。

“我们在毫厘之间较劲儿,哪怕是细微的误差,也绝对不能忽视。”漆成莉笑着说,“每一个小小的改进,都是团队协作的结果。”

工作中的漆成莉,总是一副“忘记时间”的模样,冷静而有力量。而脱下实验服的她喜欢听歌看书,或陪伴家人,这样的时光对她来说弥足珍贵。“有时候任务紧急,实验、发射、测试一刻也不能耽误,但家里孩子和老人也需要照顾,”漆成莉说,“不仅是我,团队中的其他人也一样。在家庭和工作中我们必然要做出一些牺牲。”在她眼中,科研不仅是工作,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国家对于气象卫星高度重视,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必须对得起这一份信任。”

谈及未来,漆成莉满怀期待。尽管毕业多年,但她与母校的联系从未中断。除了与母校老师合作项目课题,后期她还将针对仪器指标的论证、同化效果等方面展开深入探索。同时,她也希望通过与母校的交流以及新技术应用和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中国气象卫星的探测能力。“大气成分的探测、新型仪器的研发,甚至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这些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漆成莉说,“世界的未知太多,这让我充满好奇,也让我感到责任重大。”

在漆成莉及其团队的努力下,中国的气象卫星事业不断刷新高度,为全球气候监测、环境保护和人类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她用智慧与坚韧书写的故事,正在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追逐属于自己的星空梦想。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

通讯员 文艳杰 曾青青 张天悦 陈爱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来自【紫金山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