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如果喜欢文章,可以评论,关注!
文|翎谕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如果喜欢文章,可以评论,关注!
婆媳关系一直是个敏感话题,可我觉得自己挺幸运,有个事事替我们着想的婆婆。
今年过年婆婆来我家小住了一周,原本想着让她好好休息,可她总是早起忙这忙那。
走的时候婆婆还偷偷塞了一个信封在床单下面,打开后我的泪水模糊了双眼。
腊月的寒风裹挟着细碎的雪花,拍打在客厅的玻璃窗上。
恍然想起去年此时,公公还在医院的病房里,和我们一起谈论着过年的计划。
谁知道一场突如其来的心梗,就这样永远带走了这个总是笑呵呵的老人。
“小琳,在想什么呢?”丈夫小张的声音把我的思绪拉回现实。
“我在想,今年咱们是不是该接妈来城里过年?”我转过身,看着坐在沙发上的丈夫,
“自从爸走后,妈一个人在老家,肯定特别想念爸,也特别孤单。”
丈夫放下手中的文件,叹了口气说:“我也一直在想这事。
前几天打电话,妈说她在老家挺好的,让我们不用担心。可我总觉得她是在安慰我们。”
上次回老家,推开院子的门,就看见婆婆正对着院子里那棵老枣树发呆。
那是公公生前最疼爱的一棵树,每到枣子熟了的季节.
公公总会细心地摘下最好的,留着给我们尝鲜。如今树还在,人却已经不在了。
“妈,在想什么呢?”我轻声问道。婆婆赶紧擦了擦眼角,笑着说:
“没事,就是看看你爸种的枣树,今年结的枣子比去年还多呢。”
那一刻我的心揪得生疼,即便儿女常回家看望.
但漫长的冬夜,老人家一个人在空荡荡的老宅子里,该是多么寂寞啊。
“要不,我们今年强行把妈接来过年吧?”我对丈夫说,“反正你也放假了,咱们开车回去接她。
这样一来,妈也不用在老家一个人待着触景生情。”
丈夫点点头:“我这就给妈打电话。”
然而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电话那头的婆婆一直说不用麻烦.
说她一个人在老家过年习惯了。连着打了好几个电话,都被婆婆婉拒了。
“看来只能回去硬把人接来了。”腊月二十八这天,我们开车往老家赶。
路上还特意买了婆婆最爱吃的桂花糕,我知道,老人家最吃这一套。
推开老家的门,婆婆正在收拾院子。看见我们来了,又惊又喜:
“你们怎么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
“妈,我们是来接您去城里过年的。”我上前挽住婆婆的胳膊,
“您就别推辞了,我们都想好了,今年一定要和您一起过年。”
婆婆的眼圈一下子就红了:“你们有心了,可是我去了,会不会给你们添麻烦?”
“妈,您说这话就见外了。”丈夫接过话头,“爸走后,您一个人在这里,我们也不放心。
况且城里过年热闹,我们带您去看看街景,去商场逛逛,保证让您过个开心年。”
一路上,婆婆像个孩子似的,透过车窗好奇地打量着路边的风景。
我偷偷观察她的表情,发现她的眼里既有对城市的新鲜感,又带着几分担忧。
“妈,您放心,到了家什么都不用操心,就安心享清福。”我笑着安慰道。
婆婆拍了拍我的手:“就怕给你们添麻烦。”
可到了家,婆婆哪里肯闲着。第二天一大早,我迷迷糊糊听见厨房传来响动。
急忙起床一看,婆婆已经在准备早餐了。
“妈,您这么早就起来了?”我揉着惺忪的睡眼。
“我睡不惯,索性起来活动活动。”婆婆系着围裙,正在和面,“我想着给你们做灌汤包。”
看着案板上整整齐齐摆着的面团,我心里一阵酸楚。
婆婆的手艺确实好,和面、擀皮、包馅,每一个动作都行云流水。
没一会儿,一笼笼晶莹剔透的灌汤包就出锅了。
“快尝尝看。”婆婆笑着给我们每人夹了一个,“就是不知道合不合你们的口味。”
咬一口,鲜美的汤汁在口中迸开,面皮薄而有韧性,馅料的调味恰到好处。
我由衷地赞叹:“妈,您这手艺太厉害了,比我强多了。”
“你平时工作那么忙,能把家里打理得这么好已经很不容易了。”
婆婆夸赞道,“我看你做的菜也很好吃。”
晚上,我们带婆婆去商场逛街。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
婆婆像个好奇的小女孩,东看看西摸摸。
路过奶茶店时,我特意给婆婆买了一杯焦糖珍珠奶茶。
“这个是年轻人爱喝的?”婆婆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眼睛一亮,“还真挺好喝的,就是太贵了。”
“妈,您就别心疼钱了。”我笑着说,“您要是喜欢,我们经常带您来喝。”
“傻孩子。”婆婆慈爱地看着我,“能和你们在一起,妈就很开心了。”
商场里播放着欢快的新年音乐,到处张灯结彩,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氛围。
看着婆婆脸上渐渐绽放的笑容,我的心里也暖暖的。
这一刻,我多么希望时光能够慢一点,再慢一点.
让我们能够把这份温馨的幸福多留住一会儿。
腊月二十九那天,我睡了个懒觉,朦胧中闻到一阵诱人的香味,睁开眼一看,已经快九点了。
急忙起床,发现婆婆早就忙活开了。
厨房里,婆婆正在调制卤水,锅里咕嘟咕嘟地煮着肉,案板上整齐地摆着切好的配料。
看见我进来,婆婆笑着说:“刚想去叫你呢,这几天你太累了,让你多睡会儿。”
“妈,您太辛苦了。”我有些内疚,“不是说好让您在这里休息的吗?”
婆婆继续忙着手里的活计:“我这一辈子都习惯早起,躺在床上反而浑身不自在。
再说了,马上就要过年了,总得准备些好吃的不是?”
我凑过去看锅里的卤水,深褐色的汤汁散发着浓郁的香气,里面漂浮着各种香料。
婆婆见我好奇,开始给我讲解:“卤水最重要的是火候,文火慢炖,让香料的味道充分渗入肉里。
你看这个茴香,要用小火炒一下再放进去……”
听着婆婆耐心的讲解,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站在母亲身边学做菜的场景。
不知不觉中,眼角有些湿润。
“好了,你先去洗漱吧,等会儿尝尝这卤味。”婆婆轻轻推了推我,
“别看我老胳膊老腿的,这点活还是能干的。”
中午,丈夫下班回来,一进门就被满屋的香气馋得直咽口水。
婆婆端出一大盘卤味,有鸡爪、鸭翅、豆干、花生,每样都色泽诱人,香味四溢。
“妈,您太厉害了!”丈夫尝了一口,赞不绝口,“这味道比外面卖的好太多了。”
看着儿子狼吞虎咽的样子,婆婆脸上写满了欣慰:
“喜欢吃就多吃点,妈给你们卤一大锅,过年的时候当零嘴。”
吃过午饭,我收拾碗筷的时候,发现洗衣篮里的衣服不见了。
原来婆婆已经把衣服分类整理好,正在阳台上晾晒。
“妈,这些事我来做就行。”我连忙过去帮忙。
“没事,我闲着也是闲着。”婆婆一边仔细地抖平衣服上的褶皱,一边说,
“你看这件毛衣,要这样晾才不会变形。”
除夕前一天,我在整理房间时,无意中发现婆婆的枕头下压着一张照片。
那是去年春节时全家的合影,公公坐在正中间,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
照片的边角有些磨损,显然经常被翻看。
晚上,我看见婆婆独自坐在阳台上,手里捧着那张照片出神。
外面的霓虹灯光映在她的脸上,勾勒出深深的皱纹。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热闹的城市生活,也许并不能完全抚平她内心的思念。
“妈,外面冷,我们进屋吧。”我轻声说道,顺手披了件外套在她肩上。
婆婆回过神来,擦了擦眼角:“你爸走得太突然了,连个交代都没留下。
有时候我睡不着,就会想起他在世时的点点滴滴。”
我在婆婆身边坐下:“您想说就说说,想哭就哭出来。”
婆婆叹了口气:“你爸这个人,年轻时脾气倔,为了工作,没少和我拌嘴。
可日子久了,我就发现他其实是个细心的人。
每次我生病,他总是默默地照顾,从不说一句抱怨的话。”
说着说着,婆婆的眼泪就落了下来:
“去年腊月,他还说要带我去城里看看,说要给你们一个惊喜。
谁知道这惊喜没等来,人却先走了。”
我紧紧握住婆婆的手:“妈,您别难过。
以后您就在城里多住些日子,我和小张会好好陪您。”
婆婆擦干眼泪,挤出一丝笑容:“傻孩子,我知道你们是好意。
可我不能一直赖在你们这里,你们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
“您别这么说。”我认真地看着婆婆,“您在这里,我们反而觉得家里更有生气。
您看,这几天家里每天都香喷喷的,连小张都说从来没吃过这么好的饭菜。”
“是吗?”婆婆的眼睛亮了起来,“那以后我给你们多做些拿手菜。你看你那么瘦,得多吃点。”
原来所谓的婆媳关系,不过是两个女人之间的相知相惜。
在这个寒冷的冬夜,我们的心却格外温暖。
丈夫朝着我们喊:“妈,小琳,进来喝点热茶吧,我泡了您爱喝的茉莉花茶。”
婆婆笑着站起来:“好,好,都进屋暖和暖和。”
看着婆婆的背影,我忽然明白,家,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人放下心事,诉说衷肠的温暖港湾。
而我们,就是婆婆最亲近的港湾。
正月初六的早晨,我正在厨房准备早餐,婆婆突然走进来,欲言又止。
我心里一紧,似乎猜到了她要说什么。
“小琳,”婆婆轻声说,“你们明天就要上班了,我也该回去了。”
我手上的动作顿了一下:“妈,您刚来一周,这就要走啊?多住些日子吧,等天气暖和些再回去。”
婆婆摇摇头:“你们要上班了,我在家反而让你们操心。再说了,老房子总得有人照看着。”
我放下手中的铲子,转身看着婆婆:“您别这么说,有您在家里,我们反而觉得踏实。
这几天您帮我们收拾屋子,做可口的饭菜,我都觉得自己又回到小时候了。”
婆婆笑了笑:“傻孩子,我知道你们是好意。
可是你们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我这个老太婆总不能一直赖在这里。”
说着,她拍了拍我的手,“等五一的时候,我再来住几天,好不好?”
我正要再劝,丈夫从外面进来了。
听说婆婆要走,他也很不舍:“妈,再多住几天吧,我请两天假陪您。”
婆婆却很坚持:“不用了,你们的心意我都明白。
这几天过得很开心,我也该回去了。你爸的坟上该添些新土了,老房子的门窗也该修修了。”
听到这里,我和丈夫都沉默了。我们知道,婆婆说的都是实情。
老家的房子年久失修,公公的坟茔也需要人照料,这些都是割不断的牵挂。
晚上,我帮婆婆收拾行李。
看着她一件件整理着这几天我们给她买的新衣服,小心翼翼地叠好,放进旧皮箱里。
那些在商场里买的零食,她非说带不了那么多,让我们留着自己吃。
“妈,这些衣服您都带上。”我一边帮她收拾,一边说,“冬天还长着呢,您穿着暖和。”
婆婆摸着那件羊绒开衫,眼里闪着泪光:“你们对我太好了。
这辈子,我最大的福气就是有你们这样的儿子儿媳。”
我忽然觉得鼻子一酸,转身假装整理衣柜,不想让婆婆看见我的眼泪。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开车送婆婆回老家。一路上,婆婆不停地叮嘱我们:
“路上开车慢点,回去了好好上班,不用总惦记我。”
把婆婆送到家,看着她站在老房子的门口向我们挥手,我的心里莫名地难受。
回程的路上,车里异常安静,连丈夫也一反常态地沉默不语。
回到家,我开始收拾婆婆住过的房间。
掀开床单时,一个淡黄色的信封从枕头底下滑了出来。
我打开信封,里面是整整齐齐的五千块钱,还有一张字条。
“儿子儿媳,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你们工作不容易,妈没什么本事,就攒了这些钱给你们补贴家用。
以后不用总惦记我,我一个人在老家挺好的。
你们的心意我都明白,但我不能总是麻烦你们。等你们想我了,就回来看看。”
看着字条上有些颤抖的字迹,我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
这些钱,一定是婆婆平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
想起这几天她总是说商场里的东西太贵,喝奶茶太浪费。
原来她是舍不得花自己的钱,却把积蓄偷偷留给我们。
我跑到客厅喊丈夫:“小张,快来看!”
丈夫看完字条,眼圈也红了。我们相视无言,都在想着同一件事:
这个总是为儿女操心的老人,什么时候才能真正为自己活一回?
“小琳,”丈夫突然说,“要不咱们每个月抽空回去看看妈吧。
不用等她来,我们主动去。”
我点点头:“嗯,而且我们得想办法把妈接来城里住。
老房子那么冷清,她一个人住着多孤单。”
看着窗外的夕阳,我想起婆婆临走时的笑容。
那一刻,我深深明白了:所谓的家人,不是血缘的羁绊,而是心与心的温暖相依。
婆婆给我们的,不仅是五千块钱,更是一颗永远牵挂儿女的母亲的心。
我拿起手机,给婆婆发了条信息:
“妈,我们已经收拾好房间了,您的床我们给您留着,随时等您回来。”
没过多久,婆婆回复了:“傻孩子,等开春了,我就去找你们。”
我看着手机屏幕,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笑容。
窗外的霓虹灯一盏盏亮起,城市的夜晚依然喧嚣。
但我知道,在遥远的老家,有一盏等待游子归家的灯永远为我们亮着,那就是婆婆的心。
你们喜欢我的婆婆吗?你们和婆婆是怎么相处的?
如果喜欢本文章,或者有什么观点可以发表在评论区一起交流,同时可以点点关注,账号会持续更新精彩故事,你的评价和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配图来自网络
来源:林深史见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