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运营:百果园2.5万社群如何用“报恩价”撬动8000万会员增长

B站影视 2025-02-24 18:12 1

摘要:在流量红利见顶的今天,品牌们疯狂追逐的“10万+”正沦为一场幻觉——公域平台高昂的获客成本、算法支配下的无常曝光、用户与品牌间脆弱的“点赞之交”,让增长陷入囚徒困境。

在流量红利见顶的今天,品牌们疯狂追逐的“10万+”正沦为一场幻觉——公域平台高昂的获客成本、算法支配下的无常曝光、用户与品牌间脆弱的“点赞之交”,让增长陷入囚徒困境。

而真正聪明的玩家早已意识到:真正的商业护城河,不在于收割多少流量,而在于能否把用户沉淀为“数字资产”。私域运营的核心,恰恰是通过社群构建一个“高信任、高交互、高密度”的关系场域,让用户从“过客”变成“共建者”。

在水果零售行业,百果园的名字几乎人人皆知。但你可能不知道,这家公司不仅在货架上摆满了诱人的榴梿和草莓,还在手机里悄悄建起了一座“水果王国”——通过社群运营,它让很多用户心甘情愿成为“果粉”,甚至有人调侃:“进了百果园的群,钱包就再也没胖过!”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百果园是如何把微信群变成“水果印钞机”的。

01

从收银台到微信群:

私域流量的“甜蜜陷阱”

如果你在百果园买过水果,一定对收银员的这句灵魂拷问不陌生:“加个会员吧,可以享受果粉价哦!”别小看这短短一句话,它可是百果园私域流量的“黄金入口”。百果园通过线下收银体系与线上社群的打通,让80%的到店顾客“一键入群”,短短几年间,企业微信好友数飙升至1900万,社群数量接近2.5万个。

顾客踏入百果园,精心挑选了一盒红芭蕾草莓。在收银台,店员笑容满面地介绍:“即刻加入会员,立享5元优惠,还有机会在群里抢购每周特价商品!”扫码后,立刻被拉进“XX社区百果园宠粉群”。下一秒,群里弹出一条消息:“新人专属福利!榴梿千层蛋糕半价券已发放,点击领取!”——从一颗草莓到一块蛋糕,百果园的“甜蜜陷阱”就这么铺开了。

这种“线下引流+线上转化”的模式,让百果园的会员数一路狂飙至8000万,其中年活跃会员超过2000万。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社群用户的复购率高达30%,远超普通会员。

很多企业不懂得社群的入口在哪里,其实就在日常交易的每一个细节和场景中。百果园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将每一次购买行为转化为社群入口,通过精准的优惠和福利,激发用户的参与热情,逐步构建起一个高粘性的用户生态。这种精细化运营策略,不仅提升了用户忠诚度,更实现了流量的高效转化。

02

社群的三步运营法则:

“人—货—场”的深度融合

你以为百果园的群只是发发优惠券?Too young!他们的社群运营,简直把“人货场”玩出了花。

(1)固定水果日:让吃货养成“生物钟”

每周三的“果粉狂欢日”、每月18日的“会员宠粉节”……百果园把社群变成了“水果版双11”。例如,智利车厘子J级仅售29.9元/斤,活动期间狂销4075吨,销量激增499%!群内还采用“倒计时接龙”策略:“仅剩50份,速来抢购!”这种饥饿营销方式,使社群打开率持续稳定在70%以上。

某个周三早上10点,李阿姨的手机突然震动:“今日果粉价!海南金钻凤梨9.9元/个,限时3小时!”她迅速@群主:‘帮我留两个!’随后便在群里分享了刚切开的凤梨照片:“超甜!姐妹们快来尝尝!”用户自发成了“种草机”。

(2)“三无退货”+知识库:把服务变成“社交货币”

百果园有个撒手锏——“不好吃三无退货”(无小票、无实物、无理由)。这政策看似冒险,却在社群里成了“信任加速器”。更绝的是,他们用AI知识库武装店长:当用户在群里问“糖尿病人能吃什么水果?”,系统秒回一篇《低糖水果指南》,附带推荐清单和小程序链接。这种“科学宠粉”操作,让社群咨询转化率高达40%。

新手妈妈小王在群里问:“宝宝便秘吃什么水果好?”5分钟后,店长甩出一张长图:“西梅泥+火龙果,今日特价组合仅限本群!”——知识+优惠的双重暴击,谁能扛得住?

(3) 精准推荐:比男朋友更懂你的胃

你知道吗?百果园的社群能记住你去年冬天买的每一颗草莓。通过分析消费数据,他们给用户打上“榴梿控”“草莓党”等标签。比如,当云南蓝莓上市时,系统会自动@群里买过莓类水果的用户:“您喜欢的爆浆蓝莓到货啦,第二盒半价哦!”这种操作让新品推广效率提升3倍。

社群的本质是连接用户与商品的桥梁,通过情感共鸣和个性化服务,让每一次互动都充满温度。用户在这里不仅是消费者,更是参与者和传播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社群生态。百果园的社群运营,真正做到了“懂你所需,予你所求”。每一次精准推送,都像是老友间的默契问候。用户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社群也因此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03

“坐商”到“行商”:社群的千店千面

传统水果店靠天吃饭,百果园却让6000家门店在社群里“卷”出了新高度。他们赋予每家店自主创新的“柔性策略”:诸如A店店长以红包互动见长,B店热衷于分享果切技艺,C店则推出了别出心裁的“水果盲盒”活动……总部只规定“刚性动作”(如全国促销),剩下的自由发挥。于是,你能看到:

深圳海岸城店:每天下午3点准时开启“水果吃播”,试吃新到的猫山王榴梿;

北京胡同店:发起“老北京水果记忆”话题,用京白梨勾起大爷大妈的情怀消费;

上海写字楼店:推出“29分钟极速达”套餐,白领们边开会边拼单。

“千店千面”的策略,使得单店年均社群流水轻松突破50万元大关,而总部仅需提供标准化的运营工具——诸如自动生成文案的SOP系统,即便是60岁的店长大叔,也能游刃有余地运用‘表情包营销’,展现创意与活力。

翻开百果园的成绩单,这些数字会告诉你什么叫“私域的力量”:

8000万会员:即每18位国人中,就有1位是百果园的忠实拥趸,更有500万付费会员,年均慷慨解囊逾2000元。

单月3亿GMV:社群贡献了其中35%,光靠群接龙就能日销千万元;

成本降低50%:社群获客成本仅需2元/人,远低于传统电商平台,如阿里巴巴在2019年的获客成本为48.53亿元人民币,占总营收的3.02%,相当于约48.53元/人。

损耗率骤降30%:得益于社群预售与精准推送的智慧策略,门店库存近乎清零,效率卓显。

更绝的是,疫情期间,百果园靠社群发起“社区团购救急行动”,3天卖出1000吨水果,帮5000家门店渡过难关——此等社群,岂止微信群可比,分明是那承载希望与生机的“水果诺亚方舟”!

很多品牌做社群,只知道SOP,却不知道SOP背后的柔性和个性。百果园的成功,恰在于其对“人”的深刻理解。每个店长不仅是执行者,更是创意者,将个人特色融入社群运营,形成独特的“店格”。这种“刚柔并济”的策略,让社群不再是冰冷的营销工具,而是充满温情的社交场域,用户在这里感受到的不仅是优惠,更是情感的共鸣与连接。

结语

百果园CEO姚杨曾说:“未来的零售,不是人和货币的连接,而是人和人的信任。”当一颗水果从货架跳进微信群,它就不再是商品,而成了情感纽带——毕竟,谁能拒绝一个天天发红包、教挑水果,还管售后的小伙伴呢?

私域运营的终极目标,是让用户觉得“这个群是我的”,而非“这个群想赚我的”——而这恰恰需要品牌放下流量思维,用长期主义的心态,在社群里种下一颗颗“信任的种子”。

从街边小店到私域巨头,百果园用社群证明:哪怕卖的是最普通的水果,只要玩转“人情味+数据力”,也能在手机里种出一片热带雨林。(完)

来源:江刀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