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刮起科学旋风 周国辉:创新科学教育 培育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小龙”

B站影视 2025-02-24 17:16 1

摘要:首场直播的两位嘉宾,是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院长、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教授与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陈文智教授。

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董洁

从新闻到见解,字里行间读懂社会万象。

有观点有思想,智慧碰撞把握时代脉搏。

让我们一起《读端》,一起“潮”。

本期嘉宾是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

(视频由AI共同创作)

2月17日19:30,朋友圈开始刷屏浙大DeepSeek系列专题线上公开课。

首场直播的两位嘉宾,是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院长、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教授与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陈文智教授。

他们说,希望为观众们揭密DeepSeek的“破圈”之力。因此,在浙大ai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公众号上,吸引了超过37.7万名观众在线观看。

浙大DeepSeek公开课刷屏,人工智能大咖揭秘“破圈”之力

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

今年开年以来,随着“杭州六小龙”的持续走热,在浙江和杭州着实刮起了一股科学旋风。

离每年的科技活动周和科技工作者日虽然还远,但各地的科普活动已经开始热络起来。最近杭州、绍兴等地都在开讲“新年开学科学第一课”。科普经常化势头看来正在形成,值得期待。

上周三(2月19日),我参加了省科普联合会与上城区在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共同举办的“科星引航”计划启动活动。

这是省科普联合会今年面对青少年群体的重点科普品牌活动,其源自去年被评为浙江省“我为科普代言”TOP10的姚爱英“不追歌星追科星”这句名言。

姚爱英系省科普联合会会员,多年前在乡村学校任教期间,针对当时港台流行明星风靡校园、学生群体追星热潮高涨的现象,提出“不追歌星追科星”的教育理念,并以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巨匠为榜样,通过组织学生给航天科研团队写信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理想。这一育人传统自创立至今已延续33年。社会组织应当汲取成员和社会的智慧。

青少年是科普工作最重要的受众群体。“科星引航”计划旨在通过邀请院士、顶尖科技创新者及科学传播专家走进校园,以讲座、科学实验、科技实践等多种形式,构建青少年与科学家之间的沟通桥梁,激励青少年追求科学梦想,以深化“少年科小二”计划。

那天我与同学们一起聆听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农业生命环境学部主任喻景权以“学习科学家精神,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讲座,观摩他与同学们互动交流的热烈场面,并参观了杭师大第一附小。对我来说,半天内其实上了三堂课。

一是“第一课”。喻景权院士是知名的农学科学家、植物学家,在农业特别是蔬菜科研领域,有许多重要成果,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许多贡献,本身就是科学家精神生动的体现。喻景权院士虽然没当过科技特派员,但他一直秉持科技特派员的理念,长期奔波在乡村田野,为农民服务、为农村服务、为农业服务,把论文写在田间大地上,是农民们的“财神爷”。

二是“历史课”。杭师附小只有8亩地,看似一个袖珍的学校,但内在的梦想和追求的空间很大。杭师附小创建于1906年,即将迎来120岁生日,经历了从旧中国积贫积弱到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风雨历史,是一所有着深厚人文和历史感的小学。

三是“创新课”。近年来,杭师附小依托和挖掘在地独特人文资源,把贝壳博物馆、钱币博物馆、军事博物馆、西湖博物馆等办进了校内,让孩子们就像在博物馆里上小学,在小学教育特别是思政教育有不少创新成果。这种从实际出发、就地就近用好用活校内外资源,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做法值得弘扬。

中小学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科学精神,就是要让孩子们从小保持好奇心,敢于提问,乐于发现,善于思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志,为健康人生奠基。

杭州最近涌现了“六小龙”,其实何止“六小龙”。真心希望通过开展“科星引航”“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进一步丰富和创新科学教育,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造就人才辈出的良好生态,在今天的青少年中明天能涌现出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小龙”。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