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趟直达车,中途仅停靠一站。虽然这趟车行驶缓慢,耗时长,但因夜间行车,睡一觉就可到目的地,成为很多上海人的钟爱。
周末,又一次踏上绿皮火车去广州出差。
这是一趟直达车,中途仅停靠一站。虽然这趟车行驶缓慢,耗时长,但因夜间行车,睡一觉就可到目的地,成为很多上海人的钟爱。
也就是在这趟车上,我认识了一个上海人;在漫长的共同旅途中,他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这列火车上的悲伤故事。
那还是七八年前,这趟绿皮火车从上海可直达香港。它每天承载着无数旅客的梦想、希望和回忆,穿梭在繁华与静谧之中。
那天夜幕降临时,上海火车站的灯光在寒风中显得格外温暖。列车静静地停靠在站台旁,等待着即将踏上旅程的旅客。
在软卧车厢的角落里,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正紧紧握着她孙女的手,眼中满是不舍。
这位老人姓王。后来车厢里的人叫她王奶奶。
“奶奶,你真的要一个人去香港吗?”女孩的声音有些哽咽。
王奶奶轻轻拍了拍孙女的手,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没事的,奶奶只是去看看你爸爸。他在香港工作那么多年,我还没去过呢。你放心,奶奶会照顾好自己的。”
女孩的爸爸在香港工作,已经多年没有回家。王奶奶这次决定独自前往香港,不仅是为了看看儿子,也是为了完成一个埋藏多年的心愿。
然而,她的身体状况并不乐观,医生曾多次建议她不要长途旅行。但王奶奶执意要去,谁也拦不住。
列车缓缓启动,女孩站在站台上,目送着奶奶的身影逐渐远去。
王奶奶的包厢里还有三位旅客:一位中年妇女李阿姨,一位年轻的摄影师小张,以及一位中年商人陈先生。
四人彼此陌生,却在接下来的旅程中,因王奶奶而产生了交集。
列车驶出上海后,王奶奶从行李中掏出一本老相册,开始翻看。相册里全是她与家人的合影,尤其是她与儿子小时候的照片。李阿姨注意到王奶奶的神情有些落寞,便主动搭话:“阿姨,您这是要去香港探亲吗?”
王奶奶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泪光:“是啊,我儿子在香港工作,已经好多年没回家了。我这次去,就是想看看他。”
小张听到这里,忍不住问道:“那您为什么不让他回来看看您呢?”
王奶奶叹了口气:“他工作忙,总是说没时间。我也不想耽误他,就自己过去看看。”
陈先生一直沉默不语,但听到这里,他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似乎想起了什么。
插一句话,这个陈先生,就是给我讲故事的上海人。
午夜时分,列车驶入一片偏僻的山区间。突然,王奶奶感到胸口一阵剧痛,呼吸变得困难。她试图从包里拿出药,但手却颤抖得无法打开药瓶。李阿姨见状,立刻上前帮忙:“阿姨,您怎么了?是不是心脏不舒服?”
王奶奶勉强点了点头,脸色苍白得吓人。小张赶紧跑去叫列车员,而陈先生则迅速地替老人打开药瓶,递给李阿姨:“赶紧让她服下药。”
在李阿姨和陈先生的帮助下,王奶奶服下了药,但情况并没有好转。
列车员很快赶到,并通知了列车长。由于列车正在行驶中,最近的医院还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到达。列车长决定紧急联系前方车站,安排救护车等候。
王奶奶的意识逐渐模糊,但她依然紧紧握着那本老相册,嘴里喃喃自语:“儿子……儿子……”
李阿姨握住王奶奶的手,轻声安慰:“阿姨,您坚持住,我们马上就到医院了。”
小张拿出相机,悄悄拍下了这一幕。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总觉得这一刻值得被记录下来。
陈先生则默默地坐在一旁,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突然开口:“阿姨,您儿子叫什么名字?也许我能帮上忙。”
王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出了儿子的名字和联系方式。陈先生拿出手机,拨通了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疲惫的男声:“喂,哪位?”
陈先生简短地说明了情况,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后传来一声哽咽:“我……我马上赶过去。”
列车终于抵达了前方车站,救护车早已等候在站台上。医护人员迅速将王奶奶抬上担架,送往医院……
火车继续开动了。
陈先生和其他几位陌生人呆呆立在车厢里,半晌说不出一句话。原本王奶奶只是一个陌生老人,但因为这场同行遭遇,冥冥之中成了忘年之交。
他们在内心默默祈祷,保佑老人平安度过此劫难。
然而,事与愿违。
后来,陈先生又拨通王奶奶儿子的手机。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悲伤的声音:王奶奶在送往医院的当晚,就已撒手人寰。
火车依然在夜色中前行。听完陈先生的故事,我陷入沉思中。
一段旅程,几个陌生人,就是一段人生。悲也好,喜也罢,都是一份珍贵的回忆。
王奶奶的离去,不仅让家人感到痛苦,也让那些偶然与她同行的陌生人明白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或许,真正的悲伤并不在于离别本身,而在于那些未曾说出口的爱与遗憾。
来源:忆子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