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 App上线一月下载量破亿 烧钱换市场策略失效?

B站影视 2025-02-24 22:50 1

摘要:1月11日,DeepSeek正式发布官方App(手机应用软件)并上线iOS(由苹果公司开发的移动操作系统)与安卓应用市场。1月20日,DeepSeek悄然开源了推理模型DeepSeek-R1(模型名,以下简称R1)。

DeepSeek(深度求索)正在打破原本相对稳定的AI(人工智能)市场格局。

1月11日,DeepSeek正式发布官方App(手机应用软件)并上线iOS(由苹果公司开发的移动操作系统)与安卓应用市场。1月20日,DeepSeek悄然开源了推理模型DeepSeek-R1(模型名,以下简称R1)。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数据分析平台QuestMobile(平台名)独家获得的最新数据显示,至2月9日,DeepSeek的App累计下载量已超1.1亿次,周活跃用户规模最高近9700万。其中,1月20~26日,DeepSeek的App周下载量达到226万次。次周,下载量则直接飙升至6300万次,环比增长超2700%。更重要的是,DeepSeek几乎没在营销上投入一分钱。

与DeepSeek几乎同一时间推出新模型的Kimi(月之暗面旗下国产大模型)似乎正沦为“配角”。QuestMobile数据显示,1月20~26日,Kimi周活跃用户规模环比增长不到28%,同期DeepSeek的周活跃用户规模环比增长超750%。

在DeepSeek崛起之前,Kimi是国内话题度最高的、来自创业公司的AI(人工智能)产品。不过,除了用户体验本身,当时外界围绕它更多的讨论在于营销和投流获客。记者统计移动营销平台 AppGrowing(平台名)数据发现,自2024年3月开始,Kimi的总投放金额预计高达9亿元。而这种大规模烧钱、靠营销维持用户增长的方式,并没有为Kimi带来太多正向反馈。

同样在花钱投流买量上毫不手软的,还有字节跳动旗下的豆包,曾经两个月的投放总额预计就高达3亿元。在DeepSeek爆火之前,豆包是中国活跃用户量最高的生成式AI应用。

周活跃用户近9700万

DeepSeek的App上线后的第一周,并没有在市场引起太大的水花。记者从QuestMobile独家获得的数据显示,1月13~19日,DeepSeek的App周下载量仅为28.5万,远不及豆包(452万)以及Kimi(155.7万)。

随着DeepSeek正式发布并开源推理模型R1,该公司瞬间成为科技圈、投资圈和媒体圈讨论的焦点。1月20~26日,DeepSeek下载量已初现增长势头,达到226万次,环比增长超690%,超越同期的Kimi,飙升至国内第二,仅次于豆包。

R1的成本堪称“白菜价”,性能却与OpenAI(公司名)的最强推理模型o1“掰手腕”,这引发了市场对大模型算力竞赛的质疑。1月27日,英伟达遭遇“历史性”大跌,市值蒸发近6000亿美元。硅谷、华尔街开始因为这股“东方神秘力量”,陷入怀疑与恐慌之中。

DeepSeek在海外的爆火,也带动了国内用户对DeepSeek的好奇与试用。这个春节,DeepSeek在国内迎来了“泼天”流量,成了年夜饭饭桌上的“下饭”话题。

1月27~2月2日,DeepSeek下载量开始爆发式增长,以近6400万次的下载量遥遥领先。这个数字,几乎是同期其他国内AI应用周下载量总和的6倍。访问量激增,一度让DeepSeek崩溃。这也带来需求外溢的机会,据QuestMobile数据,1月27~2月2日,国内其他主流AI大模型应用的平均下载量环比增长了34%。

此外,算力云平台也接到了DeepSeek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流量。

2月1日,国产大模型云服务平台硅基流动和华为云联合发布了基于昇腾云服务的R1和V3(亦为DeepSeek旗下模型)推理服务。当天,大量用户涌入,硅基流动的DeepSeek模型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服务陷入瘫痪状态。

DeepSeek彻底的技术开放,也成就了各大厂商部署竞品的生态奇观。

2月2日,秘塔AI官宣接入“满血版”R1推理模型。

2月8日,百度文小言也接入R1模型优化了拍照解题功能,之后又宣布将把DeepSeek接入搜索中。

2月16日,据央视新闻不完全统计,在不到一周时间内,三大基础运营商、超过15家芯片厂家,还有包括云服务、网络科技、金融在内的200多家企业,以及多个手机厂商、车企和地方政府政务系统也加入其中,甚至连微软、英伟达和亚马逊等世界级云计算巨头也宣布接入DeepSeek。

QuestMobile数据显示,2月3~9日,DeepSeek周活跃用户规模仍不减增长势头,逼近9700万。接入DeepSeek后的秘塔AI周下载用户数环比增长了115%,周日均活跃用户规模增长了50%。

“重金投流”策略失效?

在国内外用户的热情追捧中,DeepSeek的光芒几乎淹没了其他大模型。

事实上,就在1月20日,即DeepSeek 开源R1模型的当天,Kimi灰度上线了k1.5多模态思考模型的预览版,但并未引起太高的关注度。

QuestMobile数据显示,1月20~26日,Kimi的周活跃用户规模环比增长不到28%,而DeepSeek同期的周活跃用户规模环比增长超750%。

1月31日,Kimi正式上线k1.5多模态思考模型。1月27~2月2日,Kimi周下载用户数环比增长63%。然而,周日均活跃用户规模环比仅增长了13%。

在众多国产AI大模型中,Kimi与DeepSeek的产品形态最为相似,二者都是技术驱动型“选手”——Kimi凭借20万汉字长上下文窗口解决长文本处理痛点,DeepSeek则以万亿参数+极致推理成本优化展现通用能力。

2月18日,月之暗面和DeepSeek几乎同时发布各自最新的论文,主题也是直接“撞车”,均在挑战Transformer架构(一种深度学习模型)最核心的注意力机制,以更高效的方式处理更长的上下文。

在DeepSeek崛起之前,Kimi是国内话题度最高的来自创业公司的AI产品。彼时,外界围绕Kimi更多的讨论在于其擅长营销和投流获客,小红书、B站、知乎等都是Kimi重点投放的平台。而如今,Kimi似乎正沦为DeepSeek“配角”。

记者通过梳理移动营销平台AppGrowing的预估数据发现,自2024年3月开始,几乎每月Kimi的广告投放都达到上千万元。其中,2024年10月和11月均在2亿元以上。截至目前,预计Kimi的投放总金额高达9亿元。

而这种大规模投放、靠营销维持用户增长的方式,并没有为Kimi带来太多正向反馈。“烧钱”买用户容易,留住用户难。R1以及k1.5多模态思考模型推出之前的几周,“自来水”流量还没来之前,Kimi的周下载量、周日均活跃用户规模均一直呈下滑趋势。

DeepSeek的崛起,让Kimi不得不反思其“重金投流”策略究竟是否有效。这也导致Kimi如今最重要的一项转变——大幅收缩产品投放预算,包括暂停多个安卓渠道的投放,以及第三方广告平台的合作。

陷入困境的不仅是以月之暗面为代表的AI初创公司,科技大厂同样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在花钱投流买量上,字节跳动的豆包也是毫不手软。记者统计AppGrowing数据发现,豆包在2024年6月和2024年8月的投放力度比Kimi还要大,仅这两个月的投放总额预计高达3亿元。

事实上,在各家的投放渠道中,基本都离不开字节跳动的巨量引擎(字节跳动旗下广告投放平台涵盖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等营销资源)。而背靠字节跳动的豆包,更是将流量池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在DeepSeek爆火之前,豆包曾是中国活跃用户量最高的生成式AI应用。然而,DeepSeek仅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让豆包用数亿元成本堆积出来的领先优势不复存在。更为打击的是,DeepSeek几乎没有在营销上花一分钱。

1月22日,就在DeepSeek和月之暗面推出各自的推理模型后,字节跳动正式发布豆包大模型1.5Pro版本,称该模型在AIME(美国数学邀请赛)测试中的表现优于OpenAI的o1模型。

但模型版本的更新,并未让豆包趁热“圈粉”一波。模型更新当周(1月20~26日),豆包的周下载用户数仅环比增长4%。雪上加霜的是,豆包周日均月活用户规模不增反降,环比降低了4%。

每日经济新闻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