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项发表于JAMA的综述研究指出,看似健康的年轻人(40 岁以下)院外心脏骤停,生存率较低,病因复杂多样,可能是由遗传性或后天获得性心脏病,或者非心脏病因导致。
近日,一项发表于JAMA的综述研究指出,看似健康的年轻人(40 岁以下)院外心脏骤停,生存率较低,病因复杂多样,可能是由遗传性或后天获得性心脏病,或者非心脏病因导致。
研究显示,全球范围内,40岁以下看似健康的成年人中,院外心脏骤停的发病率为4~14例/10万人年。在美国,每年约35~45万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仅约10%能够存活。具体到年轻人,约60%在抵达医院前死亡(推测为心脏性猝死),约40%能存活至住院,而存活至出院的仅占9%~16%,其中约90%出院时神经功能状态良好(脑功能分级为 1 或 2 级)。
在病因方面,心脏性病因是主要因素之一。尸检研究表明,55%~69%的心脏性猝死的年轻人存在潜在心脏问题,如心律失常性猝死综合征、冠状动脉疾病等心脏病。
此外,非心脏性病因也不容忽视,包括药物过量、肺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癫痫发作、过敏反应和感染。
颅内出血导致神经原性心室颤动、阿片类药物过量继发缓慢性心律失常以及血清电解质紊乱。阿片类药物、兴奋剂(如可卡因)或补充剂(如草药、能量饮料)也可通过延长 QT 间期导致心脏骤停,进而诱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先天性疾病,如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且走行于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可通过心肌缺血诱发心脏骤停。
值得注意的是,超过半数推测为心脏性猝死的年轻人存在可识别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和糖尿病。
在院外心脏骤停的年轻幸存者中,2%~22% 可能患有遗传性心脏病,如长QT综合征或扩张型心肌病,这一比例低于尸检确诊为心原性猝死的非幸存者(13%~34%)
对于心脏骤停的年轻幸存者,全面评估至关重要。复苏后应进行基础代谢指标、血肌钙蛋白检测、尿液检查、心电图、胸片、CT等检查,以排查潜在病因。
若初始评估未发现病因,则需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筛查结构性心脏病或瓣膜病。
对于非可逆性心脏病因导致心脏骤停的幸存者,植入心脏除颤器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全球范围内,40岁以下成年人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率为4.2~7.8/10万人年。其发生在休息和睡眠时更为多见,运动时相对较少。而且,遗传因素在其中也起到一定作用,遗传检测有助于诊断和治疗心肌病及原发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对一级亲属进行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识别无症状的患病亲属。
文章呼吁,应提高公众急救意识,优化急救流程,以提升年轻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同时,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明确病因并制定更精准的防治策略。
来源: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Apparently Healthy, Young Adults. JAMA.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025.
转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