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选秀媒体NBADraft PointNBA非常看好徐昕,认为他发展潜力巨大,建议NCAA多关注这个宏远的大个子。对于已经征战CBA的他来说,留在CBA还是冲击NCAA?真的是一场关乎未来的博弈
选秀媒体NBADraft PointNBA非常看好徐昕,认为他发展潜力巨大,建议NCAA多关注这个宏远的大个子。对于已经征战CBA的他来说,留在CBA还是冲击NCAA?真的是一场关乎未来的博弈
徐昕的潜力究竟有多大?身高2米26的徐昕,凭借罕见的静态天赋和逐渐显露的动态能力,已成为中国篮球圈热议的焦点。本赛季他在CBA场均9.3分钟内贡献4.2.4分4篮板1盖帽,77.4%的投篮命中率更展现出高效终结能力。尤其在对阵青岛男篮的两场比赛中,他分别交出9分6篮板2抢断和10分5篮板4盖帽的亮眼数据,证明了自己在面对同年龄段顶级内线(如杨瀚森)时的竞争力。然而,广东男篮受限于外援政策调整和即战力需求,始终未能为其提供稳定出场时间,主教练杜锋更在公开场合对其表现保持谨慎态度,直言“年轻球员需要时间沉淀”。这种“高潜力”与“低兑现”的矛盾,正是徐昕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如果去了NCAA,他的技术肯定会再次重塑,视野也会跟现在不一样。 NCAA的对抗强度和战术体系远高于CBA青年梯队。徐昕目前的短板——防守挡拆选择、核心力量不足、比赛阅读能力——恰恰是NCAA训练体系最擅长的改造方向。例如,美国大学篮球强调“位置模糊化”培养,可帮助他开发中远投能力,避免沦为纯篮下工具人。
近年NCAA放宽年龄限制,吸引大批欧洲职业青训球员加入(如法国中锋文班亚马曾考虑NCAA路径)。徐昕若以“即插即用型内线”定位加盟,不仅能提升曝光度,还可能通过NIL(姓名、形象、肖像权)商业合同获得经济补偿,缓解职业转型期的经济压力。
尽管21岁对标NCAA大二、大三球员已无年龄优势,但徐昕的CBA职业经历反而是差异化竞争力。例如,2024年德鲁联赛中,他通过与NBA球员同场竞技积累了国际赛场经验,这种“半职业背景”可帮助其快速适应NCAA高强度赛程。
但是,如果去了NCAA,可能会带来水土不服的问题,NCAA球队更注重即战力,若徐昕无法迅速适应美式攻防节奏,可能面临更严苛的板凳时间,甚至影响自信心。同时, 2米26的身高本身是“双刃剑”,密集的大学赛程(年均30-40场)可能加剧其关节负荷,需配备专业医疗团队支撑。
当然,文化的差异也得去适应,语言壁垒、战术理解差异、社交孤立等问题,都可能成为其成长的隐形绊脚石, 但我们其实可以开发第三条道路:短期留洋与长期规划的平衡
1. “CBA+NCAA”混合路径
参考日本球员渡边雄太,徐昕可选择休赛期赴美特训,或加盟NCAA二级联盟(如发展更灵活的COJU联赛),既保留国内职业合同,又能接触先进训练资源。
2. 技术转型的优先级
强化投射能力(开发15英尺跳投)、提升横向移动速度(应对挡拆防守)、学习高位策应技巧,这些目标可通过与NBA训练师合作实现,无需完全依赖NCAA体系。
3. 商业价值的提前布局
利用社交媒体塑造“中国新生代长人”形象,参与跨界活动(如综艺、青少年篮球营),扩大个人IP影响力,为未来职业选择积累筹码。
总之, 徐昕的困境折射出中国篮球青训体系的深层矛盾:天赋球员在职业化初期往往陷入“培养耐心”与“成绩压力”的拉锯战。NCAA或许不是完美答案,但至少提供了一个跳出固有模式的契机。正如他在德鲁联赛的惊艳表现所揭示的——唯有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直面挑战,才能突破“潜力股”的桎梏,真正兑现天赋。这条路注定荆棘密布,但对中国篮球而言,徐昕的每一次尝试,都可能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
来源:篮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