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发表于BMC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基于“中国冠心病患者最佳抗血小板治疗(OPT-CAD)”登记研究随访5年的数据显示,无可改变心血管风险因素的ACS患者接受PCI后的长期预后与有心血管风险因素患者预后无差异。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通常与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可改变心血管风险因素相关。然而,部分ACS患者却不存在这些传统风险因素。
近日,发表于BMC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基于“中国冠心病患者最佳抗血小板治疗(OPT-CAD)”登记研究随访5年的数据显示,无可改变心血管风险因素的ACS患者接受PCI后的长期预后与有心血管风险因素患者预后无差异。
该研究从OPT-CAD登记研究中筛选出5688例接受PCI且完成5年随访的ACS患者,其中392例(6.9%)无可改变心血管风险因素,5296例(93.1%)存在至少一种可改变心血管风险因素。
研究主要终点为MAC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脑卒中;次要终点为BARC 3~5型大出血。
研究结果显示,5年随访期内,无可改变心血管风险因素组和有可改变心血管风险因素组的MACCE发生率无差异(9.44% vs. 9.76%),BARC3-5型大出血发生率也无差异。
进一步的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在无可改变心血管风险因素的患者中,年龄(HR=1.06)和血栓病变(HR=2.58)是与MACCE独立相关的因素。
研究者指出,这一结果提示,传统观念中认为无可改变心血管风险因素意味着心血管事件低风险的观点并不准确。另外,该研究中,6.9%的ACS患者无可改变心血管风险因素。相比之下,一项全球荟萃分析报告称,11.56%的ACS患者无可改变心血管风险因素,而中国的一项真实世界登记研究CCC-ACS项目发现这一比例为11.0%。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研究对可改变心血管风险因素的定义和纳入标准不同,以及地域、种族差异等因素导致。
此外,研究还发现无可改变心血管风险因素的患者在出院时使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的比例较低,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比例较高。研究者认为,没有传统风险因素可能会影响医生对疾病严重程度的临床判断,进而影响后续的治疗决策。
研究者表示,年龄与心血管事件的关联表明,即使没有传统风险因素,年龄增长本身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而血栓病变与不良预后相关,是因为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这符合ACS的发病机制。这一发现也凸显了寻找新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性,这可能为有效的药物治疗提供靶点。
尽管该研究有局限性,但仍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需在更大规模队列中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探寻新的生物标志物,完善风险评估模型,从而为无可改变心血管风险因素的ACS患者制定更精准的干预策略,改善其预后。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