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的"百利天恒"时刻:当中国的生科力量融入全球

B站影视 2025-02-25 00:02 2

摘要:早在2023年末,一家“一级+IPO融资”总金额不过1.5亿美元规模的公司,在刚上市不到一年时间里,以不到5亿人民币的资金,打造出一款首付8亿美元、总金额高达84亿美元的授权合作产品。这笔交易创下了全球有史以来,单个ADC资产授权合作交易金额最大的纪录。这种“

就在DeepSeek席卷整个AI界、搅动全球资本市场时,一些剧情相似的事情其实已经在中国生物科技领域里发生过。

早在2023年末,一家“一级+IPO融资”总金额不过1.5亿美元规模的公司,在刚上市不到一年时间里,以不到5亿人民币的资金,打造出一款首付8亿美元、总金额高达84亿美元的授权合作产品。这笔交易创下了全球有史以来,单个ADC资产授权合作交易金额最大的纪录。这种“低成本、超高产出”案例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罕有的,而主导方是来自于中国一家内陆的制药公司,百利天恒。

这件事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在中国创新药领域经过一轮热与冷的洗礼之后,百利天恒在这个时间节点抛出的重磅交易,向全球生科领域宣告了国内的这轮创新药供给侧改革是成功的。

无论是《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针对中国生科崛起的撰述,还是JP Morgan医疗年会上对于国内创新药的聚讼纷纭,都意味着来自中国的创新品种开始逐渐“上桌”,也掀起此后一轮轮MNC来华“扫货潮”。

其次,百利天恒用一个刷新记录的deal,向国内还坚持耕耘First in Class产品的Biotech树立了一个榜样,告诉大家,来自中国的新药资产在全球BD市场绝不只有“贱卖”一条路。

只要东西足够好,不仅能够有对标华尔街的产品定价,还能去享有交易后的共同开发以及商业化权益。

最后,百利天恒用一套自己的方式证明了,在中国这个医疗GDP占比不到7%的主流经济体里(OECD国家平均14%),同样能诞生出全球TOP级的创新产品,而并非只有美国那般“医疗保健虹吸全行业”的土壤,才能开出创新之花。

而当美国生物医药产业里的这种“科技霸权”被打破之后,随之而来的,将会是围绕从监管到产品,从品牌背书到项目估值,以美国为主在全球生科领域的“话事体系”将一点点被撼动。除了体现在美国制药公司向全球健康行业的“征税权”逐渐减弱导致其产品议价能力降低之外,还体现其对全球人才、资金等资源虹吸能力的削弱,而这些,更是后续产业发展的根本要素。

制药领域的宏大叙事开始向东方转移。

和TMT行业一样,制药也是一个美国引以为傲的超级赛道,在这两个领域里,来自中国的公司们在等到各自领域里技术、政策、市场等各产业因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之后,都开始用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一个更伟大的梦想:DeepSeek想用一套独特的路径来通向AGI、实现信息平权;而百利天恒,则想把中国原创新药带给全球患者。

回到国内医药行业里,百利天恒的这种路径,和此前靠资本热浪的裹挟卷出来的双创公司发展模式格格不入。但在当下热钱的退潮之际,其意义得到了彰显。这一定程度上也给当下在资本寒冬里的其他中国创新药公司一些新的启示。

一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交易

就像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并非是从顶级的AI实验室里出炉那般,百利天恒的创始人朱义早些年看起来也有一些“不务正业”。

这位物理、生物、金融复合专业的复旦高材生在华西医学院任过教、在房地产领域趟过水,有着十年以上的仿制药开发经历。而等到中国创新药风起之时,这位行业老将并未墨守成规,转身就踏进了一年投入动辄十位数的创新药开发工作之列。

这份魄力,是源自于对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未来趋势的判断,以及对自主研发创新产品的笃信:对创新药的投入在一开始就下决心不去碰“低价值创新”。

百利天恒在2014年年初,以为数不多的原始积累在西雅图创立了一家聚焦肿瘤类药物研发的创新药子公司——“SystImmune”。

过去,中国生物创新药势力在和全球制药行业打交道的过程中,来自中国的创新产品在全球BD市场里的项目估值,随着国内的创新药产业发展历程大抵上能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早期探索阶段:在2018以前,以简单的、边缘的项目授权交易为主,多数是本土大厂做出的一些尝试,最典型的比如恒瑞和Incyte的合作,金额虽然也有0.25亿美元的规模,但可复制的项目案例少,总体上不成气候。

创新药爆发初期:以天境&艾伯维、百济神州&诺华,以及加科思&艾伯维三项合作为引领,掀起了一场跨国药企来华扫货的小高潮。总合作金额多为双位数(亿美元)水平,技术和靶点方向均为当下行业热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跨国药企对中国创新产品的认可。

理性回归期:随着美国加息窗口打开,整体生科领域略显收缩之势,MNC大厂也对早期“管线大跃进”做出了一些“消化”,因此有部分MNC退回相关产品全球权益的案例发生。但仍有以科伦&默沙东、云顶新耀&吉利德等合作,相比过去狂热时期的合作增速和金额都有所放缓。

全面发展期:待PD-1掀起的热潮逐渐退却之后,供给侧和支付端的改革,倒逼制药公司对临床前的选品和临床上打磨的重视程度上升一个台阶,低垂的果实摘完、估值慢慢消化之后,中国创新药整体质量也迎来一个新的高度。

而百利天恒的这个交易,便是国内创新药行业从“理性回归”“全面发展”的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点。

不仅是因为百利天恒创下了全球有史以来单个ADC资产交易总金额的最高纪录;并且,百利天恒在拿到高额首付款和里程碑金额之后,还能和交易方BMS几乎平分海外药品开发&商业化权益,这种高金额的“CoCo模式”的交易,给中国乃至全球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这之后,国内创新药对外授权的也迎来一轮新的爆发。

而在这一轮爆发期里,除了数量大幅上涨之外,交易多数以高首付款+高里程碑+高总交易额为特点;并且,授权出去的产品&技术平台能在对方管线里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引进方从大厂延伸至中型企业,甚至start-up阶段公司;授权方中,除了Biotech,本土大厂也借助自身管线丰富的条件积极参与进来;模式也不断推陈出新,从简单的项目合作到NewCo……

在BD层面的异军突起也开始引起全球生科行业的焦虑,大家开始不得不用认真的态度来审视来自中国的创新药力量。

知名生物医药评论网站STAT刊载的一篇文章详细阐述了这种担忧:一家旧金山Biotech发现自家公司管线里的每一款药物都有好几个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一名来自加拿大的投资人表示几乎所有的抗体在中国都有至少5个以上的在研项目;一位MNC的高管意识到很多中国的创新药项目在临床进度上甚至要比美国的公司领先一年以上……

而当百利天恒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交易突然地摆在大家面前之时,这些美国的生物制药公司开始发现,此前那批把临床数据做出来、项目供大家挑的“中国创新药代工厂”们,在前者们建立的产业话语体系之下,已经能和全球制药公司平起平坐。

那么,在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之中,百利天恒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未来这一批中国生物制药力量,又将走向何方?

一个时代的缩影

在描述中美两地创新药市场时,百利天恒创始人朱义这样比喻道:“中国的行业生态比较像草原,缺乏长出来的大树,欣欣向荣时一片绿色,冬天一来就难受了。”

中国创新药市场更容易受到政策、资本周期等外部环境的波动,除了底子不够厚的原因之外,也和商业世界里大部分人喜欢随波逐流有关:在一个热门方向出来后一窝蜂涌进,在行业遇冷、缺少引领性标的时又过分冷眼旁观。

早期,行业因为需要用一个“低门槛+高扶持”的模式吸引大量资源涌入,因此对那些从一开始便愿意在“边缘方向”里耕耘的玩家缺少一些筛选和奖赏。

百利天恒的美国子公司“SystImmune”于2014年成立时便提出要做双抗ADC,这在当时是小众方向,也是不被理解的。因为单抗ADC尚且未出圈,其毒性问题仍旧是横亘在该领域的一道坎,双抗ADC的不确定性只会更高。

但朱义考虑到彼时单抗产品已显内卷之势,并且单抗的有效性天花板就在眼前,便用“大力出奇迹”的方式,选择了作用途径更多、规模更广的双抗,甚至多抗。

双抗ADC、四抗产品,很长一段时间圈子在聊到这个方向时,都认为“只是一个噱头”、“为了做而做”。直到百利天恒和BMS的天价合作出炉,当初的质疑声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

但一路走来,这个过程并不是所有人能坚持下去的。

创新药离不开资金支持,百利天恒的仿制药业务本身需要大量的现金流来运营,对创新的赋能可谓微乎其微。公司在IPO之前只有奥博和德福资本牵头的一笔投资,金额规模也仅仅够一款产品临床烧个三年。

超过二十年的行业经历,让百利天恒这位老将在花钱上格外小心,除了与临床相关的东西,几乎不会多花一分投入。

而但一旦出手,便是大手笔。

在BL-B01D1这个项目上,除了VC轮的融资,百利天恒先后通过IPO和一笔5亿人民币的定向贷款为其凑足了现金流子弹,来保证其在中美两地的同步开发。

值得一提的是,百利天恒在IPO时最开始的募资用途是在双抗和四抗产品上,看到了ADC的患者数据之后,选择了以双抗ADC的开发为主要方向,这个做法一度引起市场的质疑。

一个稳健的选手顶着各方压力去单押一个方向,这是需要一些勇气的。这是理性与魄力的结合。后来也证明,百利天恒的选择是对的。

在2023年的ASCO年会上,百利天恒BL-B01D1的一期临床数据首次登场便闪耀整个舞台,吸引超过6000多名包括肿瘤临床专家和药物研发科学家在内的与会者,其在多瘤种的早期临床数据一经公布便吸引了多家TOP10 MNC的兴趣。该会场的座谈主持嘉宾,来自日本国立癌症中心医院的Kohei Shitara教授在总结和评述时,将BL-B01D1誉为“first-in-class”、“New concept: Bispecific ADC”。

这些,都为后来的天价交易埋下伏笔。

但手笔虽然大,百利天恒在这款产品上的总投入,在国内创新药行业仍旧算得上是一个“花钱相当高效”的水平。截至2024年半年报,公司在BL-B01D1 累计投入研发金额为5.62亿元,要知道这个数字,是包含了中国以及全球临床的成果。

而重磅交易之后,我们再来看百利天恒的创新布局:并未急于上马一些行业中追随者众多的热门方向,而是坚持在企业最初选择的方向深耕,比如目前仍然是全球独家的多抗药物以及新一代ADC上进一步加码。

同时,百利天恒在和BMS合作时,保留了自己海外产品开发以及商业化权益,这意味着引进方并不是100%成为这款产品的“所有者”。也正因如此,和BMS的这个交易,其高额金额的“含金量”也更加得到彰显。

这样做的代价是,海外的运营开支一部分仍将由百利天恒承担,但公司要去打造自身在海外的创新药全方位运营能力,这也为后续去讲新一轮的出海的故事打好基础。

百利天恒是一个中国创新药崛起时代的缩影。

在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在经历过一轮冷与热的洗礼之后,如今对于还留在棋盘里的玩家,需要去思考除了不被淘汰之外,更需要立足长远,如何借助当下的行业发展趋势,去深度融合到全球制药舞台之中。

如今,百利天恒仍旧在最初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直到如今,百利天恒的GNC多特异性抗体平台,仍旧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已经产生了临床后期数据产品的多抗技术平台。在无人区里耕耘不是一件易事,百利天恒给了那些坚持做FIC品种的公司若干信心。

这之后,在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变盘之时的出圈,百利天恒又为国内生物医药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样本:通过大额BD来做对标全球创新的品种和规模,而绝非只是简单的换一些现金流。在国内这样一个支付环境之下,去兼顾对创新力更强品种的研发,以及对海外市场的探索。

结语

当海外的主流媒体开始关注起中国药企,中国的创新药便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品牌、影响力以及估值提升的背后是,中国公司所做的事情也慢慢被放到台前。当大家把你当真正的对手看时,国内公司很难再有在一个“小众赛道”的默默耕耘、然后等风来,然后出圈的机会。并且,针对中国的专利、商业化、运营上的竞争,也将接踵而至。

当所有眼睛都开始盯着国内企业看时,“抄近路”的发展窗口期已然关闭。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完全没有机会。

只要癌症没有被治愈,只要病痛仍旧存在,就永远有属于中国企业的机会。就永远会有新的“百利天恒们”。

中国有完备的制药产业,有工程师和临床红利,有做创新药所需要的一切供给。需要的,只是棋盘上的玩家们,能够在某一个细分赛道里坚持,去押注未来的风口,并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平台护城河;能保证公司三到五年的运营资金。

过去一年,本土新药项目大量BD出海的盛况,给了国内生科行业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就是在一条还算热门、确定性高的方向上快速立项、快速推临床,然后趁热度快速将产品打包授权出去,赚首付款。

这种盛况源自于“百利天恒们”带领中国创新药企在全球范围内出圈后,给整体来自中国的新药项目估值的一个抬升的结果。但简单的“卖产品”绝非是中国创新药行业的终极之路,“简单的fast follow”和“在无人区创造”最终诞生的价值截然不同,“FIC”才是百利天恒能拿下一个划时代deal的核心逻辑。

此外,“把好东西卖给MNC”也不应该是国内创新药公司的最终结果,如何像百利天恒一样,借助成熟大药企的手,去链接好全球资源,从而把中国的产品推向世界,才是中国创新药企的终极愿景。

中国创新药的"百利天恒"时刻目前还只是一个开始。

在对生命和健康无止境的追求过程中,并不是只有美国那种医疗卫生GDP占比高达19%的市场,才能诞生出有着颠覆性、革命性疗效的创新产品。

目前,中国对全球创新药产业“霸权者”的追赶与颠覆,只停留在研发和项目授权的层面。但国内的这些“百利天恒们”并未停止向前的脚步。中国有患者,有政策,有各产业链配套,有人才,有促进高质量发展创新药的一切要素,在未来,我们也能看到从中国诞生全球销售“TOP 10”的真正源头创新的药物,来造福全球患者。

来源:同壁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