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世界各地,食物的治疗特性越来越受到推崇,“以食为药”成为很多人首选的医疗方式。膳食纤维、抗氧化剂和益生菌(以发酵食品的形式存在),可以为健康提供超出基本营养需求的整体生理益处,包括提高免疫力,帮助骨骼健康,维持健康体重,平衡胃肠道状态,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降
在世界各地,食物的治疗特性越来越受到推崇,“以食为药”成为很多人首选的医疗方式。膳食纤维、抗氧化剂和益生菌(以发酵食品的形式存在),可以为健康提供超出基本营养需求的整体生理益处,包括提高免疫力,帮助骨骼健康,维持健康体重,平衡胃肠道状态,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降低心脏病风险、神经退行性疾病、炎症、氧化应激和糖水平以及预防癌症等等。
任何对宿主健康有益的饮食成分都可以被定义为“功能性”成分,含有这种化学或生物成分的食品被称为功能性食品。低聚糖、黄酮类化合物、乳酸菌、维生素、必需脂肪酸、膳食纤维、木质素和矿物质等构成食物的成分都可能使其发挥功能。在传统食品中,这些成分可能存在于蔬菜、豆类、坚果、水果、谷物、乳制品和发酵产品中。在某些疾病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在日常饮食中食用功能性食品,通过自然的方式达到身心健康,而不是单纯依靠药物治疗。
一些流行病学研究得出结论,食用发酵功能食品可有效地降低多种与健康相关疾病的发病,包括胃肠道疾病、癌症、过敏、糖尿病、心脏病、乳糖吸收不良和肥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摄入功能性食品具有有益结果,这大大增加了人们开始通过功能性饮食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一转变既改善了公共卫生成果,也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创新和可持续性。
近年来,肠道菌群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也进一步加速了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因为食物是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新生儿在出生后马上进入一个有菌的环境,这会导致微生物在肠道定植,随后在个体的一生中发生改变,在饮食、生活方式和宿主的基因组等各种相关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复杂的肠道菌群。肠道核心菌群在个体的整个成年生活中基本保持稳定。肠道菌群通过维持它们的存在和提供生态位保护来防止外来微生物的生长,包括病原体,这一过程被称为“定植抵抗”或“屏障效应”。
肠道菌群多样性的改变或失衡可能会对健康产生影响,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而传统药物对这些疾病通常只能起到很小的缓解作用,有的甚至会进一步破坏肠道菌群,加重疾病的严重程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肠道菌群进行调节,最大限度地增加有益微生物的存在,帮助调节个体的免疫系统、代谢过程、消化生理和肠脑交流,从而对宿主的整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这就是益生菌发挥作用的地方,含有益生菌的功能性食品可以帮助维持个体肠道菌群平衡和抵御肠道病原菌。
益生菌
益生菌英文“probiotic”一词是由拉丁语“pro”(意思是“为了”)和希腊语“bio”(意思为“生命”)演绎而来,用来表示对生物的健康和发育至关重要的活跃实体。益生菌的使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然而,直到俄罗斯科学家梅契尼科夫对益生菌的开创性工作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梅契尼科夫认为酸奶中保加利亚乳杆菌的存在与保加利亚当地人因食用这种酸奶而预期寿命高之间存在联系。他提出,我们所摄入的食物会影响肠道菌群,饮食的改变可以帮助我们用有益微生物取代肠道内的致病微生物,从而为益生菌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DNA测序技术的出现,益生菌研究再次加快了步伐,它增加了我们对人类微生物组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认识。在现代世界,益生菌被定义为一种有活力的单一或混合培养细菌,当它被引入人类或动物宿主时,可以改善宿主固有菌群。人们对益生菌进行了大量研究,它们在改善个人健康、基本营养需求和预防某些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最常见的益生菌是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除此之外,许多革兰氏阳性菌,比如产丙酸丙酸杆菌、粪肠球菌、芽孢杆菌、嗜热链球菌和酵母菌等,也被广泛用于商业生产益生菌产品。
益生菌是一种具有营养特性的产品,可作为食品或膳食补充剂食用,也可以作为治疗药物使用。因此,益生菌被分为“营养益生菌”(Nutribiotics)和“药用益生菌”(Pharmabiotics)。
“营养益生菌”是食品或膳食补充剂中具有营养价值的益生菌,它们通过产生特定的重要营养素(比如维生素),通过将特定前体转化为必需的生物活性代谢物以及通过减轻依赖于营养状态或代谢的健康问题,从而赋予益生菌在消费者营养方面的有益影响。
在过去的几年里,又萌生了一个新的概念:细菌的生存能力并不是益生菌对宿主健康发挥有益作用的最重要因素。比如,一些非活性益生菌(Paraprobiotics)或失活益生菌,当使用适当剂量时,也可能为个体提供健康益处。失活益生菌虽然没有活性,但仍能保留其免疫调节潜能,主要依赖于死细胞的细胞壁成分。
药物益生菌2002年,科学家首次应用了“药物益生菌”的概念,定义为在疾病状态中具有确定药理功能的微生物。药物益生菌由多种活性或失活微生物、代谢物以及用作生物药物的成分组成。
特定代谢物或无细胞上清是由活菌细胞或裂解菌分泌的可溶性实体,也被称为后生元(Postbiotics),包括抗菌肽、短链脂肪酸、有机酸、维生素、磷壁酸、胞内多糖、胞外多糖、缩醛磷脂、多肽聚糖衍生的胞壁肽、酶和细胞表面蛋白等。后生元具有明确的化学结构、较长的保质期和安全的剂量特性,包括许多具有抗菌、抗肥胖、抗炎、抗高血压、免疫调节、降胆固醇、抗氧化和抗增殖活性的分子。它们可以通过调节宿主的生理机能对个体健康产生有益影响。
益生菌发挥作用的方式
竞争性排斥病原菌益生菌粘附和定植宿主组织的能力是它发挥健康作用的一个重要特性,益生菌菌株通过复杂的种间相互作用阻断病原体,竞争性地排斥病原体结合到受体位点之上。益生菌通过特异性粘附受体与黏膜细胞结合,比如黏液结合蛋白、脂磷壁酸、胞外多糖、S层蛋白,以及静电力和疏水相互作用等非特异性粘附过程,从而在宿主组织上定植。乳酸杆菌菌株具有特异性粘附在宿主黏膜细胞上的潜力,并持续定植在口腔、肠道和阴道黏膜,阻止致病性定植。
产生生物活性物质益生菌产生的代谢物(比如乳酸、细菌素和过氧化氢)的抗菌作用,构成了对致病菌、真菌和病毒的另一种防御。产生乳酸的益生菌可能保护人体免受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HSV(单纯疱疹病毒)等病毒的侵害。
益生菌分泌的另一种称为细菌素的物质可以局部靶向致病微生物,抑制它们在同一区域的进一步定植。某些乳杆菌菌株可以产生细菌素,比如,罗伊氏菌素是罗伊氏乳杆菌在厌氧发酵过程中分泌的一种细菌素,对食源性和腐败致病菌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它对感染人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肠沙门氏菌和幽门螺旋杆菌等病原微生物也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罗伊氏菌素具有水溶性、耐热性,能够抵抗某些酶,即使在低pH下也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益生菌与胃肠道黏膜层相互作用,调节宿主体内的免疫反应,并提供免疫益处。口服益生菌可以通过toll样受体(TLRs)附着在肠上皮或固有层的免疫细胞上,刺激各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当益生菌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时,免疫反应会向促炎或抗炎的方向调节。
鼠李糖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副干酪乳杆菌菌株能够刺激小鼠巨噬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IL-17的表达,随后抵御白色念珠菌感染。在肝脏和肠道中,免疫活动期间的基因表达调控主要是组织特异性的。一种叫做黏蛋白的物质在上皮细胞表面表达,可以保护宿主免受感染。负责编码黏蛋白的基因被称为MUC基因,益生菌也有助于调节MUC基因的表达。
影响神经系统健康的肠道菌群可以影响大脑和神经系统,在维持神经健康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益生元作为肠道有益细菌的食物,可以促进它们的生长和活动。健康平衡的肠道菌群可产生短链脂肪酸,比如丁酸,它可以支持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并减少神经炎症。
益生菌可以促进神经递质的产生,比如5-羟色胺和γ-氨基丁酸,这对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至关重要。益生菌也通过直接影响肠道细菌的平衡,增强肠脑轴功能,最终影响应激反应、焦虑水平和整体心理健康。大量研究表明,益生菌有可能影响肠脑轴,预防或控制各种脑部疾病,包括抑郁症、失眠和阿尔茨海默病。
益生菌对健康的贡献
益生菌对健康的众多益处广泛涉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以及对胃肠道问题的保护。大多数益生菌对宿主具有普遍的益处,比如产生β-半乳糖苷酶,帮助乳糖消化,维持健康的胃肠道和良好的免疫力。益生菌对宿主发挥有益作用最常见的方式包括竞争性排斥病原微生物、平衡紊乱的肠道菌群、调节肠道转运、分产生短链脂肪酸、促进肠细胞的增殖以及定植抵抗。其它物种水平上的一些机制包括中和致癌物、分泌维生素、代谢胆盐、酶促过程和直接拮抗途径。另外,还有一些菌株特异性的罕见机制,比如免疫活性、生物活性物质的产生、神经机制和内分泌活性。为了使益生菌有益,它们需要有足够的数量,它们应该能够调节宿主的微生物过程和组成,改善上皮屏障功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信号过程,调节免疫反应,调节全身代谢反应。
抗病原活性益生菌最显著的好处之一是抗病原活性,因为它可以阻止和治疗病原体的增殖。与抗生素治疗不同,它不会破坏或改变平衡而复杂的肠道菌群。在体外模型中,产短链脂肪酸的益生菌混合物能够抑制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艰难梭菌等致病菌的生长。短链脂肪酸有助于维持结肠腔pH平衡,这对许多细菌酶、异源物质和胃肠道致癌化合物的代谢活性至关重要。
益生菌还会分泌许多其它作用于病原微生物的物质,比如乙醇、二乙酰、细菌素、过氧化氢、有机酸、多肽和乙醛。具体来说,细菌素和多肽的作用是使致病性细菌的细胞膜更具渗透性,导致膜电位去极化和细胞破坏。益生菌产生的过氧化氢通过氧化巯基,形成变性酶,导致致病细菌的细胞膜脂过氧化和膜通透性增加,最终杀死致病细胞。乳酸和乙酸通过降低肠道pH值对病原体发挥作用。益生菌还通过激活防御素的产生和阳离子抗菌肽的释放来增强宿主对病原体的防御机制。
益生菌也通过与病原菌竞争结合位点和营养物质,发挥其抗病原菌作用,防止病原菌增殖,从而控制疾病。
炎症性肠病是最常见的胃肠道炎症和慢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克罗恩病可以损害胃肠道黏膜、黏膜下层或浆膜,使整个系统发炎;相比之下,溃疡性结肠炎通常会使大肠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发炎。肠道菌群失衡会导致炎症性肠病病理性增加,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失调,显著缓解炎症性肠病的症状。益生菌所产生的乙酸、丙酸和丁酸等短链脂肪酸与维持结肠内稳态有关,而炎症性肠病与这些短链脂肪酸的产生抑制有关。短链脂肪酸也有助于结肠的推进功能和减少炎症。
影响血管生成作用血管生成是一系列细胞过程,通过炎症细胞、细胞因子产生、基质降解酶和趋化因子,由原有血管生成新血管。这一过程通过决定损伤组织再生的细胞活动对伤口愈合至关重要。血管生成活性的破坏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和癌症等疾病有关。益生菌影响血管生成作用的一些可能机制包括改变炎症细胞因子谱、改善上皮屏障功能、菌株特异性刺激调节过程、下调促炎级联反应、降低内脏超敏反应、调节脊髓传入通路和调节应激反应。
构筑免疫屏障许多益生菌参与调节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其作用机制包括改变基因表达、调节免疫细胞和上皮细胞信号通路以及合成蛋白质。巨噬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性受到益生菌的调节。胃肠道Th17辅助性T细胞可由青春双歧杆菌调节,这些细菌产生抗菌肽,有助于抵抗病原体,也有助于维持屏障功能。梭状芽胞杆菌会分泌短链脂肪酸,刺激CD4+Foxp3+ 调节性T细胞,帮助调节宿主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脆弱拟杆菌产生的表面多糖,会附着到树突状细胞上的toll样受体2,刺激调节性T细胞分泌抗炎细胞因子IL-10,从而促进免疫耐受。当宿主体内微生物脂多糖(LPS)的免疫原性发生变化时,就会产生自身免疫,多氏拟杆菌脂多糖可抑制大肠杆菌脂多糖的免疫刺激作用。
益生菌在多种疾病的防治中大显身手
胃肠道疾病的治疗益生菌最重要的有益作用是维持良好的胃肠道菌群,使其免受过度使用抗生素和不适当饮食的破坏。随着年龄的变化,饮食的变化,免疫力的强弱变得不同,都会影响肠道菌群,导致许多胃肠道疾病的发生。益生菌可以有效缓解肠道紊乱,比如腹泻、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肝脏疾病、克罗恩病和许多此类胃肠道疾病。
婴儿双歧杆菌可利用人乳低聚糖预防婴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它通过释放小的聚糖导致TLR4下调,随后抑制上皮内的炎症反应。益生菌对多种类型的腹泻都有作用,比如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和急性感染性腹泻。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GG可以阻止肠道炎症和TLR3/TLR4的表达。在克罗恩病中,肠道中的肠杆菌科细菌高度增殖,引起炎症。 普氏栖粪杆菌具有降低这种炎症的特性。此外,一项实验研究发现,乳酸乳杆菌可以表达普氏栖粪杆菌中发现的这种抗炎分子,有助于减轻小鼠肠道炎症。
肥胖的治疗肥胖是全球最紧迫的健康问题之一,肠道菌群失调是主要原因。研究发现了肥胖相关的独特肠道菌群,表现为硬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例增加,这种肠道菌群能够提高食物中能量的摄取效率,导致能量摄入过剩,从而增加肥胖的风险。
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是一种负责降解黏液的肠道微生物,被认为可以预防肥胖、炎症性肠病、高血压和肝脏疾病。这种细菌可以通过增加拟杆菌的数量来恢复平衡的肠道菌群。植物性饮食中的多酚类物质有助于提高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的数量,其外膜蛋白与个体的TLR2相关,从而调节肠道屏障功能。
在一天24小时内,肠道菌群通过一种称为昼夜节律振荡的过程,在其作用和组成上经历暂时的波动。这一过程在肥胖个体中被破坏。肥胖相关的代谢紊乱可以通过应用以菊粉型果聚糖为基础的饮食干预和益生菌来缓解,这可以减少脂肪量、肝脏脂肪变性和胰岛素抵抗,加强肠道屏障。
益生菌在糖尿病的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益生菌的有益作用可能与通过改善葡萄糖耐量受损、调节脂质代谢、改善抗氧化状态、调节肠道菌群及短链脂肪酸的产生而改善新陈代谢有关。除了调节肠道菌群、调节能量代谢和影响免疫反应以外,作用机制还包括改善肠道屏障完整性,降低肠源性脂多糖和内质网应激水平,增加肠促胰岛素的分泌,改善外周胰岛素敏感性。
通过补充益生菌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可能通过减少促炎细胞因子、肠道通透性和氧化应激来改善2型糖尿病,这可能与产短链脂肪酸的细菌在血糖调节中的重要性有关。短链脂肪酸通过激活肠道L细胞上的G蛋白偶联受体,促进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肽YY等肠促胰岛素的释放,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抑制食欲。
另一方面,短链脂肪酸还能够降低肠道通透性和循环内毒素水平。事实上,葡萄糖代谢的改变与肠源性脂多糖(LPS)或内毒素引起的低度炎症有关。代谢性内毒素血症(LPS浓度升高)会导致炎症失调,引发体重增加和糖尿病。
此外,自由基积累引起的氧化应激会导致多种组织受损,除了肝脏和肾脏外,还包括胰腺的β-细胞。益生菌可以通过降低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状态以及保护β-细胞功能来预防2型糖尿病。
变应性哮喘的治疗哮喘是一种影响全球数百万人的严重疾病,可引起气道炎症、黏液过量形成和呼吸障碍。哮喘的特点是高水平的免疫球蛋白E和嗜酸性粒细胞,导致气道发炎,它是一种Th2型辅助T细胞疾病。在吸入过敏原后,T细胞的激活通过先天免疫刺激导致Th2免疫应答。有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儿童哮喘。婴儿哮喘发生的风险与毛螺菌属、阿克曼氏菌属和栖粪杆菌属等共生微生物的减少以及念珠菌和红酵母菌的增加有关。这些微生物可产生可溶性促炎物质,刺激Th2淋巴细胞。
某些益生菌能够抑制IL-5和IL-13(Th2型细胞因子),并能刺激IL-10。给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和婴儿补充益生菌,婴儿患湿疹的风险显著降低。益生菌释放的短链脂肪酸可以减少小鼠的气道炎症。这是由于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过程降低,CD4+T淋巴细胞释放IL-4的数量减少,循环中IgE的数量减少。
泌尿生殖疾病的预防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全世界大约有10亿女性患有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比如酵母菌感染、细菌性阴道病和尿路感染。人支原体、阴道加德纳氏菌和解脲支原体是通常与细菌性阴道病相关的微生物物种。细菌性性传播疾病也在全球流行,最常见的是淋病,其致病性微生物是淋病奈瑟氏菌。抗生素耐药性是当前药物治疗系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病原体不断对新药产生耐药性。
阴道菌群紊乱与较高的尿路感染之间存在关联。阴道中的菌群大约有50个不同的物种,包括乳酸杆菌(干酪乳杆菌、德氏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阴道乳杆菌、唾液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短乳杆菌),它们被认为是阴道微生物生态的重要调节剂。阴道环境中微生物平衡的任何破坏都可能导致细菌性阴道病和尿路感染,这可以通过使用益生菌中的乳酸杆菌来恢复。益生菌可以通过对抗致病性微生物来帮助减少这些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全世界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癌症,癌症死亡人数最多的地区是亚洲、非洲和美洲。近年来,许多新的医学方法被应用于癌症治疗。然而,它们有着极大的副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炎症延长,导致肿瘤形成。益生菌可以调节和减少肠道炎症,从而通过抗氧化作用、诱导肿瘤抑制基因、增强对癌细胞的免疫力以及通过调节性T细胞减少炎症,来保护肠道免受恶性肿瘤的侵袭。
近年来,使用益生菌来预防癌症或减轻癌症治疗的副作用已被广泛探索。例如,发酵乳杆菌NCIMB-5221和NCIMB-8829能够成功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并通过大量分泌阿魏酸促进正常结肠上皮细胞的生长。另有许多益生菌菌株表现出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和抗增殖特性。
近年来应用于癌症研究的系统生物学方法主要是帮助识别特定的癌症标志物,为患者定制治疗方案。结直肠癌的化疗治疗在全球范围内很常见,但有许多不良副作用,而当益生菌与化疗一起应用时,有利于减轻化疗的副作用。这种辅助疗法在调节转移和肿瘤增殖方面也比单独化疗要好得多。益生菌也可以控制肿瘤和肠道中的氧化应激和促炎细胞因子。同时,益生菌也可以改善癌症免疫治疗的有效性。
调节心理健康肠道菌群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可能通过短链脂肪酸、神经递质、肠道神经系统和免疫调节等机制双向交流。肠道菌群失调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许多疾病状态相关,例如,抑郁症患者体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减少。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胃肠道疾病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间的联系也充分表明微生物-肠-脑轴之间的交流。宿主的情绪状况会受到胃肠道状态的影响。当微生物-肠-脑轴处于失调状态时,也会导致代谢紊乱、神经心理问题和肠道疾病。
一类新的益生菌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被称为“益心菌”(Psychobiotics)。5-羟色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γ -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和蛋白质,在调节情绪、记忆、认知过程、神经兴奋-抑制平衡和学习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可能受到益生菌的控制。
益生菌可以通过产生多种生物活性分子,比如乙酰胆碱、GABA、儿茶酚胺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来影响大脑和行为。益生菌也会产生一些被称为短链脂肪酸的物质,比如乙酸、丙酸和丁酸,它们可能通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表观遗传调节影响肠脑轴。益生菌也可能影响HPA轴,在慢性疾病和应激状态下,HPA轴失调,导致应激调节激素产生不平衡,增加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障碍。益生菌也可以通过降低细胞因子的释放和增加抗炎细胞因子的产生来调节宿主的炎症反应,从而影响大脑。
皮肤治疗肠道菌群调节宿主健康和预防疾病的过程也显著影响皮肤健康。肠道菌群也调节组织脂质含量、氧化应激、全身性炎症和血糖控制。在伴有炎症的皮肤病患者中可以观察到肠道菌群失调。随后,将肠道菌群恢复到平衡状态,可以导致疾病状态完全治愈。口服益生菌可以通过肠-脑-皮轴恢复肠道菌群,从而预防多种皮肤疾病。
一个人皮肤上也存在着许多共生微生物,可以保护皮肤免受致病性细菌增殖和随之而来的皮肤病的侵害。共生微生物平衡的破坏可能导致皮肤疾病。因此,皮肤局部应用益生菌可能通过竞争性排斥病原体、分泌抗菌化合物或免疫调节来改变皮肤菌群并缓解某些皮肤状况。
一些临床试验表明,局部应用益生菌在治疗皮肤病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在一项实验研究中,中年妇女使用乳酸乳杆菌H61菌株两个月后,皮肤弹性、水合性和毛囊健康得到改善。在另一项研究中,41-59岁的人群口服植物乳杆菌HY7714可改善皮肤弹性和光泽,减少皱纹深度,增加皮肤水分含量。志愿者口服罗伊氏乳杆菌三个月后,黑色素含量增加,表皮外失水显著减少。一些研究使用益生菌(比如乳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和短双歧杆菌)以及益生元(比如低聚半乳糖),观察到皮肤水合作用的改善以及尿液和血清中肠道细菌有毒副产物苯酚水平的降低,同时,皮肤屏障功能增强,角质细胞分化增加。
总结
现代社会,我们一直被灌输这样一种观念:当我们的身体衰弱、生病时,那是因为我们感染了病菌,或是因为我们与生俱来的遗传缺陷。我们很多人认为,疾病是突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我们没有防御能力。“每次生病都要去看医生和吃药”似乎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一种“常识”,殊不知这种常识已经慢慢的腐蚀了我们的健康。
健康是我们身体的自然状态,身体健康还是得病取决于整个身体系统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许多内在和外在因素都可能会破坏这种自然平衡,进而导致疾病。肠道可以说是生命的中心,是健康和幸福的源泉。肠道里发生的一切都应该有条不紊的进行,然而有无数种方式都可能让我们的肠道偏离轨道。肠道菌群就是驱动人类健康的引擎,它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方方面面。肠道菌群的破坏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健康饮食是改善我们的肠道菌群功能和优化健康的基础,“以食为药”是让肠道回归正轨的最好方法。
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关键,可以重新平衡我们的整个身体,给我们最好的治愈机会。益生菌的使用历史悠久,益生菌发酵食品是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中历史悠久而又十分珍贵的一部分。现代食品加工工业的发展曾一度使传统发酵变得黯然失色。近年来,随着肠道菌群的火热,益生菌和发酵食品的健康益处又重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益生菌的健康属性也必定在疾病的防治中脱颖而出,大显身手!
图片均来自网络
来源:菌情观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