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考公考编的人,大多都是坚信有一天会比考公的混得好的吧

B站影视 2025-02-04 20:09 4

摘要:体制内外选择本质是两种“人生期货”的博弈。公务员岗位提供的户籍、医疗、退休金三重保障,折算成经济价值相当于体制外1.8倍薪资(北京大学《公共部门补偿性工资差异研究》)。

在国考报名人数连续十五年攀升的今天,每70名考生争夺1个公务员岗位的盛况,与社交平台上“年薪百万”“创业神话”的喧嚣形成刺眼对照。

当“宇宙尽头是编制”成为流行语,仍有大批年轻人拒绝踏入体制围城,他们并非盲目叛逆,而是将人生筹码押注在另一套价值逻辑上—

“与其在体制内安稳一生,不如在市场中搏一个财富自由”。

这种选择背后,是一场关于风险偏好、财富认知与时代机遇的复杂计算。

一、风险偏好分化:稳定溢价VS财富期权

体制内外选择本质是两种“人生期货”的博弈。公务员岗位提供的户籍、医疗、退休金三重保障,折算成经济价值相当于体制外1.8倍薪资(北京大学《公共部门补偿性工资差异研究》)。

而选择市场赛道的群体,实则是用确定性置换可能性——他们相信在数字经济、新兴产业等领域,存在指数级增长的财富期权。

这种“期权思维”在现实中确有支撑:科创板上市公司创始人平均年龄从2019年的45岁降至2023年的38岁,90后创业者占比突破22%(清科研究中心数据)。

当拼多多黄峥39岁身价超3000亿,张一鸣40岁缔造字节跳动帝国,这些创富神话不断重构着年轻人的成功想象。

某风投机构合伙人直言:“我们更愿投资有体制外经历者,他们身上有未被制度规训的‘野性增长力’。”

二、幸存者偏差陷阱:被放大的神话与被忽视的代价

社会对财富故事的传播存在天然扭曲。胡润榜上68%白手起家富豪与抖音人均“年入百万”的景观,容易让人产生“体制外遍地黄金”的错觉。但现实往往更残酷: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2.5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足5%(教育部统计数据)。更隐蔽的风险在于,体制外群体需自行承担“人生对冲基金”——按现行利率测算,其养老储备需比体制内多143万元才能获得同等安全感(中国社科院《养老成本报告》)。

这种认知偏差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热手谬误”。当人们看到李佳琦5分钟带货破亿,却忽视直播行业99.8%从业者月收入低于5000元;当羡慕程序员年薪百万,却选择性遗忘互联网行业31岁平均离职年龄(脉脉《人才流动报告》)。这种“选择性看见”让很多年轻人低估了市场经济的残酷性:民营企业中层收入虽比同级别公务员高32%,但其职业中断风险系数却高出4.7倍(智联招聘数据)。

三、体制磁力的隐性价值:时间复利与社会资本

公务员系统的真正优势,往往在十年后才能显性兑现。某三线城市处级干部坦言:“我的账面工资只有企业高管的1/3,但孩子上重点学校、父母住三甲医院、家族办事‘找到人’这些隐性福利,折算成年收入至少百万。”领英数据显示,公务员人际网络中42%为政商资源,高出企业职员28个百分点,这种社会资本随时间呈复利增长。

反观体制外群体,看似自由的代价是全程“风险自担”:35岁遭遇裁员时,没有组织帮忙协调再就业;孩子升学时,无法通过单位获得入学加分;甚至父母看病时,也要和普通人一样凌晨排队抢号。某互联网大厂前总监在失业后感慨:“曾经嘲笑体制内同学‘躺平’,现在他帮我解决孩子转学时,我才读懂什么叫‘体制内安全感’。”

四、财富信仰重构: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共生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将人生选择简化为“发财VS稳定”的粗暴对立。深圳科创企业主的股权收益与街道办公务员的公共价值创造,本是社会价值光谱的两极,却共同构成文明进步的基石。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塞勒的“心理账户”理论在此显现智慧:体制内岗位是“低风险债券”,创业是“高波动股票”,而数字游民、自由职业者则在构建“另类投资组合”。

历史早已证明职业选择没有永恒答案:90年代公务员下海潮中,王石、冯仑等人逃离体制缔造商业传奇;2008年金融危机时,又有大批创业者回归考编。今天的95后们,既有人在“三支一扶”中寻找价值感,也有人在元宇宙创业中追逐梦想。这种选择的多样性本身,恰是社会活力的证明。

或许,我们不必争论“体制内外孰优孰劣”。那些拒绝考编的年轻人,未必真是笃信自己能发财,而是在用行动对抗单一成功标准;选择公务员的群体,也未必缺乏野心,只是更懂制度红利的深层逻辑。当社会能包容有人追求“年薪百万”的刺激,也尊重有人选择“月薪五千”的安稳,才是真正的进步。毕竟,人生的终极成功,从不是活成别人眼中的范本,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风险收益平衡点”。

来源:康美娟爱旅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