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日的晨光漫过教学楼前的玉兰枝头,细碎的花影在青石板上织就光阴的诗行。此刻,我注视着台下你们的面庞——那些稚气未脱的初一新生,那些意气风发的毕业班学子,那些被粉笔灰染白鬓角却依然目光如炬的老师们——仿佛看见千年前孔子杏坛讲学的场景在此刻重现。今天,我想与大家探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春日的晨光漫过教学楼前的玉兰枝头,细碎的花影在青石板上织就光阴的诗行。此刻,我注视着台下你们的面庞——那些稚气未脱的初一新生,那些意气风发的毕业班学子,那些被粉笔灰染白鬓角却依然目光如炬的老师们——仿佛看见千年前孔子杏坛讲学的场景在此刻重现。今天,我想与大家探讨三个永恒的教育命题:立志、知礼、修身。这不仅是儒家经典中的精神基因,更应成为每个附中人刻在骨子里的生命密码。
古人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但在这个信息如潮的时代,“立志”二字常被误解为功利的职业规划,我们更需要重拾那份仰望星空的纯粹。
1. 志向的厚度:从“小我”到“大我”的跃迁
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呐喊,至今仍在华夏大地回响。我们的校史馆里珍藏着1952届校友的手札,那位后来成为两弹元勋的老学长写道:“在附中实验室点燃酒精灯的瞬间,我看见了宇宙的微光。”同学们,真正的志向不应止于名校录取通知书,而应像钱学森面对“中国人能否搞导弹”之问时掷地有声的回答:“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怎么不能搞?”
2. 志向的温度:让理想扎根现实的土壤
初二(3)班“未来科学家”小组让我深受触动——他们用三年时间追踪校园池塘生态,记录下137种微生物的变迁,论文被《少年科学》刊载。这让我想起袁隆平院士在安江农校时的实验田:伟大的理想,往往始于对身边一草一木的深情注视。
3. 志向的韧度:在破碎处重建光芒
校史馆的玻璃柜里,珍藏着一份特殊的作业本:1987届学姐在父亲病逝后,用颤抖的笔迹写下《在至暗时刻寻找光》。如今的她已是国际顶尖的人工智能伦理学家。同学们,真正的志向从不怕现实的淬炼,就像敦煌莫高窟的画工,历经千年风沙,依然守护着壁间的飞天。
《礼记》有言:“礼者,天地之序也。”在这个键盘侠横行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重建精神的礼仪之邦。
1. 礼仪的深度:超越形式的文明自觉
去年校庆日,高二(5)班同学让我热泪盈眶——他们为退休老教师手绘《附中记忆地图》,用银杏叶作笺,以毛笔书写祝词。这让我想起《世说新语》中“雪夜访戴”的佳话:真正的礼仪,是“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真诚,是“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慈悲。
2. 礼仪的宽度:构建现代精神共同体
食堂里悄然发生的变化令人欣慰:初一的孩子们自觉整理餐盘的身影,与走廊里遇见师长时45度的鞠躬,正在编织新的校园礼仪图谱。这让我想起梁思成保护北京城墙时的疾呼:“真正的文明,在于对秩序的敬畏与守护。”
3. 礼仪的锐度:在碰撞中坚守底线
当网络暴力试图侵袭校园,初三(2)班用《优雅辩论守则》作出回应——他们的“文明上网十诫”被市教育局推广。这正如唐代魏征的谏言:“礼,所以决嫌疑、明是非也。”在价值观多元的时代,知礼者方能为混沌划定清澈的边界。
《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修身是一场永不停息的灵魂远征。
1. 修知的境界:让学习成为生命的状态
高三(1)班走廊的“问题风暴墙”令我震撼——那些密密麻麻的思维导图、层层递进的追问链条,恰如王阳明龙场悟道时的草堂。同学们,真正的学习不是知识的搬运,而是像苏轼读《汉书》那般“八面受敌”的深潜,是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坚守。
2. 修心的智慧:在浮躁中安顿灵魂
心理辅导室的统计数据揭示温暖变化:选修“传统书画疗愈”的学生,焦虑指数下降58%。这让我想起林逋在孤山种梅养鹤,诸葛亮“淡泊明志”的诫子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闭门即是深山”的定力。
3. 修行的担当:以微光点燃火炬
青年教师张老师的故事传为美谈:他坚持五年护送残障学生上下学,带动整个年级成立“微光志愿团”。这正应了顾炎武那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身从来不是独善其身的修行,而是“已欲立而立人”的传递。
老师们、同学们:
此刻,让我们共同仰望行政楼前那株百年银杏——它的根系深扎大地,枝干触摸星辰,年轮里封印着三十代附中人的青春。当你们在实验室调试第17个数据模型,在舞蹈房重复第100个抬腿动作,在辩论赛场上为真理面红耳赤时,就是在续写这所学校的传奇。
愿你们既有“少年心事当拏云”的壮志,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谦恭;既能在《广陵散》的琴韵里读懂中华礼乐,也能在量子计算机的代码中书写未来文明。当多年后你们回首附中岁月,愿那时的笑容里,仍跃动着今日玉兰树下澄澈的星光!
以凌云志丈量天地,
以君子礼对话古今,
以修身光照亮山河。
谢谢大家!
- 温度:融入校史细节、师生真实故事,让精神传承可触可感
- 深度:贯穿《礼记》《大学》等经典智慧,赋予传统价值现代注解
- 高度:将个人成长与文明赓续、时代使命紧密联结,构建精神坐标系
- 意象:以校园玉兰、银杏等物象为隐喻,使抽象理念具象化
- 互动:可配合学生朗诵《少年中国说》、播放校友采访视频增强感染力
缘起:我是诺诺,喜欢记录教师成长的样本,解构学科育人的细节 ,沉淀可迁移的管理智慧。如果您需要这方面的内容,欢迎关注我,期待与您进行交流。来源:数学钉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