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于1954年的丁尚彪,下乡当过知青,知识青年回城后,他发现自己已经被抛进了最底层,想要改变人生的他倾家荡产,借了相当于他和妻子陈沂星十五年工资的外债,得到一所日本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在1989年6月单枪匹马奔赴日本打工,那时的他,年轻气盛,身强体壮,他没有想到
生于1954年的丁尚彪,下乡当过知青,知识青年回城后,他发现自己已经被抛进了最底层,想要改变人生的他倾家荡产,借了相当于他和妻子陈沂星十五年工资的外债,得到一所日本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在1989年6月单枪匹马奔赴日本打工,那时的他,年轻气盛,身强体壮,他没有想到,这一去,十三年后才能再见到妻子一面,十五年后才能回到故土!
丁尚彪去日本那年才35岁,女儿刚刚十岁,和他相识于乡下的妻子陈沂星,虽然也非常不愿意夫妻分离,但为了一家人未来的幸福生活,也只有全力支持他的决定。
带着一家人的希望,背负着巨大债务的丁尚彪刚到日本,就被现实惊得目瞪口呆,那所语言学校,在北海道一个非常偏远的山村,那里原本是一片矿山,矿山关门后,人烟稀少,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一个鬼都打得死人的地,荒凉苦寒难觅人踪!
抱着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的想法求学的丁尚彪完全懵了,在这样的地方,自己根本不可能完成学业,连接下来的吃喝都成了问题,更何况一家子还背了那么大一笔债务!
没有办法的他只有横下一条心,偷偷逃出学校,跑到东京隐匿下来,开始了打黑工的生活。
打黑工的日子非常苦,但让人坚持的唯一理由就是在那里一天的收入就相当于国内一个月的工资,丁尚彪一开始的想法是打工挣钱还债,再有些积蓄,就可以早些回国了。但随着日子的推移,他的日子过得苦,但也看到了更繁华和更广阔的世界,他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一定要让女儿到国外的名校求学,要改变上一辈人没有文化的现状,他希望女儿的人生过得比自己更好!
有了这样的目标,他每天打三份工,早出晚归,每天伴随他回家的,是那深夜铁轨上自己时长时短的孤寂的身影。他的晚饭,经常都要等到凌晨才吃,同时准备好第二天中午的便当,他的生活无比简单,除了打工还是打工,形单影只,节衣缩食,日子过得枯燥又难熬,墙壁上女儿的照片,是支持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坚持的力量源泉。
这样的日子每一天都很难熬,但他一直坚持着,每个月都把自己打工挣的钱给妻子寄回去!
远在上海的陈沂星,等了一年又一年,她甚至怀疑丈夫是不是在日本有了其他女人,要不然为何一直不归!虽然丁尚彪告诉了她自己对未来的规划,但青年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也由不得陈沂星不胡思乱想。
1996年,丁尚彪的故事引起了一位导演的注意,在和平年代,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人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痛苦,和家人七年不见一面?她决定要跟踪他们一家,拍摄一部纪录片。就这样,他们带着丁尚彪在日本工作和生活的视频来到了他上海的家。
这个时候,丁尚彪的女儿已经是上海复旦附中的高三学生,当女儿丁晽看到爸爸在日本艰难生活的视频时,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她想到了爸爸过得辛苦,但没有想到会过得这么苦!
她知道爸爸对她的期待,她一直保存着一个录音,那是爸爸身在东京,在上海广播电台远程给她点的一首歌,爸爸说,当她学习得累的时候,感觉到生活不开心的时候,就听一听这首歌 ,那是爸爸对她的祝福和爱!
而妻子陈沂星看到当年离开时还很年轻的丈夫,如今秃顶的样子,也忍不住泪如雨下。陈沂星这些年来,丈夫寄回来的钱还了债,其余的钱她都想办法存起来,一分都不愿乱用,她要为女儿留学储蓄充足的资金。
夫妻两人,一个在日本,一个在上海,都两点一线地过着无比单调无比节俭的生活。这一刻,她对丈夫心里残存的一些猜疑烟消云散,她一天天地煎熬着,等待着团圆的日子早些到来。
1997年夏天,好消息传来,丁晽被美国的名校录取了,8年前陈沂星送丈夫去日本打工,8年后陈沂星又送女儿到美国留学,从此一家三口,天各一方。
一直很冷静很理性的陈沂星,很是不舍地和女儿告别,当女儿走向登机口时,陈沂星一下就崩溃了,从不失态的她哭的肩膀颤抖,其他亲人都围着她不停地劝解。
她想到了这8年艰难的生活,这8年来丈夫远在天边,她的孤单和软弱从来不曾向人言说,为了女儿,她一直保持着坚强和冷静,当女儿扭头远去时,她再也不需要伪装坚强,这是她8年来的第一次痛哭!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都从她的生活中远去,此别经年,再见不知是何年!
丁晽去纽约要在东京转机,在东京停留二十四小时,这宝贵的二十四小时,让分别八年的父女迎来了短暂的重逢!
丁尚彪是黑户,不能去机场接女儿,他们相约在日暮里站碰面,父女重逢的那一刻,没有激动,没有热泪盈眶,两个最熟悉的陌生人,相互看着彼此,八年的时光,让他们变得陌生而又亲密,那样复杂的感情和情绪,除了当事人没有人能真正体会!
丁尚彪心疼地看着女儿,怎么有白头发了,不应该啊!是学习太苦了吗?
女儿不敢表露出难过,也不敢表现出更多的喜悦,丁晽后来说,她努力让自己保持平静,她怕自己太开心或者太难过,都会让父亲心里更难过。
丁尚彪开心地带着女儿去自己打工的餐厅,他在那里工作了很久,所有的人都认识他,他喜滋滋地把女儿介绍给大家,告诉他们自己女儿第二天就要去美国留学了!
餐厅的同事都说,老丁真的有个女儿呢!他们一直没有见过他的家人,所以一直以为他在吹牛!
二十四小时太短,分离八年的父女又将迎来一次长久的别离。丁尚彪送女儿,还是不能送到机场,他只能提前下车,到站的那一刻,他偷偷地注视着女儿,却也说不出分别的话,只有眼泪止不住地流。
父女俩,一个在车厢里,一个在站台上,丁晽不敢回头看父亲,她怕望一眼就会让自己整个塌掉,两个止不住流泪的人,都怕这长久的分别。当列车启动那一刻,丁晽还是忍不住回头看了父亲一眼。
丁晽说,她不希望父母为自己做出这么大的牺牲,这是常人无法做到的牺牲!但父母有父母的坚持,她没法改变他们,她感到自己无以为报,只有努力,以优异的成绩搏一个美好的未来,只有这样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回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女儿离开自己前往美国已经五年,这五年里,陈沂星一次又一次被拒签,第十二次,她终于取得了前往美国的签证。
匆匆又五年,这五年她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比以往更加煎熬。过去的日子还有女儿陪伴,这五年里只有她自己!
这一次,她可以在东京停留七十二小时,分别十三年的夫妻,终于可以见面了。
一向节俭的陈沂星给自己做了一身新衣服,剪了一个新发型,她忐忑不安又无比喜悦。
而远在日本的丁尚彪也打扫着房间,他更换了干净而带着香气的被套,拿出了他带到日本的两人结婚时的红枕套,一对红枕套,一个留在上海,一个他带到了日本。
他们依然在日暮里站重逢!见到妻子的丁尚彪,他一双眼睛久久地停留在妻子的脸上,一眼不眨,眼睛里充满了深情和眷恋,他想用目光把妻子的笑容镌刻在自己的心里。
他一直不加掩饰地看了她很久很久,看这岁月给妻子留下了多少残忍的印记,想到他们被分离的人生最宝贵的十三年,他的眼圈慢慢泛红,泪水慢慢涌出。
十三年啊!原本最亲密的人,就这样天各一方,从青丝到白头!
陈沂星看到眼前的丈夫,再也不是离开时的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他的门牙稀疏,牙齿松动,头发已经秃了,背也佝偻了,看到这一切,陈沂星的心也很痛。
这三天里,他们像朝夕相处的恩爱夫妻一样,去东京的各个景点流连忘返,请人拍下他们十三年来第一张合影,他们终于可以像每一对正常生活的夫妻那样,相视而笑,并肩而行,共话家常。
但是,走得最快的,往往是最美的时光,短暂的重逢后,又迎来痛苦的分离。
和送别女儿一样,丁尚彪只能提前下车,不能把妻子送到机场。随着分别那一刻越来越近,泪水越来越难以控制,他们的内心百感交集,十三年的时光点滴如同惊涛骇浪在两人脑海里不断冲击,夫妻俩这漫长的十三年,仅仅七十二小时的相聚太短暂!十三年的思念和牵挂,被浓缩的炽烈情感,这七十二小时怎么可能得到释放!
夫妻俩没有了语言交流,也不敢目光交接,他们都努力控制自己,沉浸在同样的痛苦里,他们都怕自己在这陌生的人群中彻底失控。这个世界那么大,他们的世界里只有彼此。到站时,丁尚彪甚至没有给妻子道别,他站起来,滴滴撞撞地走向门口,他怕自己刹那间崩溃。
这一家子,情感都如此内敛,陈沂星像女儿一样,不敢扭头望站在站台上的丈夫,只能任由泪水肆意流淌,但车启动那一刻,她也忍不住回眸望向又将分别的亲人。
丁尚彪和陈沂星超出寻常人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女儿丁晽成了医学博士,她说,非常感谢父母的付出,让她成为了一个很自信的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过去的她,从来不敢在人多的时候畅所欲言,而今日的她,非常独立自信,也有了很好的事业。
丁尚彪,在日本打黑工十五年后,在女儿学业有成后,终于回到上海和妻子团聚,而后一家三口又在美国相聚。
这一家子,三个人拧成一股绳,长达十五年的坚持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若中间有一个人不给力,不努力,不坚持,不忠诚,他们这一家人的命运都将改写!也许就会变成一场悲剧!十五年,他们付出的牺牲真的是常人难以想象!
那艰难的十五年,他们含泪活着,往后余生,他们含笑活着。他们的故事拍成的纪录片《含泪活着》,也激励了很多在生活面临困境时痛苦不堪的人,让他们重新寻找到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动力。
来源:紫叶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