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年之计在于春,当冬日的寒意逐渐消散,万物复苏之际,体育事业也迎来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立春时节。在这崭新的开始,高质量建设体育强省迈出坚实步伐,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生机盎然,体育产业方兴未艾,体育精神广为传播,体育赛事竞相开展。以拼搏开创未来,期待在这开年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冬日的寒意逐渐消散,万物复苏之际,体育事业也迎来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立春时节。在这崭新的开始,高质量建设体育强省迈出坚实步伐,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生机盎然,体育产业方兴未艾,体育精神广为传播,体育赛事竞相开展。以拼搏开创未来,期待在这开年立春的美好时刻,体育事业扬帆远航。
悦耳“体育声” 唱响美好生活
核心观点:体育事业正在日益适应时代变革,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春节前后,各地“两会”密集召开。在今年的浙江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精心谋划并扎实实施好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其中,利用城乡的“金角银边”场地新建或改建贴近群众的体育场地、设施共计1万个,并计划举办包括“村跑”“村运”“村BA”等在内的全民健身体育赛事活动1万场,这些均被郑重列入2025年的省政府十大民生实事之中。
聚焦各市的体育发展“强音”:宁波市明确提出将新建基层体育场地设施147个,涵盖百姓健身房12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35个、村级全民健身广场及体育设施进公园13个、足球场(含笼式)12个、“国球进社区”项目75个。温州市则计划新建百姓健身房12个、笼式足球场20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20个、“国球”进社区(公园)50个,并举办全民健身体育赛事活动1500场,涵盖村跑、村运、村BA等。金华市也不甘落后,提出新增基层体育场地设施1100个,举办全民健身体育赛事活动1100场,同时推动645家中小学及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此外,在今年的新春第一会上,经济发展成为热议焦点,而体育赛事同样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打造世界名城和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驱动力。
民生实事,顾名思义,旨在切实保障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的福祉,所列项目均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过去一年,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积极营造“人人热爱体育、健康依托体育”的良好社会氛围。体育声音在各个会场的频繁“唱响”,正是全民健身需求日益增长的生动写照,也是老百姓对美好幸福生活热切期盼的真实反映。
体育,作为健康、时尚生活方式的代表,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经济社会越是发达,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就越是强烈。当前,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人民需求不断升级,体育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变化,积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易龙吟)
冰雪中开出美丽“体育花”
核心观点:冰雪热激发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新动能。
随着哈尔滨亚冬会开幕,政策与市场共振,游客与市民同乐,冰雪运动的“冷”资源正在进一步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热”引擎。从“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照进现实,到冰雪经济规模迈向万亿级,冰雪产业不仅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更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的新引擎。冰雪中这朵“体育花”凌寒开放,愈发美丽。
在政策支持、消费升级与科技赋能的共同作用下,冰雪产业已深度融入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的双循环,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与广阔前景。
在这个春节,不论北方还是南方,包括浙江在内,全国多地都以不同形式的冰雪活动,吸引不同年龄层人群参与,实现“家门口的冰雪狂欢”。这种“全民参与、全季覆盖”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冰雪运动的地域与季节限制,推动冰雪运动从“一季热”迈向“四季火”。冰雪产业的崛起,带动了体育产业的系统性升级。根据《2024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我国冰雪产业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万亿元,涵盖装备制造、旅游消费、赛事服务等多元领域。
此外,在笔者看来,是当下的政策引导与市场活力共同塑造了冰雪产业的良性生态。国务院《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冰雪经济规模达1.5万亿元,并通过“南展西扩东进”战略推动全国均衡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国冰雪场馆达2847个,这些冰雪场地的建设,让冰雪运动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真正走进了大众生活,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
冰雪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是群众体育普惠化、生活化的缩影,更是体育产业迈向高端化、融合化的标杆。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冰雪产业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经济,冰雪中长出的这朵美丽的“体育花”将持续怒放。
(作者:陈素琴)
体育“连理” 春播启新程
核心观点:强强联合,取长补短,让体育事业更好发展。
上个月的全省体育局长会议上,省体育局与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项目运动管理中心等,举行11个项目共建国家队、联办省队等签约仪式,包括共建皮划艇、赛艇、拳击等国家队,同时,省体育局与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进行壁球、跳水、腰旗橄榄球联办省队。此外,省体育局还与相关市县政府、体育部门等,在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育消费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建。眼下,各项共建项目相继破题推进。
近年来,体育共建成为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与各省、地市共建队伍、打造人才基地等举措,不仅提升了竞技体育的水平,也促进了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体育文化的传播。共建并非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创新“连理”范式,正在重塑体育快速发展的密码。
体育共建实现了优势互补。通过共建,国家队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的人才资源,选拔和培养更多具有潜力的运动员,同时地方队伍也能得到国家队的技术支持和指导,提升整体竞技水平。这种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打造一支更加专业化、高效化的体育队伍,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共建队伍和人才基地的建设,为运动员提供了更加全面、系统的训练环境。在这里,各项目最具天赋的好苗子可以接受到更加科学、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同时也有机会参加更高水平的比赛,积累比赛经验,提升竞技能力。此外,通过共建队伍和人才基地的建设,可以推动体育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提升公众对体育的关注和参与度。同时,共建模式也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实干笃行启新程。”当体育共建的种子在春季生根发芽,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单独具体项目的实现,更是一种新生探索方式的成熟。从资源重组到人才共育,从技术突破到制度创新,这种静水深流的合力,正在书写体育现代化的新篇章。
来源:体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