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发现的“咬人铜钱”,满口毒牙偷咬村民,全国发现不到30只

B站影视 2025-02-09 06:37 2

摘要:由此孕育了常绿落叶以及阔叶林的原始混交林地,成为各种生物的繁衍栖息地,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青城山,中国道教圣地之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的青城山镇。

此地降水充沛,风景宜人,属亚热带气候。

由此孕育了常绿落叶以及阔叶林的原始混交林地,成为各种生物的繁衍栖息地,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地理·中国》栏目中,就介绍过一种在青城山中偶露形迹,却满口毒牙,被称为“咬人铜钱”的节肢类动物。

2020年,青城山脚下,都江堰市桂桥村的一位村民曾经被这种动物咬伤。

被咬的一刹那,村民感到了一阵剧痛,他下意识地一甩手臂并顺眼望去,发现一个形似铜钱的小虫钻入土中,倏忽不见。

当时他并没太当回事,却不料10多分钟后,被咬部位变得肿胀起来。他的身体随即感到了严重的不适,头晕恶心、双脚发麻的症状接踵而来,经送医诊断后,被确认为中毒迹象。

“咬人铜钱”的消息一经传开后,便引起了村民们的恐慌,也引发了昆虫学术研究界的关注。

就在离桂桥村不远的青城山新游客中心,有一座华希昆虫博物馆。

该馆拥有多媒体电脑展示系统,是我国第1座现代化昆虫博物馆,展出的昆虫标本数量达100余万件,在整个亚洲名列首位。

该馆的馆长赵力,是闻名国际的高级生物和野生动物保护工程师,在研究蝴蝶方面尤为出类拔萃,被誉为“中国蝴蝶王子”。

他的许多学术著作,在国际上都有着较高的水准。

尤其是他于2004年所著的《图文中国昆虫记》,不仅在海外获得了科学普及著作奖,还被国家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评定为优秀图书。

除了在国际多个动物组织担任特邀专家外,赵力还是中央电视台的科学顾问。

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咬人铜钱”,赵力其实早就见识过了。

根据他的了解,这种所谓的“咬人铜钱”,其实并非昆虫,而是一种近似于蝎子的节肢类蜘蛛,学名叫做“里氏盘腹蛛”。

这种蜘蛛最早记载于我国的第一部词典《尔雅》的《释虫》篇中,被称为“蛈蜴”。

《尔雅》成书于战国晚期到西汉初年,由此可知,里氏盘腹蛛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出现在我国了。

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中医本草专家陈藏器所著的《本草拾遗》一书中,又把这种蜘蛛称为“螲蟷”。

该书称:螲蟷生活在窝状的洞穴里,在穴口还有盖子。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讲到了螲蟷的药用价值。

将螲蟷烧成灰后,和腊月的猪油混合在一起涂抹在人身上,可以治疗毒疮和毒瘤,起到化瘀消肿的作用。

或许正是因为里氏盘腹蛛的这种药用价值,自明代之后至今的数百年间,它在我国各地基本已经绝迹。

到了近代,有动物学家于1901年在泰国发现了里氏盘腹蛛的踪迹。

至2000年,我国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刘凤想教授,在离青城山百余公里的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首次发现了里氏盘腹蛛。

为此,他撰写了一篇题为《螲蟷及里氏盘腹蛛在四川的新发现》的学术文章,发表在我国权威科普刊物《动物学杂志》上。

刘教授的这一学术成果,引起了赵力的关注,近在青城山边的他,很想亲自找到并研究这一稀有的物种。

此后10余年间,赵力一直都有留心,期间还有德国昆虫学家也怀着同样的目的专程来到四川,但最终都一无所获。

至2016年,同样距离青城山百余公里的成都市蒲江县传来一个消息:一村民在锄地时发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怪物”虫子。

该村民将虫子养在一个废弃的矿泉水瓶中,然后拍下照片发到网上,请专家帮忙辨认。

赵力浏览到照片后进行仔细比对,基本可以确认这只“怪物”虫子就是自己多年来搜寻未果的里氏盘腹蛛。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结果,赵力来到村民家中,第一次亲眼见到了里氏盘腹蛛。

这种蜘蛛的外形非常独特,和我们常见的传统蜘蛛完全不同。

它身体的前端,由数排螯刺组成。

它的腹部类似于刀切面一样平直对称,又被称为“截腹蛛”。

它还有着一个纹理类似于圆形铜钱和印章的背部。

当赵力把这种蜘蛛的照片发到自己的博客上之后,网友们为它起了一个谐音梗的别名“蛛圆章”。

此后几年间,赵力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终于弄清了里氏盘腹蛛的所有信息。

与常见的吐丝织网的蜘蛛不同,里氏盘腹蛛通常生活在热带地区的田地或山边的洞穴中。

这种蜘蛛的雌雄体长大概在25~30毫米左右,其中雌蜘蛛略长,尾部都为类似古代钱币的圆形。

它是一个挖洞高手,其洞穴内路径错综复杂,洞口则设有由少量蜘蛛丝、苔藓杂草以及细小砂石所织成的“门”。

这道洞门,也正是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所提到的,覆盖在洞穴口的盖子。

它的毒牙中所含的是神经类麻痹毒素,所以才能够用于以毒攻毒,消肿祛淤。

里氏盘腹蛛一般呆在洞中,吃饱了或冬眠时便藏在洞底最深处。

而当它捕食时,就会呆在洞口,采取“守株待兔”的方法,将经过洞口的昆虫拖入洞中吃掉。

它的食量并不大,一只如同蟋蟀般大小的昆虫,便足够它一周的口粮。

一旦遇到强大的对手,里氏盘腹蛛首先会露出毒牙进行攻击。

如果不能奏效的话,它就会立刻转身,用背上的印章进行防御,在恐吓对手的同时隐蔽自己。

据历年的记录统计,里氏盘腹蛛在我国总计不到30只。

它生存的最低温度为摄氏13度,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的热带雨林,在我国的云南、福建、广西等气候温暖地区也曾出现过。

那么,它为何会出现在青城山中呢?

青城山位于横断山脉的东北边,从北向南的冷空气在经过这里山脉的横断面时,会逐渐减弱。

这也就导致青城山地区即便是在冬季,也不会形成极寒天气。

里氏盘腹蛛生活在枯叶层和腐殖层覆盖的洞穴内,离地表大概20厘米左右,洞内温度可以达到摄氏15度以上。

而这也正是它能够存活在青城山中的原因。

鲜为人知的是,里氏盘腹蛛虽然长有毒牙,但是一般不会主动向人发起攻击。

因此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它成为了受人喜爱的宠物,并被赋予了“金钱活门蛛”的名字。

但多为人工养殖,野生的因为并不常见,所以价格不菲。

需要强调的是,在生物学上,里氏盘腹蛛并不属于昆虫类,而属于节肢性动物。

至2020年桂桥村村民被咬伤事件发生后,赵力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经过商议,决定成立《地理·中国》栏目摄影组,前往青城山中拍摄一集科普纪录片。

茫茫大山,茫茫林海,想要寻找一只小动物,其难度可想而知。

摄影组一路循山而上,期间赵力根据昆虫的趋光性和饮食特性,采用了多种方法诱捕。

虽然发现了不少罕见的昆虫种类,但却并没有找到所谓的“咬人铜钱”。

摄影组继续向高处攀登,至海拔1200米时,终于在一处小溪畔的杂草丛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洞穴。

这个洞穴的奇怪之处就在于,它比普通的昆虫,比如蚂蚁的洞穴要大,但是又比一般野兽的洞穴要小得多。

经过初步探测之后,赵力和摄影组的同事们发现,这个洞穴竟然很深。

于是他们借助专业的摄影设备,将内窥镜头伸入洞穴之中,结果在洞穴的底部,终于发现了一只背部朝上的小动物。

当看到那圆形铜钱状的背部时,赵力一眼就认出,这就是里氏盘腹蛛无疑!

此处洞穴,也是迄今为止这种蜘蛛生活的最高海拔区。

赵力和同事们小心翼翼挖开洞穴,捕获了这只里氏盘腹蛛,后送往华希昆虫博物馆饲养至今。

《地理·中国》栏目的这集纪录片,达到了上亿次的播放量,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人们对蜘蛛“有毒、可怕、讨厌”的固有观念。

自然生万物,就一定有其必然性。

目前人类已知的蜘蛛种类有4万余种,其中我国就有3000余种。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

蜘蛛早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

绝大部分的蜘蛛都会捕食苍蝇和蚊子等害虫,它们是生态平衡系统中不可缺失的一环。

部分蜘蛛有毒,但对人类有致命威胁的不超过30种。

更多的情况下,科学家会提取蜘蛛体内的毒素,用于治疗人体疾病。

截止到目前为止,青城山地区的里氏盘腹蛛数量并没有大规模增加。

这种蜘蛛虽然在我国境内罕见,但是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却较为常见,因此目前并未列入国家保护动物。

中国网:《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

央广网:《四川一村民发现罕见蜘蛛,打算拿到市场上卖掉》

红星新闻网:

《时隔20年,四川雅安“蛛圆章”再出没!专家:有少量毒性!》

《青城山发现“蛛圆章”,专家称这是里氏盘腹蛛居住海拔最高记录》

来源:子青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