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 “河北共青团”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 为河北共青团,以后找团就方便啦!摘要:2月8日,河北省教育厅出台《全面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若干措施》,决定自2025年春季新学期起,在全省中小学推行优化课程安排等11条措施,确保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通过加强体育锻炼,不断强化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减少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
2月8日,河北省教育厅出台《全面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若干措施》,决定自2025年春季新学期起,在全省中小学推行优化课程安排等11条措施,确保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通过加强体育锻炼,不断强化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减少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的“四小”数量,全面提升我省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1.优化课程安排
在不增加课时总量的前提下,推进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安排1节体育课,高中阶段学校每周至少安排2节体育课的要求,严禁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程。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要保障足球课时不低于体育课总课时的三分之一。
2.提升教学质量
不断探索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新模式,保证合理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注重运动技能学习和实践练习,杜绝“说课”式体育课,上好“出汗”的体育课。推行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大单元教学、初中分班分层教学和高中项目模块化教学,探索推进“体育选项走班制”和“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体育兴趣,能够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
3.丰富课间活动
积极推进15分钟课间活动时间,严禁“拖堂”或以其他方式挤占学生课间时间。鼓励学生在课间走出教室,通过适度活动、游戏、交流等方式放松休息。不断丰富课间“微运动”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参与度。鼓励探索实施上、下午各开展1次大课间体育活动,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
4.创新活动形式
注重足篮排“三大球”和田径、体操运动的普及提高,充分挖掘中华传统体育类、冰雪运动和新兴体育类运动项目,灵活开展广播体操、校园操、跳绳、武术、跳皮筋、踢毽子、打沙包、乒乓球、旱地冰壶、轮滑等学生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体育项目。
5.延伸活动阵地
广泛组织班级联赛、周末联赛等校内、校际体育竞赛,促进体育竞赛活动全员化、常态化、品牌化。通过建立省市县校分层分级赛事体系,完善分学段、跨区域、分等级的学生体育赛事体系。鼓励各地各校积极通过“主客场”“邀请赛”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
6.加强设施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体育经费投入,优化经费支出结构,保障学校体育工作经费足额纳入年度预算。对学校必要的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改造升级,配备充足的体育器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要科学规划校园空间,开辟更多活动空间和贴合学生实际的课间活动项目,补充必要体育器材,并在教学区就近设置轻便体育器械,打造人人、处处、时时可及的校内体育设施,满足学生校内体育活动需求。鼓励支持学校引进智慧体育等科技技术助力校园体育提质升级。中小学须配备数量足够、适合不同身高的单、双杠,为学生提升上肢力量创造条件。
7.强化队伍建设
各地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若干举措》,积极拓宽师资来源,通过体育教师专场招聘、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设置专兼职体育教练员岗位、购买社会化服务、与专业机构合作等举措,多渠道补充师资力量。
8.提升教师素养
省教育厅在“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中开设体育教师培训项目,着力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学科素养,重点开展足球、篮球、排球以及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等培训,培育一批体育领军教师。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教育行动,强化体育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数字素养。
9.推动家校联动
帮助家长有针对性地布置体育家庭作业,指导学生参加课后、校外体育活动,引导家长督促孩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并陪伴孩子共同锻炼,自觉减少电子产品使用。
10.强化评价考核
小学阶段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记入学生手册,初中阶段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的重要指标和内容。探索建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争优激励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对达到优秀和成绩提升显著的学生、班级、年级、学校、主管部门等进行表彰奖励。将体育教师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指导学生训练竞赛等计入工作量,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在教师评奖评优中给予倾斜。
11.加强安全管理
要强化师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开展运动伤害预防知识技能宣传教育,对校园活动区域及设施设备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维护,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避免运动伤害事故发生。建立学生运动伤害保险制度,配齐配全急救设施设备,并与属地医院建立急救诊疗绿色通道。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